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浴血堅守麥克亨利堡 打出一首世界聞名的“星條旗”之歌

美軍浴血堅守麥克亨利堡 打出一首世界聞名的“星條旗”之歌【美國史話系列43】

1812戰爭對歐洲人來說,遠沒有對美國人那麼重要,因為同時代的拿破崙戰爭佔據了人們的記憶。有些歷史學家把1812戰爭稱為美國的第二次獨立戰爭,因為要是不打這一仗,英國人老是覬覦著美國這塊地方:他們一方面想利用加拿大,把美國再次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另一方面,想通過貿易限制,迫使美國放棄和法國之間的同盟。

美軍浴血堅守麥克亨利堡 打出一首世界聞名的“星條旗”之歌

威廉·比恩斯不斷地問科伊,星條旗還在嗎?

雖然美國打了幾次勝仗,但是拿破崙退位之後,英國騰出了精力,轉過來進攻美國。年輕的美國,在傑佛遜總統時期,剛剛恢復了經濟,現在根本不具備應戰的能力,甚至沒想過要和強大的英國再次交鋒。面對英國迅猛的攻勢,美國節節敗退,連首都都淪陷了,總統官邸和國會也被英國人放火燒了。現在英國人開始進攻巴爾的摩,這座美麗的港口眼看也要失守。到了國破家亡的時候,一首歌點燃了美國人巨大的愛國熱情,凝結了巴爾的摩保衛戰當中美軍將士們前赴後繼的犧牲精神。它就是美國的國歌,也叫星條旗歌。

美軍浴血堅守麥克亨利堡 打出一首世界聞名的“星條旗”之歌

麥克亨利堡(Fort McHenry)是位於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的一座沿海五角形堡壘(

下面是有關美國國歌的故事。英軍統帥羅斯和科伯恩率領一隻四千人左右的部隊,在距離巴爾的摩大約22公里的地方登陸,大約早上七點開始向巴爾的摩進發。行軍一個小時後,羅斯和科伯恩的部隊在郊外一個農場上休息,他們命令當地農戶為他們提供早餐。

飯後,這戶農民問他們要去哪裡,羅斯說“巴爾的摩”。

農夫警告他說,巴爾的摩防守嚴密,固若金湯,你們不可能進去的。羅斯回答說,“哼,今天的晚飯不是在巴爾的摩吃,就是在地獄裡吃!”羅斯和科伯恩快馬加鞭,把大部隊遠遠甩在後面。誰知途中竟遭遇了美軍伏擊,羅斯被子彈打中,命喪黃泉。美軍的伏擊有效延緩了英軍的進攻。等雙方再次交火時,美軍已經佔領高地,一百門大炮對著英軍猛轟。英軍指揮官一看招架不住,趕忙請求英國戰艦支援,要求他們從水上炮轟巴爾的摩,希望能逼退美軍。

其實,英軍戰艦早就開始對麥克亨利堡發起了進攻。英國的火炮射程比美國遠,能打到美國火炮夠不著的地方。這對處於防守地位的美國來說非常不利,因為美國等於是光捱打,沒法還擊。然而,上天的安排往往出人意料。無論英國怎樣狂轟亂炸,麥克亨利堡的美軍將士卻沒多少傷亡。英國的火炮大部分都在半空爆炸,或者錯過了目標,還有不少是啞彈,沒有爆炸。

可能人們不一定相信這是神的保佑,但在美國沒有還擊能力只等著挨炸的情況下,英國愣是沒有奪下麥克亨利堡,你說這事怪不怪?堡壘中心有一個旗杆,飄揚著一面巨大的美國國旗,無論守城的官兵還是攻城的英軍將士,雙方都能清楚地看到它。這面國旗神奇般地躲過了英軍的炮彈。這種場景,令人既驚訝又振奮。一個年輕人記錄了眼前的這一切,他叫弗朗西斯·斯科特·科伊(Francis Scott Key)。

美軍浴血堅守麥克亨利堡 打出一首世界聞名的“星條旗”之歌

弗朗西斯·斯科特·科伊(Francis Scott Key)

科伊是個多才多藝的人,他是律師、詩人、作家,還曾經想去當牧師。科伊雖然反對戰爭,但是他熱愛自己的國家,在看到戰爭不可避免之時,毅然棄筆從戎。科伊的一個好朋友叫威廉·比恩斯,他在英軍火燒華盛頓後,被英軍帶走,成了俘虜。科伊想去救他,就和麥迪遜總統求情,希望能親自去英軍那邊把比恩斯帶回來。麥迪遜同意了,還特意寫了封親筆信,讓科伊帶上,交給科伯恩將軍。

科伊出發時,還帶去了英軍傷員的書信,信上說他們在美國的醫院裡得到了很好的治療和照顧。科伯恩將軍看到這些信後,覺得美國的確很有誠意,就答應釋放比恩斯醫生。但是他一定要等進攻結束後才肯放人,因為科伊在英國軍中已經把他們的裝備、人員等情況摸清,還得知了英軍下一步的進攻計劃,科伯恩怕他這時回去會把軍事機密洩露給美軍(那簡直是一定的!)。

科伊坐在英國的軍營裡,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炮彈像雨點一般飛向麥克亨利堡,心急如焚。他後來回憶說,“我看到國旗在城市上空飄揚,象徵著祖國的力量和驕傲。”一整天都在下雨,但英國的進攻從未中斷。比恩斯醫生看不清城堡上的國旗,他不斷地問科伊,星條旗還在嗎?星條旗還在嗎?等到夜幕降臨之後,兩個人都看不清了,他們只能在黑暗中默默祈禱。科伊只能通過沒有停歇的炮響判斷,美國人沒有投降。

與此同時,英軍派遣了另外一支部隊在麥克亨利堡附近登陸,準備偷襲巴爾的摩。但是他們動靜太大了,被美國人聽到,隨即遭到猛烈反擊,登陸失敗。在巴爾的摩東邊的英軍地面部隊因為連續的大雨,無法前行,他們在雨中熬過了一夜。英軍指揮官不知是進是退,最後他們接到了海軍上將科伯恩的命令,全軍撤回戰艦,放棄對巴爾的摩的地面進攻。

天剛剛亮,英軍的炮彈繼續在麥克亨利堡的上空穿梭。但是彈痕累累的美國國旗,仍舊高高飄揚。大約7點鐘左右,英國終於停止了進攻,巴爾的摩神奇般地躲過一劫。科伊看到這一切,從口袋裡掏出一封舊信,即興寫下一首詩:

啊,晨曦初現,你可看見,

是什麼讓我們如此驕傲,歡呼著黎明的最後一道曙光!

是誰的星條旗幟,跨越危險的激戰,在堡壘中英勇地飄揚!

熊熊烈火,隆隆炮響,

那是要告訴我們,英雄的旗幟,在黑暗後依然聳立高昂!

啊,你說那星條旗,

是否在自由的土地上舞動,

是否在勇敢者的家園上飛翔?

……

這首詩很長,後邊還有幾段,我們有時間再說。科伊從英軍回來後,找到音樂出版商Thomas Carr,想給這首詩配上音樂。Carr發現,英國作曲家John Stafford Smith創作的一首歌曲叫“至天堂裡的阿納克里翁”,很適合科伊的詩。經過簡單地詞曲搭配,很快創作出了一首新歌,叫“星條旗”歌。100多年裡,美國人每次唱起這首歌,都會想起麥克亨利堡浴火重生的悲壯場景。

美軍浴血堅守麥克亨利堡 打出一首世界聞名的“星條旗”之歌

現存最早版本的《星條旗》樂譜,1814年版(

1931年,美國國會正式宣佈,“星條旗”歌為美國國歌。曲子原來是寫給古希臘時期的田園詩人阿納克里的,所以叫做“至天堂裡的阿納克里翁”,也叫阿納克里之歌。18世紀的時候,英國紳士和上流社會的人組成了一個阿納克里協會,有點類似於今天文藝青年組成的詩社這個性質的社交圈子。他們每週找一天晚上聚會,用詩歌抒發一下感情,並且一塊喝酒吃飯。這個協會就把這首阿納克里之歌作為官方歌曲。這首歌在18世紀很有名,所以後來被很多人重新填詞。科伊本人在創作星條旗這首詩之前,就曾經把阿納克里之歌用在其他作品上,但後來被人們記住的就是這首星條旗歌。

英國進攻巴爾的摩的計劃失敗之後,1812戰爭出現了重大轉折,美國在戰略上開始全面地掌控局面。接下來都發生了什麼呢?請看下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