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女博士難在哪裡?

作者 | 郭英劍(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读博,女博士难在哪里?

在我國討論讀博的眾多文章中,認真、嚴肅地探究女博士讀博的文章較少,經調研而出爐的數據分析少見,而探討女博士讀博實際困難的文章也不多見。

但同類文章在國外則很普遍,相關數據也較充分,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

本文將主要介紹美國女博士讀博的主要問題所在,也簡單總結一下解決這類問題的思路與路徑。

需要說明的是,為了行文方便,本文中把在讀的博士生也稱為博士。

女博士人數早已超過男博士

2018年10月,美國研究生院委員會(The 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發佈2017年美國研究生院招生和學位頒發年度報告。其中有這樣幾個有趣的發現。

第一,女性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連續9年多於男性。

在2017年授予的79738個博士學位中,女性獲得了其中的4

1717個學位,佔總數的53%,而男性獲得了37062個學位,佔總數的47%。

自2009年以來,女性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每年都超過男性。2017年更是創下新高。

此前,美國教育部的統計數據表明,1978年,女性獲得副學士學位(associate degree)的人數首次超過男性;1981年,女性獲得碩士學位的人數首次超過男性;1982年,女性獲得學士學位的人數首次超過男性。

因此,2009年可以說是男性正式成為高等教育“第二性”的第一年,從副學士學位到博士學位,男性都居少數。

第二,在上述研究所跟蹤的11個研究生領域中,2017年獲得博士學位的女性人數超過男性的為7個,它們是藝術和人文(53.2%女性)、生物學(52.6%)、教育(69.8%)、健康和醫學科學(70.3%)、公共管理學(75.6%)、社會行為學(61.1%)和其他領域(52.4%)。

而男性依舊在商業(51.1%)、工程(76.6%)、數學和計算機科學(74.9%)以及物理和地球科學(65.9%)等領域佔據多數。

第三,上述研究顯示,就入學比例而言,女性也同樣佔有優勢。

在美國,女性佔研究生總數的57.9%,而在某些領域中,女性的比例更高。

如教育,75%為女性;衛生和醫療科學,78%為女性;公共行政,77.3%為女性,總體來看,女性人數超過男子三倍或著更多。

應該說,上述研究數據並非孤立。

2018年12月,美國心理學會(APA)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心理學研究生項目中,女性人數多於男性,基本達到了3:1的比例。

而在所有博士項目中(最終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或心理學博士學位),女性平均佔在讀學生的比例在74%以上,但各個子領域之間存在一定差異。比如在認知心理學領域,女性佔在校學生的54%,男性佔46%。

同時,在學校和發展心理學領域中,女性分別佔在讀學生的85%和82%。

女博士之困

根據國外各方和多種調查研究顯示以及相關媒體的報道,

女博士在讀博期間所遇到的問題要遠遠多於男博士。

根據2018年3月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健康研究中心的一份最新調查,攻讀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課程的女研究生比男研究生更容易出現嚴重的抑鬱和焦慮。

在接受調查的2279名研究生中,有43%的女性患有中度至重度焦慮,而41%的女性則感到抑鬱。

與此相比,分別屬於同一類別的男性比例則為34%和35%,要低於女性。

如果我們對上述數據沒有概念,那麼,當上述調查的研究者告訴我們,研究生出現焦慮或抑鬱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6倍,我們大概會驚訝地發現,攻讀更高一級學位的人們,無論男女,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上述調查的主要研究者、藥理學教授埃文斯(Teresa Evans)博士說,對於許多接受調查的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來說,其學術生涯取決於假設和實驗的結果,而這些結果是不可預測的。

如果一項研究達不到他們的預期目標,就有可能迫使他們的學業延後一年、兩年甚至更長時間,甚至由此導致他們的整個職業生涯偏離軌道。

綜合各方面的因素,對於女博士而言,女性所面臨的比男性更多的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首先,調查者發現,女性在承受壓力環境中的反應與男性不同。

過去的研究表明,抑鬱症和慢性焦慮症確實在女性中更為普遍,而且高壓之下的讀博生活可能加劇這類問題。

特別是在男性為主體的理工類學科領域中,這種表現更為明顯。

2018年10月24日,美國最大的科學團體——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在其網站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當你是唯一女人時:男性主導群體中女性博士生面臨的挑戰》的文章,述及女博士在這方面所面臨的種種困境。

其次,女性要承擔更多學習、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所帶來的巨大壓力。

有研究發現,女性在照顧親人上的時間比男性多50%。

對於已有家庭的女博士而言,她們在

緊張的學習、研究之餘,所要承擔的照顧家庭、養育孩子甚至贍養老人的眾多工作,與同樣有家庭的男博士相比要多,甚至要多很多,因而她們承受的壓力也更大。

再次,越高的學位越昂貴。

在國外,除一些頂尖高校外,讀博全額資助也越來越少了。

在同樣具有財務困難的情況下,與男性相比,女性所面臨的壓力也更大。

根據相關研究結果,從長遠來看,後悔自己申請學生貸款的人群中,女性多於男性,分別為48%和40%。

女博士如何走出困境

那麼,高校與社會該如何幫助女博士?女博士自身又該怎樣走出困境?

應該說,無論男博士還是女博士,每個人的情況都有所不同,單就女博士而言,理工類、農醫類女博士與人文學科領域的女博士也會大有不同,各自所遇到的問題都不盡相同。

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找到女博士讀博所遇到的共性問題,高校與社會應該從各方面去幫助她們,對女博士自身而言,在明瞭問題之後,也應該採取行動,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

總體而言,女博士可能需要得到的幫助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男性佔多數的學科領域中,女博士總是顯得孤立無援。

就像有美國媒體報道所說,女博士有時候會身處男性的海洋中。

如此一來,女博士所經歷的一些不良的環境——諸如在研討會上自己提出的學術觀點不被重視,甚至受到歧視,要被迫接受一些被貶低的笑話等。

專家的建議是,在讀書之外,女博士要有意識地多參加社交活動,包括要更多地融入到學術團體之外的社群以及生活之中。

第二,在學術研究中,努力組建學術團隊。

有專家建議說,如果無法與男博士組成學術團隊,那麼,女博士可以想辦法與志同道合的女博士一起組成學術團隊,大家可以定期開會,分享研究成果,相互支撐相互幫助。

這種小小的學術團隊,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會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進來。

對於很多女博士來說,這樣的學術團隊可以很好地幫助和支撐自己度過艱難的求學生涯。

第三,女博士應該更加自信,既能積極融入一個陌生的,乃至是男性為主的集體之中,同時也要有勇氣面對一段可能較為孤獨的人生經歷。

用一位美國女博士的話說,隨著時間的流逝,自己適應了成為房間中唯一的女性。但與此同時,女博士也可以積極主動地組織集體活動。

一位美國女博士介紹說,自己說服了同實驗室的小組成員,每週至少一到兩次聚餐,這樣的活動在過去是從來沒有過的,如今反倒帶動了這個學術團隊的團結協作。

當然,女博士在讀博期間所面臨的困難,遠遠不止上述這些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

高校應該更加關注女博士的生存環境與研究生態,解決好上述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或許是給予她們更多關懷與幫助的良好開端。

《中國科學報》 (2019-12-18 第7版 海外 原題《女博士讀博難在哪裡》)

读博,女博士难在哪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