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博士熱衷進入高校?知道原因後你還選擇讀博嗎?

近日,有專業機構統計了博士畢業後的去向,數據顯示高達43%的博士去了高校,還有超過18%的博士去讀博後,這部分人讀完之後,也大多選擇進入高校。那為什麼博士如此熱衷進入高校呢?但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為什麼博士熱衷進入高校?知道原因後你還選擇讀博嗎?


進高校可以實現專業對口最大化

對於大部分專業來說,比如四大天坑專業,高校依舊是高性價比的選擇。

因為當研究達到了 PhD 的程度,在這個信息已經高度發達的世界上建立起一點點相對壁壘,基本上只有你的同行才能理解你做的東西,而這種壁壘僅靠金錢或者簡單的解釋是難以打破的。

再者,博士幾年付出的時間、精力以及經濟方面的 「沉沒成本」 也決定了如果要發揮出本身的價值,就得去必須要博士,或者偏好博士的工作,才有足夠的回報。

就算不給編制,高校需要的還是博士,但是企業、公務員、事業單位卻不是非要博士不可。

由此看來去高校做科研,基本算是讀博最為對口的出路了。

為什麼博士熱衷進入高校?知道原因後你還選擇讀博嗎?


高校收入尚可且長期向好

過去的話,從高校到國企、事業單位再到民企,基本就是工作自由度逐步下降、工資逐步上升的選擇而已。

但是近年來經常看到各高校發出的招聘公告,待遇都非常可觀,安家費、科研費動輒幾十萬。除了看得見的薪資報酬,還有看不見的比如訪學交流、子女上學、社保公積金、上班時間靈活以及寒暑假等隱性福利。

為什麼博士熱衷進入高校?知道原因後你還選擇讀博嗎?

即使編制取消,但是,國家對於高校的投入始終沒有減少,一直處於穩中有升的趨勢。這就意味著,高校教師的待遇和科研教學條件,都能夠得到全面保障。這種保障,並不會因為高校教師的身份變化而變化。

反觀部分企業雖然能開出百萬年薪,但與高薪對等的是996+ICU 超負荷運轉的工作強度、職場新鮮血液的競爭壓力、以及 35 歲門檻的轉型問題。

難怪有人說走高校路線是一條長長的大陽線,越老越吃香,而走企業路線通常在中年就達到峰頂,大起大落。

為什麼博士熱衷進入高校?知道原因後你還選擇讀博嗎?


高校容錯率更高,項目週期更寬容

高校大多由國家財政撥款,幾乎不用考慮 「生存壓力」,做科研是為了嘗試和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即使成功率微乎其微,但只要被認定擁有重大科研價值,就會投入相應的經費。

為什麼博士熱衷進入高校?知道原因後你還選擇讀博嗎?

而企業需要自負盈虧,做科研搞項目必須緊跟市場的方向,以市場為導向,其根本目的是要把科研投入轉化為企業的實際利潤,看重的是研究的效益和時效性,研究方向難免有所受限,且容錯率更低。

疫情導致就業形勢嚴峻,高校性價比凸顯

高校取消編制就是一個逐步市場化的過程,讓這份工作的綜合性價比與市場其他工作的性價比接軌,但不管如何改革,總有博士選擇高校也總有博士選擇企業,從過去博士畢業一股腦都往高校擠到現在博士就業多元化趨勢初現,最後建立一個工作性價比的動態平衡。

當然,這個平衡點的位置也會小幅變動,比如經濟發展強勁時候,博士更傾向於去企業或創業;經濟發展疲軟時候,博士更傾向於去高校...

今年受疫情影響,各大企業都受到了一波衝擊,企業春招縮水,人力成本削減,畢業生需求量同比降低近 5 成,對期望高薪的博士吸納能力減弱。

博士作為學歷市場的贏家,卻是就業市場的 「萌新」,進企業面臨的就業壓力或許更甚於期望薪資較低、經驗豐富的本科生或碩士生了。

所以就目前而言,高校與其他企業、事業單位相比,仍然是性價比較高的選擇,所以熱衷於進入高校。

為什麼博士熱衷進入高校?知道原因後你還選擇讀博嗎?


但是,目前高校人員幾乎飽和,且水漲船高,競爭越來越大,即使博士畢業,想進入高校,但不一定能實現願望。因為足夠優秀的人越來越多,沒有充足的實力,最終也會被淘汰。此外,還有一種情況,在就業壓力下委屈自己,勉強進入高校,但是內部競爭也會很大,各種考核帶來的壓力,讓有一部分人選擇放棄,然而進入企業。最終沒有實現自己的高校教師夢。

由上來看,高校的吸引力夠大,但是壓力也夠大,隨著編制的取消,也不再是鐵飯碗,所以當讀博後很難進入高校,或者進入後放棄,讓時間付出的成本不能兌現的時候,你還選擇讀博嗎?真的適合讀博嗎?現在也開始對博士進行分流,所以不適合讀博的,教育部也會提前分流!你們考慮清楚了嗎?

大家怎麼看?歡迎交流!

部分內容參考青塔人才,若有不妥,請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