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放水,就一定會通脹嗎?


貨幣幻覺|全球放水,就一定會通脹嗎?

01

由於本次疫情和石油價格戰,再加上美股的十年牛市早已估值過高。基本上是這次美股暴跌的內生因素。

估值過高是根源,疫情是催化劑,沙特俄羅斯石油價格戰是導火索(國際原油暴跌至20年以來低點,美股石油股佔股指權重又大,so..... ),另外市場的恐慌以及疫情引起對未來經濟下行衰退的擔憂!使得市場拋售所有能拋售的資產,手握現金最實在!連傳統避險資產黃金也沒能逃脫。

我們來回顧下美聯儲最近的大力度、大規模的放水路徑:

1、3月15號,美聯儲進行史詩級降息,進入零利率時代,並啟動7000億美元的量化寬鬆計劃。

2、3月17號,特朗普政府推出一攬子1萬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

3、3月23號,美聯儲啟動無限量量化寬鬆計劃。(市場不是缺錢嗎?來你要多少我給多少,這裡其實想說的是美聯儲已經突破自1913年成立來的底線了,咱也不敢說咱也不敢問啊?)

4、3月26號,G20峰會啟動價值5萬億美元的提振經濟計劃。

5、3月27號,美國眾議院通過2萬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

02

有人就會問:“全球央行爭先恐後的放水,那錢還是錢嗎?不會造成通貨膨脹嗎?”

這個問題我自己一開始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仔細想想和研究下,背後並不是這樣的。所以我們才經常被當做韭菜被收割,很多經濟知識我們真的太缺乏,我們確實too young too simple!

想要做好投資和交易不能只單純的靠技術、還有對基本面有足夠的瞭解、理解。然後再結合自己的認知水平、交易系統和技術才能將利潤做到自己滿意(極致就別想了,一年下來你能是正收益就很厲害了。這裡還有自律、計劃和資金管理等等,不然你一定熬不過春天的到來,你就會死於一次次的虧損和爆倉之中不能自拔。)純屬個人拙見。

所以針對大方說我們普羅大眾、小白陷入了貨幣幻覺,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看似正確的謬誤論斷,我們還依然堅信著,投資路徑越走越歪。

首先放水是不是沒有作用,但是要看市場是缺現金還是缺流動性。缺現金只是流動性低的必要條件,並不是充分條件。所以只是放水,並不一定可以提高流動性,目前的市場環境來看,綜合多方面因素,反而不一定是缺錢。

那缺什麼呢?缺的是對未來經濟的信心,從而導致的一定程度的貨幣沉澱。貨幣沉澱就是造成通縮的一個常見原因。

比如:

1、現在你手裡有500萬現金,現在有一家地段很不錯的餐飲店鋪在轉讓,而且價格很便宜,你會投嗎?

2、你朋友讓你去股市抄底,你會嗎?

等等場景,這裡說的情況是針對於普通民眾,不適用大佬哈!有錢人還是該幹嘛幹嘛!但是也會比較謹慎!在現在疫情環境中。

03

扯遠了,迴歸正題中。

對於“貨幣幻覺”這個概念,是1928年,美國經濟學家歐文·費雪提出的。

大概是這樣講的:人們通常只關注商品表面上的價格,而不是實際價格或價格與他們的收入之比。永遠關注的都只是當前標籤下的價格,沒有人會用同比環比的數據去扣減一下再來決定這個價格是貴還是便宜。當然,這個我想應該沒有人會這樣做,我去買個東西,還要找一大堆數據來算一算。

另外,大多數人只關心自己熟悉的商品(比如雞蛋,大米,麵粉,有的人關心手機的價格,有的人關心汽車的價格等等),並且對這些價格非常熟悉。儘管世界上有無數商品、無數價格,人們卻仍習慣於只對自己熟悉的商品價格做出反應。

在這個幻覺下,人們會產生一種奇特的認知模式:如果自己的工資增長了,人們不會覺得這是物價上升的結果,而會覺得是自己工作努力獲得認可的結果(要清楚這是廣義上的薪資上漲而不狹義的上漲。和十幾年前比哪個人的工資沒漲?)。

所以,漲工資,每個人都很開心。反過來,如果物價持續下跌10年,跌幅達到20%,然後人們的工資也下降20%,對不起,每個人都會非常不高興。他們不會去比較物價的因素,而只關心眼前、當下的工資降了。這就是貨幣幻覺。

有一個並不可笑的事實,美國和德國的科學家通過試驗證明了貨幣幻覺是可能產生的。試驗表明,能產生這種幻覺的區域是人的大腦腹內側前額葉皮層。比如,假設某人的工資增長了一倍,但物價也同時增長了一倍。結果,科學家們發現,某人的大腦皮回區域出現了亮點!那意味著人們忽視了通脹的因素,只是簡單地看到自己的工資增長就興奮起來了。

所以,世上的人們其實並不在乎通脹與否,他們只關心眼前的工資高與低賺的多與少。只要是錢多了,大腦就興奮,內心就開心——這便是“貨幣刺激可以促進生產”的生物學基礎。

如果再進一步呢?就是每個人其實都是喜歡通脹的!理由很簡單:因為通脹可以讓人更開心,而通縮則等同於痛苦。

所以很多人害怕通縮,包括很多國家也一直飽受通縮之苦,也在努力達到通脹預期。比如A有1000萬,B是個窮光蛋,在通縮的環境下,物價下跌,失業率上升,工資降低,B這個時候沒存款,工作工資還低甚至還要失業,但是A有1000萬現金啊,人家的購買力反而還因為通縮物價降低,購買力提升了。反而可以等經濟恢復前大量抄底優質資產,但是有錢人畢竟是少數啊。

04

通縮,意味著窮人甚至大部分人要餓肚子的。

1992年到2013年,日本在長達21年的時間裡,其消費者物價指數處於0增長狀態。但是這段時間日本的央行資產規模卻是在不斷擴張的。數據顯示,1997年到2013年的16年間,日本央行資產總額從55萬億日元增長到224萬億日元,擴張足足3倍!而此間的日本GDP則只不過從523萬億日元下滑到503萬億日元——按照西方經濟學的理論,貨幣擴大3倍,經濟產出原地踏步,按說物價應該上漲啊。現在呢,日本的物價卻保持著20多年原地踏步——說好的貨幣增加則物價上漲呢?

再說的白一點:

在這次衰退當中,由於企業生產和大眾消費,雙雙受到疫情衝擊,經濟的供給側和需求側(尤其是需求)均出現大幅度下滑。在這種背景下,企業和大眾的行為都會出現變化:

1、企業減少中長期投資,以應對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

2、企業會壓縮當期開支裁員,以應對訂單減少以後現金流崩塌的風險。

3、企業會降低槓桿,減少財務利息支出,保證資產負債表的安全。

4、大眾會縮減開支,並調低收入預期,甚至都很少出去吃火鍋,唱k了。

5、大眾也會減少信用貸款,以提高收入和現金來應對對負債的償還。前兩年的互聯網金融讓很多人槓桿纏身。更別說消費了。

所以,無論是企業行為,還是大眾行為,最終的結果,都會導致信用擴張出現嚴重下滑。也就是,銀行即便有錢,企業和居民也並不會如以往那樣去輕易貸款。銀行的貸款利息下降(對應央行的降息),能刺激部分貸款意願,但並不能讓其完全恢復。

這也是為什麼經濟學家都在說,解決本輪危機,財政政策比貨幣政策更重要也更奏效。這是因為,通過減稅降費或者直接的財政補貼(比如對居民部門直接撒錢的消費券),可以直接作用於企業和居民的資產負債表,繞開其向銀行貸款的“意願”問題。

當然,財政政策也會面臨財政約束,也就是政府錢從哪裡來的問題。雖然可以通過一定的赤字率提升來解決部分企業和居民的生產消費意願不足的問題,但如果從整個經濟體看,至少有兩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1、赤字率不能無限提升。

2、經濟體的整體救助,需要的資金量巨大。

因此,財政政策只能減少危機的破壞作用,但無法從根本上消除危機。一輪危機往往必須伴隨著一批企業和居民的破產,資產價格的大幅下降,最終市場才會重新平衡,經濟也才會重新煥發生機。


目前的情況下,全球央行的“大放水”,並不足以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甚至相反,我們要警惕經濟滑入通縮的可能。不要被貨幣幻覺迷惑,陷入假通脹、真通縮的陷阱思維!

但是目前沒有那麼悲觀,未來還是美好的!我們相信我們可以戰勝這一切困難!

將來的美好一定會如期而至!

(ps:所以不要聽到大放水,感覺馬上就要全球大通脹似的,就覺得要趕緊買黃金,小心被誤導!!!維持高空觀點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