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有为到连岳:不变的精致利己主义

1随着海外疫情的爆发,一位叫做连岳的自媒体作家的言论火了。

我认为民主伤害市场经济、契约精神、高尚品格,是“更坏的体制”,招来了网络上无数公知大V们的口诛笔伐,认为其“堕落”了;但连岳并不以为然,他还认为自己的观念源自奥地利学派,感谢米塞斯和哈耶克这样的奥地利学派先贤。但只要是认真读过米塞斯和哈耶克的著作,都会觉得无比荒谬。

连我的思想和观点跟哈耶克完全不搭界,恰恰是哈耶克所批判和反驳的,当年哈耶克的著作颇为流行,估计连岳没有静下心来去阅读了解,只看了个封面和“市场经济”几个字,来作为炫耀学问的谈资吧。

连我的观点其实并不新鲜,可以说是学术界早已解决的问题。在十八世纪中叶,随着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欧洲各国的君主需要一种理论来对抗革命,“开明专制”的理论随之兴起,如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和俄罗斯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对此推崇备至。

从康有为到连岳:不变的精致利己主义

十八世纪欧洲各国君主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接过了法国启蒙学者要求改革的旗帜,宣称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利用伏尔泰希望有一个开明君主和改革社会生活的主张,把自己装扮成“开明”的君主,高喊“开明”的口号。

但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兴起,社会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开明专制”的思想和实践均销声匿迹了。

到了满清末年,梁启超宣扬这一理论,认为中国国民民智未开,需要经历一个“开明专制”阶段,但这只是一个暂时的过渡阶段,“此时代不必太长,且不能太长”,为避免转型时秩序崩溃的权宜之计,否则就会沦为“野蛮专制”。

应该说,学术界在百年前就已经把这些问题讨论得相当清楚和明白了,只要不是极端的实用主义者,在大学图书馆里稍稍有时间静下心来看些理论思想之类的“无用的闲书”,也不至于再来炒理论界的“剩饭”。由此可见连岳的理论思想深度不足,不要说渊若大海,就是大江大湖都算不上,只是一汪浑浊的小溪;因而只能支撑写些鸡汤文收割韭菜,稍稍涉及深邃一些的理论思想就处处是破绽。

从康有为到连岳:不变的精致利己主义

当然,作为一个自称“我不再年轻”的中年人,应该知晓社会的复杂性,不会抛出一些极端的言论来博眼球、蹭热度。

如此作为,更多并不是无知而是出自利益关系有意而为之。

连岳最初作为南方周末记者出道,当时媒体的潮流是反思与批判,所以连岳的文章有着浓浓的“公知”风格;之后下海,写了很多女性情感专栏后,就开始强调“好观念”。他说道:“让我的读者有所得,他们看了我的文章后,心态与生活变得更好”。生活变得更好,可以通过买东西来实现,心态变得更好,就需要“好观念”。

精致的利己主义概念源自北大教授钱理群的一次演讲:“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2精致的利己主义古已有之,可谓是中国文人的通病。

在清末鼎革之际,就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可谓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的代表人物。这位大人物就是在戊戌变法中名噪一时的康有为。

康有为可谓是网红界的鼻祖,如果那时候有微信、微博的话,他应该是粉丝亿万级的头部大V,不是连岳这样的小开可以相比。

康有为出身于广东一个小官僚家庭,科举时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考取功名成为天子门生、紫禁中城跑马、光宗耀祖成为康有为的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康有为读书颇为努力也有天赋,自小有“神童”之称。

从康有为到连岳:不变的精致利己主义

然而考试这种事,不只是光靠天赋和努力就够了的,还需要点运气。康有为考了三次,十六岁中了秀才,还算正常;然而之后的举人之路,却六次落榜,整整花了二十年。

就像洪秀全中秀才后老是落第,一怒之下造反一样,康有为在1888年31岁时再次落榜时也愤怒了,直接给光绪上书,表达对科举制度不公平的不满,希望朝廷能够变法。

这是康有为第一次上书,之后他还屡屡上书光绪,借此沽名。

屡屡落第康有为也没闲着,他善于造势炒作,在乡间讲学,先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等文章,讲变法图强,收获了一大批粉丝,梁启超也是在此时成为其弟子。

1895年,清廷在甲午战败后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赔款割让台湾。康有为趁入京应试的机会,联合各省应试举人1300余人,于四月初八日(5月2日)联名请愿,发动“公车上书“。他在“公车上书“中,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提出“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等主张,一时间名闻天下。

从康有为到连岳:不变的精致利己主义

甲午战争中大清一败涂地,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只要稍有思想的人都能看出:满清到了非变不可的时候了。

如何变?无非两种路线:革命与改良。康有为最初是宣扬革命的,尽管其后来参与戊戌变法开始转向而否定、隐瞒这些言论,但在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指出了其前后不一的变色龙投机经历:

“吾观长素(康有为之号)二十年中,变易多矣。始孙文倡义于广州,长素尝遣陈千秋、林奎往,密与通情。及建设保国会,亦言保中国不保大清,斯固志在革命者。未几,瞑瞒于富贵利禄,而欲与素志调和,于是戊戌柄政,始有变法之议。事败亡命,作衣带诏,立保皇会,以结人心。然庚子汉口之役,犹以借遵皇权,密约唐才常等,卒为张之洞所发。当是时,素志尚在,未尽澌灭也。……”

康有为是何时开始转变思想的呢?按照康有为本人的说法,是在觐见光绪,深深感受到皇帝的“圣明英勇”“英明通达”之后,开始由革命转向改良了。

其实光绪召见康有为,是在在光绪二十

从康有为到连岳:不变的精致利己主义

四年四月二十八日(1898年6月16日),此时戊戌变法已经开始,康有为已经是改革派的中坚人物,所以其转变思想应该更早。大致在康有为中进士被授工部主事的官位、第六次上书光绪并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之时。

做了官之后的康有为就“遍谒朝贵”,上书表达政见,谋求当官的捷径。只是京城中的高官对对康有为“希图利禄”、“求富贵”的行为十分反感,对其变法主张不以为然,认为其“大言欺世”,断无成功的可能,康有为处境尴尬。

然而,康有为的这套说辞却打动了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不谙世情的光绪帝,光绪对其赏识与启用之意很明显,康有为自然要转向谈改良了。

3有这样的投机变色龙主导改革,戊戌变法仅仅维持百天就失败不足为奇了。

在仅仅一百零三天的新政中,居然下达了一百多道诏书谕令,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不分轻重缓急齐头并进的改革措施,让民众无所适从。

而且康有为变法的重心在于争权夺利。日本明治维新,依靠西南强藩的力量实现了“尊王”,从幕府手中夺得大权;当时汉人督抚,如李鸿章、张之洞都是主张改革的。如果依靠他们的力量,徐徐图之,变法未必不能成功。然而为了权力之争,康有为等人在组建强国会时,把李鸿章排斥在外,张之洞也对康有为开制度局的夺权的激进方案不以为然,认为必然失败。

康有为提出开制度局(议会)的夺权方案,8月份,其再次提出开制度局准备接管总理衙门及军机大臣的权力时,“朝论哗然,谓此局一开,百官皆废矣”。军机大臣们公开抵制,矛盾迅速激化。

从康有为到连岳:不变的精致利己主义

日本明治维新时在已经稳操政权的情况下,对废除藩主统治、取消武士棒禄等问题仍十分慎重,采取赎买政策和安排出路的办法,花了10年时间才逐步解决了武士们的生计问题。

而戊戌政变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达数万人之多。废八股兴学堂、裁绿营、取消旗人特权,更是打击一大片,受到牵连的官员、童生举人、旗人日夜号哭于慈禧太后所居的颐和园,戊戌变法失败已经是必然了。

就这样,康有为还是一再催促光绪开制度局,做着制度局首相的迷梦,可谓是利令智昏了。

戊戌变法的失败,光绪也还有机会,被太后再度训政收回权力的皇帝可不少,像汉武帝就曾经被窦太后干预过朝政。

从康有为到连岳:不变的精致利己主义

但是康有为不甘心失去权力,想出的“围园劫后”的馊主意给了光绪致命一击。当光绪与慈禧的冲突日趋严重时,9月份光绪给杨锐下了一份“衣带诏”,要求杨锐想办法为之调和矛盾,保住帝位。杨锐对于康有为的激进措施不以为然,对光绪帝偏听偏信康有为、将礼部六堂官集体革职的举措觉得太过。杨锐于是提出“康不得去,祸不得息”,要求光绪将康有为罢黜出京,经过两天慎重考虑后,光绪于9月17日“明降谕旨”,令康有为速速出京。

眼看即将失去权力,康有为虽然明面上答应离京,之后却差人招来谭嗣同、梁启超、徐仁镜、徐仁录及其弟康广仁等,一起商量应对之策。在康有为的煽动和蛊惑之下,这些人想出了一个劝说袁世凯“围园劫后”发动政变的主意。

9月18日夜,谭嗣同受命游说袁世凯,希望新任兵部侍郎袁世凯出于道义捕杀荣禄,发兵颐和园,劫持皇太后,拯救皇上。

从康有为到连岳:不变的精致利己主义

这样高风险的事情,作为精致利己主义者康有为自然不会冒险,在结果尚未出来之前,康有为于9月20日天未明时出走,溜之大吉。

谭嗣同本来有机会出走,但是其为了给光绪脱罪,证明“围园劫后”之策并非出自光绪,而是其自作主张所以留下来。

然而,谭嗣同的牺牲因为康有为在海外大肆宣扬其奉光绪“衣带诏”讨贼而化为乌有。可谓是白白牺牲了。

据史学家考证,光绪根本没有给康有为下过“衣带诏”,然而,这并不妨碍康有为借此在海外招摇撞骗,把自己打扮成“奉旨出洋救君”之人,在海外华侨之中大肆捞取钱财。

慈禧此时与光绪势同水火,想要用大义名分来废黜光绪立大阿哥为储(围园劫后违背了“孝道”),所以也就默认了康有为的“衣带诏”之说。

从康有为到连岳:不变的精致利己主义

4康有为虽也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度,但为人却相当贪财好色,妻妾成群,且处处留情。

变法失败流亡国外时,康原本已有原配夫人张云珠、二姨太梁随觉,在海外华侨捐献了大笔钱财后,1907年49岁的康有为在美国结识了17岁的美国华侨何旃理。何不仅通晓四国文字,且熟悉中国文化,能歌善舞,听了康有为的演讲后迷恋上了他。何旃理不顾父母反对,执意嫁给了康有为做三姨太。

看来康有为的大忽悠术对于无知少女、不谙世事的皇帝、权贵青年杀伤力犹大,但是对于李鸿章、张之洞等老于世故的封疆大吏就没什么效果了。

康有为在外面风流快活了,光绪皇帝可就惨了。康越是在外宣扬衣带诏的故事,光绪生存的希望就越渺茫。最终在经过庚子事变、清末新政等一系列事件之后,光绪跟慈禧在同一天去世,近年据开馆检验的结果,光绪是死于砒霜中毒。

从康有为到连岳:不变的精致利己主义

在变法期间,同样被光绪召见过的大知识分子严复,对康有为有过一个著名的评价:上负其君,下累其友,书生误国,庸医杀人。可谓是对康有为的盖棺论定。

只是对于康有为这一类精致利己主义者来说,他并不在意这些虚名,要的只是实利,如果需要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的话。

靠海外华侨的捐献和讲学,赚了大量的钱财,并娶了年轻貌美的三姨太之后,康并未满足。

1911年移居日本后,他又娶了16岁的神户少女市冈鹤子为四姨太。慈禧去世康有为回国后,他又陆续娶了五、六两房姨太,都是十七、八岁的年轻姑娘。

1918年已经60岁的康有为在西湖闲游时,忽见一位妙龄女郎在浣纱,遂心动托人提亲,此女叫张光,年仅18岁,尚未婚配。

张家见康已年逾花甲,婉言相拒。但在康的银弹攻势和媒人的极力撮合之下,家境贫寒的张家最终同意。1919年,康有为与张光在上海举行婚礼,妻妾儿女均不赞成这门亲事,以集体缺席婚礼相抵制。

从康有为到连岳:不变的精致利己主义

康有为的死更是一个黑色幽默:

周旋于诸多年轻的妻妾之间,康有为常感精力不济,希望能返老还童重振雄风。

1925年,当他在浏览报刊看到俄国外科医生沃罗诺夫把人猿的睾丸成功地移植到一位老龄男性身上,令其年轻的消息时,康有为心动了。他立即行动延请了德国著名医学博士冯·施泰奈为他施行手术。

康有为带了一名老仆,悄悄地地住进了施泰奈的诊所。施泰奈移植给康有为的是一只年轻的公猿睾丸,手术非常成功。

在术后的初期,康有为果然觉得精力大增,胃口大开,脚力轻捷,每天可作长时间的阅读。然而不久之后,由于排异反应,他却发觉自己精力锐减,甚至还不如手术以前,身体很快就垮了下来。

施泰奈听到消息后马上就逃跑了,盛怒之下的康有为便以诈骗案起诉施泰奈,告他“妖术欺世”。然而等不到法院开庭,康有为即于1927 年初离开了这个世界,终年69岁。

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名利和美色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康有为,最终也死在追求年轻的欲望上,可谓是求仁得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