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已经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名既高远,谤亦随焉”

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家族文气之盛,除了浙江绍兴周家,就该算海宁查家了。

以排名次论,周树人、周作人两人的文化成就,大约都在前三或前五名之内,而查家的诗人穆旦(查良铮)、武侠小说家金庸(查良镛),加上查家的亲戚徐志摩等人,较之周氏兄弟不遑多让。

穆旦不仅有现代诗歌的“旗手”或“代表人物”称号,更有“百年中国第一诗人”的美誉;

金庸虽然一度被论者评为“金钱的庸人”,但其武侠惠泽华人社会数代人几十年,其作品发行据说早已超三亿册;

金庸的表兄徐志摩生前同样领一代风流。

他们不朽的立言早已成为我们文化中可宝贵的财富。

如果按清朝查继佐的说法,查姓是鲁国伯禽的苗裔,那么查跟周姓算一家人,都是文王子孙了。

但据专家学者调查,查姓之源主要是姜姓炎帝。无论如何,周氏一支错综复杂,查姓晚出,支脉关系简单。比较而言,周氏兄弟暴起一时,为家族大放异彩;而查家兄弟显得源远流长,水到渠成。

查虽小支,却在近几百年来以文化为体、以商宦为用,传递出独特家风的不凡成就。

海宁查家|金庸已经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名既高远,谤亦随焉”

查慎行

1

查氏的流传中说,查姓原楂,系春秋时代封到楂地的一位子爵的后代,以楂为姓,到宋朝时,皇帝建议楂家再改为查。

由此可见,我们对母语、姓氏愚忠的一些所谓原教旨主义者其实立基虚无,生命的流转本来缘起缘灭,不必着相固执的。在这方面,查家人是通达的。

宋以后,查家的一支甚至改姓为香,“查家人真奇怪,鞋子头上歪着戴”,即是说查家人把“查”字底下一横移到头上变成了“香”字。至今在广东一带的香姓人家,可以肯定都是查家人的后代。

自始祖查延以下,历汉晋隋唐,传至49世查昌,以兵乱避居休宁城北,为休宁查氏之始迁祖。

再传至第50世查文徽、查文征兄弟,分居休宁、婺源城西之凤山岗,故查文徽、查文征为休宁、婺源之分祖。至67世查瑜,适逢元末农民大起义,为避兵乱,离开婺源,到浙北杭嘉湖平原的嘉兴落脚,后到海宁园花里龙山(今海宁市袁花镇)任西席(家庭教师)。

查瑜看到龙山山水形胜,民风淳厚与故里婺源相似,邑名海宁与祖籍休宁的旧名相同,故决定定居于海宁。

查瑜即是迁支海宁查氏之始祖,他恪守祖训,以儒为业,耕读为务,敦睦乡里,为海宁查氏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在他的人生决定中,可以看到赋比兴思维深入血脉。

他的后人,北支的查良铮将“查”字拆开取作笔名穆旦,南支的查良镛将“镛”字拆开取作笔名金庸,二人不约而同,其实颇有先祖遗风。

发扬光大的不仅穆旦和金庸,文采风流自始祖开始,代不乏人。据明清两代海宁查家人口研究表明:查氏获得生员(秀才)资格人数为八百余人,考取进士、举人、贡生者共133人。明代以进士及第者有6人;乡试考中举人者有17人。清代考中进士者有15人,乡试中举者有59人。

最为特别的,清康熙年间,查氏一家进士及第者就有10人;康雍乾三朝,在翰林院任职的先后有查氏的叔侄兄弟。“一门十进士”与“兄弟三翰林”,家门光荣几乎直追当时著名的陈阁老的海宁陈家。尤其是查升,以人品高尚和书法超群,深受康熙帝的器重,入值南书房达38年之久。

康熙帝曾亲笔书写“嘉瑞堂”匾额赐予袁花查氏宗祠,又先后书写“澹远堂”和“敬业堂”匾额分别赐予查升与查慎行。

虽然名臣不少,但查氏人多在文苑扬名。据说查家诗人有41人之多,尤其是查慎行,是跟陆游相比美的大诗人。康熙大帝曾为之题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海宁查家|金庸已经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名既高远,谤亦随焉”

查慎行《敬业堂诗集》

2

考察查家人的历史,可以看到他们的一些共同点:清贵。明代的查家人多名臣,如六世查约(1472-1530),为人刚正不阿,清廉爱民。

他在福建为官时,遇到当地监狱犯人反狱,他不畏强暴,单车前往劝谕,不幸被难,以身殉职。闽人立“怀愁祠”肖像以祀,崇祀“名宦祠”。七世查秉彝(1504-1561),时值奸相严嵩父子弄权,朝政日非。

秉彝刚正清廉,备陈时事,名重一时。八世查志隆,字鸣治,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学识渊博,为人谦和,办事有干才。

十一世查继佐,即大名鼎鼎的查伊璜,人称东山先生,继往开来,多才多艺,博学强记,经史百家与艺术无不精通,是明末清初海内闻名的一位奇才。

康熙二年,史上惨烈的文字狱之一的“明史案”结案,庄廷鑨被开棺戮尸,庄家获抄满门,涉案者被杀七十人,其中凌迟者十八。查继佐得到地方大员吴六奇的营救,得以脱罪。

而吴六奇身为提督,敢于为查继佐开脱,因其少时做叫花子,遇到查继佐,查待之极厚,而不忘旧恩。也有人说,查继佐在惊天大案中安然无恙,也得益于他的自我辩白,他向当政者坦言:“倘或犯于所忌,间有非所宜言。”

因此救了自己和亲友多人。十一世查家人中除了查继佐外,查培继、查璇继都有文名;查雍年少有才,他与著名学者、思想家吕留良交游,学业日进,不幸中年病逝。

海宁查家|金庸已经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名既高远,谤亦随焉”

查继佐扇面

十二世查慎行是著名学者黄宗羲的弟子,他的表兄则是清朝有名的诗人朱彝尊。

查慎行曾跟弟弟、族侄同朝为官,太监奉命传唤时会称其“老查”。有一次康熙帝给大臣赐鱼,并让大家赋诗,查慎行有句云:“笠檐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皇上很高兴。

后来太监叫他时称为“烟波钓徒查翰林”。慎行又有“烟蓑雨笠寻常事,惭愧犹蒙记忆中”之句,一时以为佳话。

查慎行的弟弟查嗣瑮、查嗣庭也是大才。而查嗣庭雍正四年(1726)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考题第一题是“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第二题“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第三题“其旨远其辞文”,第四题“百室盈止妇子宁止”,试题中先有“正”,后有“止”字,如同汪景祺《历代年号论》“一止之象”的说法,让敏感多疑的皇帝大做文章。

民间传说他以“维民所止”为题,此句出自《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 维民所止。”被人劾告“维止”二字系“雍正”去头,又查其笔札诗钞,认为“语多悖逆”。

雍正帝为铲除隆科多党羽,遂以“讽刺时事,心怀怨望”等罪,将查嗣庭逮狱。查嗣庭于雍正五年(1727)五月死于狱中,仍被戮尸枭示。其子十六岁以上判斩刑,十五岁以下流放,又因汪景祺、查嗣庭都是浙江人,停止浙江乡试、会试三年,史称“查嗣庭试题案”。

在这起文字狱中,查嗣瑮受株连,谪遣关西,卒于戍所。查慎行则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雍正帝“知其端谨”,其实也是知道不能做得太绝,故网开一面,特许其父子返回田里。

这样的经历对一个大诗人有着难为外人道的体验,甚至言语道断。查慎行一家虽然被当时的论者誉为有宋代的“二苏”、“苏黄”之遗风,查慎行作为朱彝尊之后的文坛领袖,被人称为跟陆游相伯仲,但在精神自由的向度上,查慎行和查家人难以跟宋代的诗人相比。他们不得不谨慎做人。

金庸曾经遗憾地承认:“王士祯、赵翼、纪晓岚都评他的诗与陆游并驾齐驱,互有长短,恐怕有点过誉……毕竟他不能和真正的大诗人相比。”

两次文字狱对查氏家族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谨慎之余,查氏家族文化具有临危不惧、坚忍不拔、内敛深沉的特点。论者称为,“诗礼传家,与时俱进”。

查家人的家训中有“培家本”一则:“家本者何?存心是也,心何以存,广积功德,痛祛隐恶是也。凡百物受用有尽,惟此善根受用无尽。故曰:耕尧田者有水虑,耕汤田者有旱忧,耕心田者日日丰年,无忧无虑,家之长久系于一心,故存心先焉。”

这种存心当然会使人内敛、隐忍。除此以外,在查家人身上还有一种清贵、廉洁的人格风范。金庸在一篇文章中如此说:我们姓查的祖先之中,有一位叫做查道,宋朝人。

他为人廉洁,有个故事常在儿童书中叙述。有一次他行路在外,途中又饥又渴,在路旁一枣树上采了些枣子吃了。为了偿还枣树的主人,他在枣树上挂一串钱,表示没有偷别人的枣子。

海宁查家|金庸已经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名既高远,谤亦随焉”

查继佐草书

3

海宁查家虽然小姓,却人才辈出。十二世遭遇文字狱对家族几乎是灭顶之灾,然而十三世的查升,书法得皇帝欣赏,被称为“海宁三绝”之一;查祥是学者;查开是能官。

十四世查虞昌是文字狱之后重振家声的第一人,查岐昌是方志专家,查奕照是画家。十五世查端木到天津壮大查家北支,一人服务于上千族人。

十六世查世官系诗人,查世璜是画家……现代以来,十八世查人伟、十九世查猛济、二十世查文清等都有大名,且名实相副。

海宁查家自第七世起的辈分是:“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到了第22世良字辈,历史翻到了20世纪,海宁查家南北等支不约而同地为社会贡献了大教育家、大法学家、大作家、大诗人。

查良钊(1896-1982),字勉仲。出生于天津,早年就读于南开、清华,后到美国求学,是美国著名学者杜威与桑戴克的学生。回国后,他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教务长、河南大学校长、河南省教育厅长、华北慈善联合会总干事……他曾经发起“三元救一命”运动,在北方募款救灾;后又任长江水灾赈济委员会常委兼灾区工作组总干事,活人无数,时人称之为“查活佛”。

查良钊一生服务于教育界近六十年,桃李满天下。作为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之一,查良钊有着来自家族的清廉之风,他在陕西省教育厅长任上,曾赴灾区工作,遭土匪绑架,无钱自赎,被囚八十一天始告脱险。他同样有着家族的忍耐,他被学生称为“孩子头”,他的名诗是:“孩子头,孩子头,有颗赤子心,为人服务何所愁。不怨天,不尤人,发挥赤子心,观化乐天更何求。”

查良鉴(1905-1994),字方季,系查良钊之四弟。美国密西根大学法理学博士,回国后任安徽大学及中央大学教授,是抗战前上海名律师之一。查良鉴曾书写《渺小的自我》自勉:“把自己想成是这世界上最渺小的生物,那么生活中既少苦闷,又乏忧伤。因为与世无争,与人无怨,自然烟消云散。”

查良铮(1918-1977),笔名穆旦、梁真。仍属海宁北支,即天津人。穆旦中学时即表现了优异的文学才华。抗战爆发后,在昆明西南联大继续学业,毕业后一度留校任教,很快投笔从戎,随中国远征军到缅甸,出生入死。他的诗在当时即为闻一多等人所欣赏,后人称道他说:“穆旦站在1940年代新诗潮的前列,是名副其实的旗手之一。”

1949年,穆旦去美国芝加哥大学勤工俭学,1953年,穆旦偕同夫人周与良回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文革”时受迫害,不幸于1977年2月去世。穆旦的翻译和创作今天已经成为汉语诗歌的财富,他的翻译被大诗人卞之琳称为“中国诗译艺术走向成年的标志”。

他在晚年,仅仅一年(即1976年)时间的诗歌创作,被朋友们惊喜地传扬,人们像期待济慈的莎士比亚阶段一样期待着他的新的诗歌年华,期待他为汉语诗歌作出更大贡献。虽然他的天才未能完全展开,但这已奉献的已经滋养了几代中国心灵,他给予了我们当代中国人的高贵。

4

当然,查家良字辈人才还有很多,如营养学专家查良锭、医学专家查良镒、计算机专家查良钿、电子学专家查良琦、煤矿专家查良钰……名声最响亮者,除了穆旦,还有更响亮的金庸。

查氏兄弟文采风流,穆旦被称为“20世纪中国诗人第一”,远超过名声极广的大诗人郭沫若;金庸则被称为武侠小说第一人。

对当代国人来说,金庸已经不需要我们再来饶舌介绍。金庸已经是华人社会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名既高远,谤亦随焉”,考察金庸的多面,我们可能更深地理解一个千百年传承的家族的特别之处。家族文化到金庸这里有了一定的变化。金庸的成就和不足都已经不属于家族,而属于我们华人社会。

通过考察查家人的历史,我们看到,家族文化在当代如何演进、变异。

正如洪永铿先生在《海宁查氏家族文化研究》中指出的:“自古到今,查氏家族的成员有从政的,有从商的,有从文的,有从医的,也有从事法律、军事等方面工作的……查氏家族的成员始终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注重文学艺术的熏陶,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较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在社会历史和家族命运的剧烈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以文为体、以商宦等为用的家风仍值得我们借鉴、深思。

海宁查家|金庸已经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名既高远,谤亦随焉”

编后:

本文是学者余世存先生的力作《家世》里有关“海宁査家”的一个篇章,编者作了删节。

余世存,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出版有《非常道》、《非常道Ⅱ》、《中国男》、《老子传》、《大民小国》等作品。

海宁查家|金庸已经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名既高远,谤亦随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