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降薪,是跟風還是順勢而為?

由於疫情因素影響,世界足壇都受到了影響,目前各大豪門球會都在進行減薪求生存,諸如尤文、拜仁、巴薩等都已經開始著手具體減薪事宜,如今這一股減薪浪潮已經獲得了國際足聯的支持,而有消息稱國際足聯高層已經下達文件了,幫助各國足協展開限薪工作。中超似乎也受到了影響,中超減薪的消息也迅速在坊間傳開,但是足協還未對此發表任何公開聲明。

中超降薪,是跟風還是順勢而為?

自從恆大涉足足球之後,就帶動了中國足球熱,投入是一年比一年多,連帶其他國內豪強也隨之跟進,對好球員不僅加薪幅度大,追求外援也毫不吝嗇。但是這一切把球員的工資推向了高點,上個賽季足協不得不出臺“工資冒”來限制俱樂部背後金主的無限制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消除外界針對“實力不匹配工資”的一些消極批評。

中超降薪,是跟風還是順勢而為?

著眼歐洲,球員為了自身的利益,和俱樂部一道面對疫情風險,都公開表示願意接受降薪措施以此來渡過危機,達到一種共存的關係。但是國內情況相對來說還是複雜於國外,首要一點就是俱樂部並非獨立運營,完全是背後金主的附屬“部門”,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只要金主在業務上沒有經營困境,那麼俱樂部就無須擔憂生存問題,“輸血”全靠母公司而不是俱樂部自身的運營。

這樣的模式就是有一個最大的詬病,只要願意投資方可以忽視一切進行投資,甚至可以決定俱樂部的事物,而俱樂部從某個意義上說已經淪為一個平臺,一個投資者跨平臺的“角鬥場”,球員也成了“戰場”上的棋子。

中超降薪,是跟風還是順勢而為?

連續幾年的大投入下,中國足球的成績可以說是慘不忍睹,先後錯失巴西、俄羅斯兩屆世界盃決賽圈賽事,最要命的還是實力隨著老一輩國腳的退役有了明顯的下降趨勢,卡塔爾世界盃預選賽上直接把裡皮老爺子氣走,斷檔嚴重影響了中國足球的發展。

就事論事,這樣的水準到底能拿多少工資才是正道?沒有標準可以尋找參考。日本的J聯賽是亞洲發展最成熟的聯賽之一,2019年J聯賽球員平均年收入為3504萬日元,約為227萬人民幣,而與此同時的中超球員的平均工資為約1000萬人民幣。可以說俱樂部這個“部門”對金主來講算得上是一個巨大的包袱。

中超降薪,是跟風還是順勢而為?

這次疫情放大了俱樂部的“寄生”屬性,早在2月初就有多達9傢俱樂部因為沒有提交球員工資確認表而相繼退出新賽季中甲聯賽,隨後天津天海也因為轉讓和准入事宜一度陷入僵局,新金主在接手天海也被曝出需要球員接受降薪條款。

大環境已經不能再容許足球佔據更多的資金資源,各大投資者也需要親自面對這樣的局面,足球在盈利方面不能帶給投資者什麼幫助,而作為資本方來講,這就需要重新審視投資足球這個經濟行為。曾經力帆的老總感嘆,一投資足球全國人民都知曉了力帆這個品牌。廣告效益帶起來的足球經濟似乎已經走到了末路,剩下的唯有競技層面了。

中超降薪,是跟風還是順勢而為?

在中國,真真會因為喜歡足球而選擇投資足球的投資方屈指可數,大多數者都是需要一個“角鬥場”場所來“較勁”,有的為了品牌效益,有的為了金主主業業務的順暢……。所以把足球單純看作足球是一種天真浪漫的想法,畢竟霍普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把足球看作藉著資本運作帶來的附屬產品,可以說是一石多鳥。

資本是逐利的,哪裡有利益可得就去往哪裡。在資本的世界裡沒有所謂的“情懷”,一切都需要符合經濟學原理。球員的工資的高低就需要納入俱樂部乃至母公司的整體財務狀況中,保證平衡和盈利才是資本的立場上的預期,這次的疫情或許促使各支球隊背後金主的覺醒,是時候該為自身的可預見收益考慮了,這次從歐洲發起的球員降薪潮或許成為中國足壇改良的推手,而中國足球也十分需要這樣的一個機會。

中超降薪,是跟風還是順勢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