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

楚国自楚成王在泓水之战击败宋国后,中原形势实已完全为其掌握,其势力所未及者,仅齐、秦、晋三国而已。而晋国自晋献公奋发图强以来,经济日臻繁荣,国势亦日益强盛;等到晋文公主政以后,更是大力整饬政治与军事,进而培养国力,为未来争霸奠定基础。

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

晋楚争霸中原

晋文公一直以继承齐桓公霸业,领导中原诸侯、抵抗荆楚为志。为此,他的对外总体战略是:尊王室、联齐秦,与楚争霸中原。

晋国想要争霸中原,必须先控制黄河南岸的郑国与卫国。当时这两国的君主都和楚成王结亲且关系深厚,只能以武力攻取。但晋国处于太行山以西,又有黄河阻隔,必须在太行山以南与黄河岸上获得一基地,才能由此而进入中原。所以,晋文公先是以“勤王之名”占领原、温(今河南济源、温县一带),因其地实为控制太行山与黄河之要地,若为郑、卫所得再依附于楚,则晋国东出之路将被封死,无法再进入中原心脏地带。接着,晋文公任命上卿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将两地打造成军事重镇,从而为对外扩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

楚国也是以进取中原为志,其总体战略是:以政治争取弱小之国(嫁妹于郑文公而娶卫文公之女为夫人;联曹国而以兵援鲁),以外交孤立强国而后以武力破之(泓水之战击败宋襄公)。到了后来,不与楚国通好的就只有齐晋秦三国了。这时楚国采取三种不同的应对之策:对齐则拥立公子雍,让齐国内乱;对晋则在重耳(即晋文公)在外流亡、过境楚国时,以厚礼接纳;对秦则率重兵戍守,以阻秦军东出。

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4年),宋国忽然叛楚通晋。自宋襄公泓水之战失败病死后,继位的宋成公迫于形势不得已向楚臣服。楚成王虽待以优厚礼遇,然而宋成公终以“屈事蛮夷”为耻。等到晋文公主政晋国,宋成公想到当年晋文公流亡过宋时,其父宋襄公曾待以厚礼,于是转身投向晋国。

宋成公叛楚通晋,给予楚成王莫大打击。楚成王于是在第二年冬,自率陈、蔡、郑、许联军伐宋,围攻宋都。宋国被攻,宋成公即遣大司马公孙固乞援于晋。晋文公正欲挫楚北进之势,又因宋国位于中原心脏地带形势危迫,于是决定救宋。

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

两军作战方略

晋军既已决定救宋,但直接救宋,必须途经曹、卫之地;而曹、卫依附于楚国,而且如果战争爆发在宋境,则离楚近而晋远;反之若是进攻曹、卫,将楚军滞留在曹、卫之地,则离晋近而楚远。晋文公于是决定先伐曹、卫,以引诱楚军北上。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正月,晋军出师,以讨晋文公昔年过曹时被怠慢之罪。晋军伐曹,想向卫国借道,希望从卫国的白马口(今河南滑县北)渡河。卫国君主不许,晋军于是由南河(今河南汲县南)渡河。正月十五日,晋军袭取卫之五鹿(今河北濮阳五鹿),进而大军东进,集中于卫地敛盂(今河北濮阳敛盂)。敛盂位于卫、齐、鲁、曹四国交界处,实为战略要地。二月,齐昭公来会,晋文公与之会盟于敛盂。卫国君主见机不妙,也请求加入会盟,但晋文公没有答应。卫人因此对自家国君极为不满,并将其驱逐,晋军不战而得卫国。三月,晋军由敛盂攻入曹国,进功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三月十二日,陶丘陷落,曹国君主被擒,晋军逼临宋境。

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

当晋军进攻卫国、曹国时,原想引诱楚军解宋围北上,但楚军不为所动,且加紧攻宋。晋文公在这种情势下,若置宋不顾,则无以报宋襄公昔日之情,而且会失去宋国,必将导致全局不利;但如果去救宋攻楚,则与原定的和楚军会战在曹、卫之地的战略相背,因此犹疑不决。有大臣建议说:“分曹卫之田以与宋人。楚急曹卫,其势宜可释宋国。”晋文公采纳了这一建议,“分曹卫之田以与宋人”。

此时楚军面临着三种选择:(一)迅速破宋,与晋军在宋境决战。(二)进兵曹卫,击败晋军,以保持楚国的威望。(三)暂时退兵回楚,以观变化。楚成王深感晋人用兵迅速,且卫降曹破,中原形势突变,已失去救援之义;又闻秦国将出兵助晋,深怕后方堪忧,于是决定撤解宋围、退兵回楚,避免与晋军冲突。

楚成王既已决定撤兵,便命令令尹子玉撤去宋围,率师回国;但令尹子玉并未撤去宋围,他听闻晋人已“分曹卫之田以与宋人”,便向楚王请求增军,允许其与晋军决战。楚成王原本是顾虑秦军东出以攻其后,但回国后却发现后方安谧无事,决定派兵增援子玉。

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

大战经过

四月,楚军自宋都向曹境北进,以求与晋军决战。晋文公下令晋军向后撤退三舍(一舍三十里),以报过去自己流亡过楚时楚成王之厚遇,以及自己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晋军退至城濮(今山东濮县临濮)而止,楚军则紧追不舍,进逼晋军。四月四日,楚军进至城濮之南,面对晋军依托丘陵为营,居高临下而阵。

四月五日,晋楚两军对峙于城濮。晋国除了自己的军队外,还有秦国派来的援军,以及齐昭公敛盂会盟后,派来的援军;再加之,楚军解宋围北进时宋国剩余的部队,城濮会战中晋国方面的总兵力,合晋、秦、齐、宋军约八九万人。而楚军加上陈、蔡、郑、许等国的军队,总兵力约十一万人。

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

四月六日,晋楚两军皆已完成作战部署。当两军接战之时,晋军左翼以虎皮蒙在马上,首先冲击楚军右翼的陈、蔡军,陈、蔡军惊骇而溃;再以车辆曳树枝而驰,尘土四起,当时正值冬末春初的东北风,楚军目视不清,楚军右军亦溃。晋军右翼则假树两面大将旗,当与楚军接战时,佯装向后退却用以诱敌。子玉中计,让其左翼军追击,且认为只要将晋军击败即可取胜,所以对陈、蔡军及右翼军的溃败,最初并不在意。但当其左翼军追击晋右军时,晋中军却发起冲击,同时诱敌之军也回军反击,楚左军在晋军夹击之下亦溃败。子玉见其左右两军均已溃退,于是下令中军停止前进,收集败残之兵,向西南撤退。

当楚军涉睢水(今惠济河上游),经空桑(今河南杞县),将抵达楚境之连谷(今河南临颖)时,楚成王得悉楚军败溃,因怒子玉丧师辱国乃使人责之,子玉愤而自杀。

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

城濮之战,击破荆楚北侵的势头,迫其退回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中原各诸侯中鲁、曹、卫、陈、郑等原依附楚国者,皆脱离楚国听从晋国领导。晋文公一战定霸。

曾有史学家评价城濮之战:设若晋军失败,则荆楚民族将统一中国,而中国历史将全部改观。中原民族自城濮战胜后,不但恢复了自齐桓公领导以来内部团结,而且恢复自信与组织能力。故嗣后数百年间,楚国虽仍有侵扰,但终无法侵吞中原;至最后亦接受中原文化,逐渐同化于中原民族之中;到了战国后期,已完全成为中原民族之一部分,与中原诸侯同其休戚,无复再有畛畦之分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