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康有為到連嶽:不變的精緻利己主義

1隨著海外疫情的爆發,一位叫做連嶽的自媒體作家的言論火了。

我認為民主傷害市場經濟、契約精神、高尚品格,是“更壞的體制”,招來了網絡上無數公知大V們的口誅筆伐,認為其“墮落”了;但連嶽並不以為然,他還認為自己的觀念源自奧地利學派,感謝米塞斯和哈耶克這樣的奧地利學派先賢。但只要是認真讀過米塞斯和哈耶克的著作,都會覺得無比荒謬。

連我的思想和觀點跟哈耶克完全不搭界,恰恰是哈耶克所批判和反駁的,當年哈耶克的著作頗為流行,估計連嶽沒有靜下心來去閱讀了解,只看了個封面和“市場經濟”幾個字,來作為炫耀學問的談資吧。

連我的觀點其實並不新鮮,可以說是學術界早已解決的問題。在十八世紀中葉,隨著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歐洲各國的君主需要一種理論來對抗革命,“開明專制”的理論隨之興起,如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和俄羅斯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對此推崇備至。

從康有為到連嶽:不變的精緻利己主義

十八世紀歐洲各國君主為了鞏固其專制統治,接過了法國啟蒙學者要求改革的旗幟,宣稱要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們利用伏爾泰希望有一個開明君主和改革社會生活的主張,把自己裝扮成“開明”的君主,高喊“開明”的口號。

但隨著法國大革命的興起,社會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開明專制”的思想和實踐均銷聲匿跡了。

到了滿清末年,梁啟超宣揚這一理論,認為中國國民民智未開,需要經歷一個“開明專制”階段,但這只是一個暫時的過渡階段,“此時代不必太長,且不能太長”,為避免轉型時秩序崩潰的權宜之計,否則就會淪為“野蠻專制”。

應該說,學術界在百年前就已經把這些問題討論得相當清楚和明白了,只要不是極端的實用主義者,在大學圖書館裡稍稍有時間靜下心來看些理論思想之類的“無用的閒書”,也不至於再來炒理論界的“剩飯”。由此可見連嶽的理論思想深度不足,不要說淵若大海,就是大江大湖都算不上,只是一汪渾濁的小溪;因而只能支撐寫些雞湯文收割韭菜,稍稍涉及深邃一些的理論思想就處處是破綻。

從康有為到連嶽:不變的精緻利己主義

當然,作為一個自稱“我不再年輕”的中年人,應該知曉社會的複雜性,不會拋出一些極端的言論來博眼球、蹭熱度。

如此作為,更多並不是無知而是出自利益關係有意而為之。

連嶽最初作為南方週末記者出道,當時媒體的潮流是反思與批判,所以連嶽的文章有著濃濃的“公知”風格;之後下海,寫了很多女性情感專欄後,就開始強調“好觀念”。他說道:“讓我的讀者有所得,他們看了我的文章後,心態與生活變得更好”。生活變得更好,可以通過買東西來實現,心態變得更好,就需要“好觀念”。

精緻的利己主義概念源自北大教授錢理群的一次演講:“我們的一些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

2精緻的利己主義古已有之,可謂是中國文人的通病。

在清末鼎革之際,就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可謂是“精緻利己主義者”的代表人物。這位大人物就是在戊戌變法中名噪一時的康有為。

康有為可謂是網紅界的鼻祖,如果那時候有微信、微博的話,他應該是粉絲億萬級的頭部大V,不是連嶽這樣的小開可以相比。

康有為出身於廣東一個小官僚家庭,科舉時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考取功名成為天子門生、紫禁中城跑馬、光宗耀祖成為康有為的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康有為讀書頗為努力也有天賦,自小有“神童”之稱。

從康有為到連嶽:不變的精緻利己主義

然而考試這種事,不只是光靠天賦和努力就夠了的,還需要點運氣。康有為考了三次,十六歲中了秀才,還算正常;然而之後的舉人之路,卻六次落榜,整整花了二十年。

就像洪秀全中秀才後老是落第,一怒之下造反一樣,康有為在1888年31歲時再次落榜時也憤怒了,直接給光緒上書,表達對科舉制度不公平的不滿,希望朝廷能夠變法。

這是康有為第一次上書,之後他還屢屢上書光緒,藉此沽名。

屢屢落第康有為也沒閒著,他善於造勢炒作,在鄉間講學,先後寫了《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書》等文章,講變法圖強,收穫了一大批粉絲,梁啟超也是在此時成為其弟子。

1895年,清廷在甲午戰敗後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賠款割讓臺灣。康有為趁入京應試的機會,聯合各省應試舉人1300餘人,於四月初八日(5月2日)聯名請願,發動“公車上書“。他在“公車上書“中,請求拒和、遷都、練兵、變法,提出“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等主張,一時間名聞天下。

從康有為到連嶽:不變的精緻利己主義

甲午戰爭中大清一敗塗地,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只要稍有思想的人都能看出:滿清到了非變不可的時候了。

如何變?無非兩種路線:革命與改良。康有為最初是宣揚革命的,儘管其後來參與戊戌變法開始轉向而否定、隱瞞這些言論,但在章太炎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中指出了其前後不一的變色龍投機經歷:

“吾觀長素(康有為之號)二十年中,變易多矣。始孫文倡義於廣州,長素嘗遣陳千秋、林奎往,密與通情。及建設保國會,亦言保中國不保大清,斯固志在革命者。未幾,瞑瞞於富貴利祿,而欲與素志調和,於是戊戌柄政,始有變法之議。事敗亡命,作衣帶詔,立保皇會,以結人心。然庚子漢口之役,猶以借遵皇權,密約唐才常等,卒為張之洞所發。當是時,素志尚在,未盡澌滅也。……”

康有為是何時開始轉變思想的呢?按照康有為本人的說法,是在覲見光緒,深深感受到皇帝的“聖明英勇”“英明通達”之後,開始由革命轉向改良了。

其實光緒召見康有為,是在在光緒二十

從康有為到連嶽:不變的精緻利己主義

四年四月二十八日(1898年6月16日),此時戊戌變法已經開始,康有為已經是改革派的中堅人物,所以其轉變思想應該更早。大致在康有為中進士被授工部主事的官位、第六次上書光緒並進呈《日本變政考》《俄彼得變政記》之時。

做了官之後的康有為就“遍謁朝貴”,上書表達政見,謀求當官的捷徑。只是京城中的高官對對康有為“希圖利祿”、“求富貴”的行為十分反感,對其變法主張不以為然,認為其“大言欺世”,斷無成功的可能,康有為處境尷尬。

然而,康有為的這套說辭卻打動了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不諳世情的光緒帝,光緒對其賞識與啟用之意很明顯,康有為自然要轉向談改良了。

3有這樣的投機變色龍主導改革,戊戌變法僅僅維持百天就失敗不足為奇了。

在僅僅一百零三天的新政中,居然下達了一百多道詔書諭令,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等方面。不分輕重緩急齊頭並進的改革措施,讓民眾無所適從。

而且康有為變法的重心在於爭權奪利。日本明治維新,依靠西南強藩的力量實現了“尊王”,從幕府手中奪得大權;當時漢人督撫,如李鴻章、張之洞都是主張改革的。如果依靠他們的力量,徐徐圖之,變法未必不能成功。然而為了權力之爭,康有為等人在組建強國會時,把李鴻章排斥在外,張之洞也對康有為開制度局的奪權的激進方案不以為然,認為必然失敗。

康有為提出開制度局(議會)的奪權方案,8月份,其再次提出開制度局準備接管總理衙門及軍機大臣的權力時,“朝論譁然,謂此局一開,百官皆廢矣”。軍機大臣們公開抵制,矛盾迅速激化。

從康有為到連嶽:不變的精緻利己主義

日本明治維新時在已經穩操政權的情況下,對廢除藩主統治、取消武士棒祿等問題仍十分慎重,採取贖買政策和安排出路的辦法,花了10年時間才逐步解決了武士們的生計問題。

而戊戌政變首在裁官,京師閒散衙門被裁者,不下十餘處,連帶關係因之失職失業者,達數萬人之多。廢八股興學堂、裁綠營、取消旗人特權,更是打擊一大片,受到牽連的官員、童生舉人、旗人日夜號哭於慈禧太后所居的頤和園,戊戌變法失敗已經是必然了。

就這樣,康有為還是一再催促光緒開制度局,做著制度局首相的迷夢,可謂是利令智昏了。

戊戌變法的失敗,光緒也還有機會,被太后再度訓政收回權力的皇帝可不少,像漢武帝就曾經被竇太后干預過朝政。

從康有為到連嶽:不變的精緻利己主義

但是康有為不甘心失去權力,想出的“圍園劫後”的餿主意給了光緒致命一擊。當光緒與慈禧的衝突日趨嚴重時,9月份光緒給楊銳下了一份“衣帶詔”,要求楊銳想辦法為之調和矛盾,保住帝位。楊銳對於康有為的激進措施不以為然,對光緒帝偏聽偏信康有為、將禮部六堂官集體革職的舉措覺得太過。楊銳於是提出“康不得去,禍不得息”,要求光緒將康有為罷黜出京,經過兩天慎重考慮後,光緒於9月17日“明降諭旨”,令康有為速速出京。

眼看即將失去權力,康有為雖然明面上答應離京,之後卻差人招來譚嗣同、梁啟超、徐仁鏡、徐仁錄及其弟康廣仁等,一起商量應對之策。在康有為的煽動和蠱惑之下,這些人想出了一個勸說袁世凱“圍園劫後”發動政變的主意。

9月18日夜,譚嗣同受命遊說袁世凱,希望新任兵部侍郎袁世凱出於道義捕殺榮祿,發兵頤和園,劫持皇太后,拯救皇上。

從康有為到連嶽:不變的精緻利己主義

這樣高風險的事情,作為精緻利己主義者康有為自然不會冒險,在結果尚未出來之前,康有為於9月20日天未明時出走,溜之大吉。

譚嗣同本來有機會出走,但是其為了給光緒脫罪,證明“圍園劫後”之策並非出自光緒,而是其自作主張所以留下來。

然而,譚嗣同的犧牲因為康有為在海外大肆宣揚其奉光緒“衣帶詔”討賊而化為烏有。可謂是白白犧牲了。

據史學家考證,光緒根本沒有給康有為下過“衣帶詔”,然而,這並不妨礙康有為藉此在海外招搖撞騙,把自己打扮成“奉旨出洋救君”之人,在海外華僑之中大肆撈取錢財。

慈禧此時與光緒勢同水火,想要用大義名分來廢黜光緒立大阿哥為儲(圍園劫後違背了“孝道”),所以也就默認了康有為的“衣帶詔”之說。

從康有為到連嶽:不變的精緻利己主義

4康有為雖也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度,但為人卻相當貪財好色,妻妾成群,且處處留情。

變法失敗流亡國外時,康原本已有原配夫人張雲珠、二姨太梁隨覺,在海外華僑捐獻了大筆錢財後,1907年49歲的康有為在美國結識了17歲的美國華僑何旃理。何不僅通曉四國文字,且熟悉中國文化,能歌善舞,聽了康有為的演講後迷戀上了他。何旃理不顧父母反對,執意嫁給了康有為做三姨太。

看來康有為的大忽悠術對於無知少女、不諳世事的皇帝、權貴青年殺傷力猶大,但是對於李鴻章、張之洞等老於世故的封疆大吏就沒什麼效果了。

康有為在外面風流快活了,光緒皇帝可就慘了。康越是在外宣揚衣帶詔的故事,光緒生存的希望就越渺茫。最終在經過庚子事變、清末新政等一系列事件之後,光緒跟慈禧在同一天去世,近年據開館檢驗的結果,光緒是死於砒霜中毒。

從康有為到連嶽:不變的精緻利己主義

在變法期間,同樣被光緒召見過的大知識分子嚴復,對康有為有過一個著名的評價:上負其君,下累其友,書生誤國,庸醫殺人。可謂是對康有為的蓋棺論定。

只是對於康有為這一類精緻利己主義者來說,他並不在意這些虛名,要的只是實利,如果需要在二者之間做出選擇的話。

靠海外華僑的捐獻和講學,賺了大量的錢財,並娶了年輕貌美的三姨太之後,康並未滿足。

1911年移居日本後,他又娶了16歲的神戶少女市岡鶴子為四姨太。慈禧去世康有為回國後,他又陸續娶了五、六兩房姨太,都是十七、八歲的年輕姑娘。

1918年已經60歲的康有為在西湖閒遊時,忽見一位妙齡女郎在浣紗,遂心動託人提親,此女叫張光,年僅18歲,尚未婚配。

張家見康已年逾花甲,婉言相拒。但在康的銀彈攻勢和媒人的極力撮合之下,家境貧寒的張家最終同意。1919年,康有為與張光在上海舉行婚禮,妻妾兒女均不贊成這門親事,以集體缺席婚禮相抵制。

從康有為到連嶽:不變的精緻利己主義

康有為的死更是一個黑色幽默:

周旋於諸多年輕的妻妾之間,康有為常感精力不濟,希望能返老還童重振雄風。

1925年,當他在瀏覽報刊看到俄國外科醫生沃羅諾夫把人猿的睪丸成功地移植到一位老齡男性身上,令其年輕的消息時,康有為心動了。他立即行動延請了德國著名醫學博士馮·施泰奈為他施行手術。

康有為帶了一名老僕,悄悄地地住進了施泰奈的診所。施泰奈移植給康有為的是一隻年輕的公猿睪丸,手術非常成功。

在術後的初期,康有為果然覺得精力大增,胃口大開,腳力輕捷,每天可作長時間的閱讀。然而不久之後,由於排異反應,他卻發覺自己精力銳減,甚至還不如手術以前,身體很快就垮了下來。

施泰奈聽到消息後馬上就逃跑了,盛怒之下的康有為便以詐騙案起訴施泰奈,告他“妖術欺世”。然而等不到法院開庭,康有為即於1927 年初離開了這個世界,終年69歲。

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名利和美色的精緻利己主義者康有為,最終也死在追求年輕的慾望上,可謂是求仁得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