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工潮”下,中國汽車供應鏈體系該如何面對?

“全國陸續清零”“企業開始復產復工”,國內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車企停產”“需求下降”“各國封閉邊境”隨著疫情的持續發酵,海外可以說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在全球車市哀聲一遍的當下,中國零部件企業的境遇又會好多少呢?


斷供停產現象加劇,“無工可復”成難題


“停工潮”下,中國汽車供應鏈體系該如何面對?


早前,由於疫情主要發生在中國,無奈停工的主要是國內企業,包括自主零部件公司和跨國企業的國內“據點”,都遭受了不小的衝擊,本以為隨著國內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國內汽車供應鏈的運轉就會恢復如常。不料進入三月,中國的情況有所好轉,企業也在逐漸復工,國外疫情反而嚴重了,並引發了更大範圍的停產斷供,而面對“二次危機”,零部件企業們,想復工,卻又“無工可復”。


“停工潮”下,中國汽車供應鏈體系該如何面對?


在大眾、戴姆勒、寶馬、PSA、雷諾等各跨國車企宣佈關閉整車生產工廠之後,3月20日,總部位於德國的全球最大的兩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博世、大陸,宣佈停止在歐洲的生產。隨後,舍弗勒、馬瑞利、偉巴斯特、採埃孚等跨國零部件製造商也表示將停止或放緩在歐洲的生產工作。

截至3月30日,歐、美、日、韓等整車製造業集中地合計有超過100家汽車工廠處於停產狀態。同時,包括福特、通用、菲亞特克萊斯勒等行業巨頭,均決定將旗下北美工廠停產計劃延長至4月。另外,豐田也將在4月3日停產多條日本本土生產線。


“停工潮”下,中國汽車供應鏈體系該如何面對?


“以2、3月國內疫情影響來看,我們屬於汽車供應鏈的一環,主機廠延期復工後,影響還是比較大的,他們停下來後,整個汽車產業鏈上中下游的拉動計劃就被影響了。”某鋼材部件公司總經理如是說道,“因應下游車企的復工情況,我們2月復工後基本維持單班生產,現在我們想全員復工,卻又無工可復。”

“停工潮”下,中國汽車供應鏈體系該如何面對?


庫存深度沒優勢,“持久停擺”很致命


據海關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汽車及其關鍵件和零部件前五大出口國分別為:美國(142.8億美元)、日本(45.5億美元)、墨西哥(38.5億美元)、德國(26.4億美元)、俄羅斯聯邦(38.5億美元)。五大出口國中有四個國家的汽車製造業深陷停產潮。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產銷國,是全球最重要的汽車零部件製造和供應基地之一。


“停工潮”下,中國汽車供應鏈體系該如何面對?


據數據統計,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超過10萬家、規模以上企業超過1.3萬家、年市場規模突破4萬億元,但是,仍然有大量的汽車零部件、材料、裝備等需要從國外進口。的確,隨著中國汽車產銷規模的不斷擴大,博世、大陸、採埃孚、偉世通、法雷奧等跨國零部件都在中國加大本土化生產,在華成立諸多工廠,但這些企業的部分材料和基礎配件從海外進口。

“停工潮”下,中國汽車供應鏈體系該如何面對?


2019年我國汽車零部件進口額為367.11億美元。其中,從德國進口的零部件規模達到了102.8億美元,來自德國、日本、美國、韓國、墨西哥五個國家的零部件佔進口額超八成,其中,2019年,自動變速器及零件、發動機及零件、車身未列明零件等三類零部件,進口占比超過50%。


“停工潮”下,中國汽車供應鏈體系該如何面對?


一般來說,大部分整車企業進口零部件庫存都較深,歐洲的進口件一般會有4-8周的庫存,歐洲供應商現在停產,影響還沒體現出來。不過,如果德美日韓等國由於疫情惡化導致零部件企業、材料企業停產停供,國內企業在庫存用完後,中國汽車和零部件生產將面臨直接衝擊。

“如果國外的這些供應商停止供貨,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影響很大。雖然現在仍然有一定庫存,短期內企業受到的影響有限,但時間長了,可能就會產生一些問題。關鍵在於國外的疫情及對當地生產的影響到底發展到什麼程度”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資深首席專家吳松泉在媒體採訪時表示。


“停工潮”下,中國汽車供應鏈體系該如何面對?


機遇挑戰並存,零部件企業能否完成真正的“本土化”


這幾年,不少企業都在高喊著“全球化”“世界一體化”,而突如其來的疫情,似乎無意間擔當起了“去全球化”催化劑的角色。疫情對全球市場流通的重擊,令更多人猛然發覺:在某種情況下,全球化也許意味著風險下的不堪一擊。而對於中國的汽車供應鏈來說,在“走向全球化”的同時,完成更有價值的“本土化”可能是新的機遇。

在2019年發佈的世界汽車供應商百強名單中,中國共有7家公司光榮上榜,但從中國本土汽車製造的體量來看,這樣的成績卻並不能令人滿意。供應鏈體系的本土化,本應代表著這一領域的繁盛。但在中國龐大的汽車供應市場之下,為這些汽車提供零部件的供應商的規模卻似乎仍然不成正比。

“停工潮”下,中國汽車供應鏈體系該如何面對?


如今的中國已有了成熟的高品質供應鏈,但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依然生活在博世、麥格納等外資名牌供應商們的陰影之中。進口零部件和出口零部件的“含金量”存在差異。“走出去”的零部件大多都是附加值較低的產品,且國外容易替代,而“輸入進來”的很多零部件國內無法供應。

“停工潮”下,中國汽車供應鏈體系該如何面對?


在中國的汽車供應鏈體系中,幾乎沒有哪家供應商企業能獲得持續關注。這說明現階段的中國汽車供應鏈體系不缺“本土化”,缺的是真正“有價值”的“本土化”,經歷這次疫情,中國零部件企業也將重新審視,不再走低價值的輸出,而中國市場所獨有的市場機遇與政策保護,必然促使更多外國廠商來華建廠,而中國零部件商們則不必冒著向海外供貨中產生的物流、關稅甚至政治因素的高風險,只有這樣,中國本土供應鏈才能更有韌性,再遇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時,才會“大有迴旋之餘地”。


“停工潮”下,中國汽車供應鏈體系該如何面對?


總結:唯有潮水褪去,才知誰在裸泳,就目前世界在疫情面前的反應來看,全球汽車供應鏈體系遠沒有我們原本認為的那麼強壯。也許“斷供停擺”會對中國汽車產業鏈造成很大的衝擊,但這也將帶來一場供應鏈體系的重建與改革,如何在全球化的同時,做到有價值的“本土化”,才是零部件企業及中國汽車產業鏈亟待思考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