馬龍區產業發展有平臺 脫貧致富有保障

今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挑戰。馬龍區細化措施在抓細抓實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著力抓好產業扶貧助推貧困戶穩定增收的工作思路,把高原特色農業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創新發展思路,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為產業扶貧提供強有力保障,培育壯大扶貧產業,通過產業扶貧實現脫貧、穩步增收。

產業扶貧平臺,讓貧困戶搭上致富“快車”

時下,走進馬龍區月望鄉中營村貴州茅臺藍莓種植基地,放眼望去,一望無際的藍莓鬱鬱蔥蔥,一棵棵藍莓樹的枝頭上開滿了花朵,有的已結出了果實。據基地負責人介紹,2018年初種植了第一批果苗,2019年就開始大量掛果,目前收益還不錯,預計今年種植面積將達1500畝,藍莓基地在帶動藍莓產業發展的同時,也為周邊貧困群眾提供了就業機會,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2019年,基地共帶動貧困戶75戶,帶動增收約15萬元,基地全部建成後將帶動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150戶,實現戶均增收4000元。

馬龍區產業發展有平臺 脫貧致富有保障

馬龍區產業發展有平臺 脫貧致富有保障

馬龍區立足資源優勢,以“產業發展”為突破口,按照“宜農則農、宜遊則遊”思路,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原特色有機農業,引導農戶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目前引進了雲南愛泊、聯想佳沃、貴州茅臺、雲南英茂、嘉華食品、廣州溫氏等一批實力強、帶動廣的龍頭企業,圍繞馬龍蘋果、藍莓、花卉、生豬等優勢特色產業建設示範基地,不斷提升全區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既為全區產業發展提供了平臺,也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同時,充分發揮村組黨支部的核心領導作用,積極推廣“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扶持能人大戶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流轉閒置土地,扶持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等農業經營主體,利用扶貧小額到戶貸款發展蘋果、蔬菜、食用菌等特色產業,著力打造“一村一品” “一鄉一業”,帶動更多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目前,全區60家區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中有31家參與帶動貧困戶898戶3384人,17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中有27個直接帶動貧困戶2642戶9159人,79個家庭農場中有23個帶動貧困戶1935戶5143人,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覆蓋貧困戶5475戶次17686人次。

土地流轉,實現了群眾從農民變股民

在產業扶貧中,馬龍區以扶貧政策為導向,抓實平臺聯建、資源聯合、利益聯結“三聯”機制,緊緊圍繞“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至少有1個以上產業增收項目覆蓋”目標,引導企業與貧困戶建立合作經營、分工協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利益聯結機制。大力引進龍頭企業,建立入股分紅、流轉土地與返聘務工、訂單收購與聯產聯利三種利益聯結機制,確保群眾脫貧致富長效化。

馬龍區產業發展有平臺 脫貧致富有保障

馬龍區產業發展有平臺 脫貧致富有保障

“由於勞力不夠,以前家裡的(土)地好多都閒置,沒有時間管理,導致地裡長滿了雜草,去年村上成立了扶貧開發投資有限公司發展農業產業,我家的20餘畝土地按1畝1股的方式全部入股了。按照每畝最低800元的保障金,年底我家僅土地入股就有近2萬元的收入,加上我在基地打工一年的務工收入2萬餘元和年底的分紅,脫貧是沒有問題。”馬鳴鄉新樓房村貧困戶孫水才給自己算了一筆收入賬。據瞭解,馬鳴鄉新樓房村委會由村黨總支牽頭,成立新樓房扶貧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對新樓房300戶5067畝土地,按照1畝1股的標準,採取入股自願、退股自由的方式,向農戶發放股權證書,實現“資源變股金、資金變資產、農民變股民”三個轉變,每年年底入股群眾每畝有800元的入股土地最低保障金,並且還有一定比例的分紅。據瞭解,新樓房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1戶202人,土地入股60戶781.8畝,僅土地入股貧困戶就有60餘萬元的收入。

馬龍區按照“扶貧資金變資產、貧困人口變股民,扶貧產業能發展、貧困人口得實惠”的思路,鼓勵村黨總支、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分別注入資金建設種養殖基地。在不改變扶貧資金性質的前提下,將扶貧資金投入基地建設,形成廠房等固定資產,資產折算的股本以優先股的形式按比例量化給建檔立卡貧困戶和村集體。其中,引進的廣東溫氏集團,採取了“村黨總支+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建成30個扶貧養殖小區,有效帶動全區3000餘戶貧困戶11000餘名貧困人口受益,戶均可增收4000餘元。

就近就地就業,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實現增收

“我以前在外地打工,收入不穩定,基地落戶我們村後,就在蘋果園做活,每天有70元收入,不算辛苦,收入還可以,離家也近,方便照顧家裡。”月望鄉下營村貧困戶陳遠珍高興地說。陳遠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經常到下營村愛泊有機蘋果種植基地打工,主要負責除草、施肥、果樹修枝等工作,每年僅在蘋果基地的務工收入就有近萬元,真正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像陳遠珍一樣在家門口務工的貧困戶馬龍區還有很多。針對貧困群眾家庭上有老下有小,無法走出去務工的困境,馬龍區積極探索出了產業幫扶解決就業等措施,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找到了從“輸血”扶貧轉為“造血”脫貧的道路。同時,採取先流轉土地再建基地,基地建好再對外招商的方式,築巢引鳳,引進龍頭企業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為貧困群眾提供就業機會。截至目前,月望鄉建成下營片區2.13萬畝農業產業園,引進了愛必達、海盛、茅臺、英茂等企業入駐,吸納周邊貧困戶700人到園區務工,實現務工收入戶均2萬餘元。

馬龍區產業發展有平臺 脫貧致富有保障

近年來,馬龍區依託資源優勢,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積極引進一大批農業龍頭企業,為貧困戶就近就地就業提供了平臺,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實現脫貧致富。針對當前的疫情情況,結合實際出臺了促進區內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務工相關工作的通知,要求相關職能部門及時準確收集用工需求,並向社會公佈。各鄉鎮(街道)勞動服務保障部門紮實開展企業用工需求和務工意願統計調查,對收集到的招聘崗位信息、求職者意願及時進行推介,並通過網站、自媒體等平臺線上渠道和基層信息公告欄等線下渠道發佈,實現“招人”和“求職”雙向緊密對接,提供“一對一”、“點對點”企業用工補缺保障服務,促進區內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務工。今年以來,全區共印發崗位信息、扶持政策等宣傳單2000餘份,共收集區內崗位信息288個,區內穩定就業8000餘人,其中貧困戶1000餘人。(尹路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