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秦始皇,就沒有今天的中國,沒有今天的華夏,這種說法正確嗎?

婷婷juanjuan


只能說這種說法過於誇大了!

縱觀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的時代,其實各諸侯國都有消滅他國形成大一統的意識,只不過由於當時各諸侯國之間相互牽制,誰都沒有絕對的實力去吞併其他諸侯國,只能採取慢慢蠶食的策略,這是當時的時代背景所決定的!而為什麼是秦始皇能吞併六國,形成一統?那是因為秦國因“商鞅變法”幾十年,積蓄了強大的國力,與其他六國拉開了差距,並採取了遠交近攻的國策,歷經幾代君主的努力,方才奠定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基礎。秦始皇只是完成了歷代先祖的遺志。

但是秦始皇施行的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建立郡縣制,都是治理國家的策略和手段,方便於管理!這些治國理念又歷經幾千年的朝代更迭,逐漸的發展和演變,延續到了今天。只能說秦始皇奠定了華夏民族在大一統後,幾千年的國家治理的基本方略。


百科CHN1949


這個說法當然沒有毛病。

我們大膽假設一下——假如沒有秦始皇或者秦始皇一樣的人物在文化制度土地等方面做到一統天下,中國的歷史和今天會變成什麼樣。

中國的歷史會變成這樣

雖然大家都是炎黃子孫有著共同的信仰與傳承,雖然我們的國王之間彼此都是親戚,但我們的確不是一個國家的人。

我們都有著自己印著各自國王頭像的金幣,自己習慣的語言,習慣的文字,並且這些文字和語言最終都會發展成為獨立的書寫和語言系統。

是不是和歐洲中世紀很像?

中國的現代會變成這樣

雖然我們的文字很像,但的確是不同的文字,就像法語和英語,雖然都是字母,但的確是不同的書寫和語言系統。

雖然我們有共同的祖宗、信仰,但文化上具體到細節有明顯的區別。

所以我們的確就是不同的國家,所以沒必要也不應該組成“中盟”。

是不是和今天的歐洲各國很像。

為什麼是秦始皇,不能是其他人

如果秦沒有一統,指文化制度土地多方面的一統,漢及以後各朝各代都無人有能力統一天下。

並使之成為天下人心中的“大義、理所應當和大勢所趨”——大一統思想。

因為後人都沒這個能力做到,或者具體說沒資格。

秦漢之間是兩個不同時代的分界線。

從軒轅黃帝到堯舜禹,再到夏商周,看似不同時代、朝代,但實質上一脈相承。

在血緣上,無論堯舜禹、夏啟、商湯,還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他們實際上都是親戚,是中國上古時代部落首領們的後代。

比如秦始皇,正宗的顓頊帝后代。從人心、發理上他有資格統一天下,其它六國國君也一樣。

而後來朝代,兩漢隋唐北宋元明清,也許開國君臣能強力短暫建立統一,卻必然不能長久。(PS:不要拿清朝外來少數民族建立統一政權抬槓,清朝的一統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還是建立在前人基礎上的。)

簡單的例子:有史記載的夏商周有兩千年曆史,沒有準確記載的炎黃五帝時代也許是一兩百年,也許是一兩千年。

不要小看歷史文化和人心的慣性,你怎麼知道這樣只在軒轅貴族之間流轉的權力遊戲不會延續或者深刻影響到今天呢?看看歐洲。

所以,中國自秦以後就沒有了貴族,這得益於秦始皇的一統天下,使得貴族衰弱,使得泥腿子們有了機會,儘管這肯定不是他的本意。

記得以前在知乎還是頭條也寫過這個文章:中國沒有貴族是好事。

因為有貴族,自然就有泥腿子。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比辛亥革命、天下大同和新中國成立都要偉大得多的革命與吶喊。

所以秦始皇的功績是超然的

一方面書同文車同軌,真正統一天下,開啟大一統的新時代。

另一方面結束了自部落時代起延續了數千年的統治權力在軒轅氏各支脈流轉的局面。

否則今日中國的歷史和現在與歐洲不會有什麼區別,自然也沒有華夏,我是指不會是我們今天意義上的華夏。


以上。

手機打字,難免闡述不當,不過大致也就是這個意思。


某純潔的阿宅


首先,我認為這個說法是存在一定問題的。這種“無他便無華夏”的句式包含著歷史唯心主義的傾向。要是換成“如果沒有秦始皇及其他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那華夏會大不相同”,這樣的說法就比較合理。為什麼這麼說呢?接下來我再具體說說這個問題:

對於秦始皇統一華夏的一些看法

在歷史上確實是秦始皇統一了當時的華夏地區,秦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這些都是不可否認的。但是並不是說是在秦朝建立以後,才有了這種“大一統”思想,從而影響後世人不斷以完成大一統為最終的目標。例如孔子所作《春秋》中就有“大一統”思想的有關闡發,但當時的“大一統”觀念應是著眼於諸侯要服從周王的統治,而不是春秋戰國那種分裂爭霸局面。因此,可以確定的是在我國地理、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一統局面的產生應是一個歷史結果,也就是說,終歸是會實現大一統的。

而秦始皇的功績就在於,因他個人的雄才大略,造成大一統局面提前到來了,這就是他個人作用在歷史長河中的體現了。

秦始皇及其政策的影響

上述已表明了一個觀點,即沒有秦始皇華夏照樣會有,但不是今天我們所認識的華夏罷了。這邊就得說說秦始皇的歷史影響問題了。使得“大一統”局面提前到來前面已說過,這裡就不再贅述。而秦始皇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偉大貢獻想必大家也是耳熟能詳了,所以也不便多說。而我們必須承認的是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的確是一個“開天闢地"型的人物,直接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基礎,對於今天的我們仍具有深遠影響,所以明代思想家李贄譽其為“千古一帝”確是名副其實!

英雄史觀

最後想談一談英雄史觀的問題。英雄史觀即否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創造作用,把個別傑出人物誇大為主宰歷史的唯心主義史觀。在歷史上總有那麼一些英雄人物無法被“浪花淘盡”,他們在歷史上實在太過耀眼,因此當我們抱著崇高的敬意去看待他們之時,不免有時就會缺失一些客觀。人類是富有情感的,英雄史觀的產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也要竭力避免才是,如此才能公正地去認識歷史人物,評價歷史人物,這樣一來歷史在你的眼中才會更加清晰。

一點個人看法,不當之處望各位指出,不勝感激!歡迎大家討論!


仲商


大秦是我最愛的一段歷史,既有秦王掃六合的波瀾壯闊,也有二世而亡的無奈悲涼,記得第一次去西安玩的時候,第一次聽到壎的聲音,那一瞬間有種時空錯亂的恍惚(當時剛讀完孫皓暉老師的大秦帝國)。那種低沉悲涼的音樂,聽到,想哭,像是專為大秦帝國的滅亡演奏的哀樂。好了,扯遠了,迴歸正題。

歷史沒有如果。始皇帝對中國的貢獻毋容置疑,但是,要說如果沒有秦始皇就沒有現在的中國,並不十分合適。

秦始皇的貢獻在於奠定了大一統王朝的基礎:政治上統一全國、滅六合一,經濟上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化上統一思想和文字(文化工具),軍事上北擊匈奴、南平百越。同時,也為後代君王樹立了一個榜樣,統一九州才是有為之君。

但是,中國之所以成為一個統一的大國不能說是某一個人或者某幾個人的貢獻。中國的地理條件,文化特性,起到了更為基礎也更為關鍵的作用。第一,中國的地理條件是大山,大河,大平原(對比歐洲支離破碎的)更適合統一的國家存在。第二,漢民族的包容性在不斷地通化周邊的民族,不斷的擴張,也利於統一國家的形成。

第三,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嬴政也是奮六世之餘烈滅六合一,即使沒有嬴政或許也會有李政王政。

如果喜歡那段歷史,推薦孫皓暉老師的《大秦帝國》,一部可以讓鋼鐵直男哭出聲來的小說。

以上個人觀點,謝謝


北辰啊就是北極星的


正確,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為了統一文字、統一思想、統一制度,軍事上,秦軍八十萬大秦銳士沒有參與內戰也是為了統一中國的疆土,修建長城不能輪對輪錯我認為都有,但是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現在可能還在內戰呢


敗給喜歡輸給愛


秦始皇被譽為“千古一帝”,在於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奠定了以後歷代王朝的基本版圖。他掃除六合,統一中國,這不僅是地理上的統一,更是文化上的統一,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在這大大拓展的帝國空間,實現了中央高度集權,加強了國人身份的認同感,這些措施,極大地加強了各民族的融合,實現了華夏民族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的真正統一。國家真正的統一,是文化的統一,沒有這個做基礎,只能是一盤散沙,沒有這些措施,今天的中國可能就是現在的歐洲,境內分佈大大小小几十個國家,所以從這方面可以說,沒有秦始皇,就沒有後來的中國。


江南絲竹99


完全正確!

看看始皇帝的兩項國策就清楚了。

1.中央集權帝國制下的郡縣制(絕對是千年國策,頂層設計)

歷史上鬧獨立,搞分裂的都是各自為政的小團體,始皇帝之前的分封制結果就是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當今世界多個地區的戰亂和動盪,都是政府失控,或被大國背後操縱的結果。

當今中國的強勢崛起,決定作用的就是一以貫之的黨的領導!從建國、改革開放、到兩個一百年的新時代就是最好的證明!

以上說的是制度保障。

2.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

印度阿三,一直明裡暗裡總和中國較勁,在國際舞臺上還時不時的充當印太地區主導者,可是印度國內上千種語言文字、部落長老、種族等級,要想集中力量辦大事,門都沒有。更不要說國家概念和經濟流通了,活在自我的圈子裡的井底之蛙,根本就不與外界交流和溝通,根本原因是語文文字就是障礙。

中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南腔北調,但不管你聽不聽得懂,寫出來的就是一樣的文字。(這又是中國文化語、文分離的獨到之處)一部24史貫穿上下五千年,方塊漢字幾千年來,沒有增減卻與時俱進;英語單詞確不斷增加,永遠都不夠用。

家國概念,名族認同感,都有賴於同文同種的語言文字,還有就是廣為流通交通和貨幣!

如果沒有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今天不知道要分裂為多少個國家。

這就是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也就是歷史和文化保障。

僅憑這些就足以說明始皇帝的千年國計,頂層設計的作用,絕對稱的上是千古一帝!


終身學習者wy


正確


hanjie868


正確


大度知柒


正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