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朱其人其說•與孔子同學於老聃()


道家思想 | 楊朱其人其說•與孔子同學於老聃()

​陽子居見老聃,曰:“有人於此1,向疾強梁2,物徹疏明,學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

老聃曰:“是於聖人也,胥易技系4,勞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來田,猨狙之便,執斄之狗來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陽子居蹴然曰:“敢問明王之治。”

老聃曰:“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5而民弗恃6;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遊於無有者也。”

——《莊子·應帝王篇》

陽子居見老聃,曰:“有這麼一個人,能不斷實踐並發展自己的志向,明觀萬物,學道不倦。(以此治理天下)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老聃曰:“這樣的人對於聖人而言,只是所做的事為安排的崗位或擁有的技能所決定,形(身)體被勞役、心智被擾動(指不自然

)的人罷了。就像虎豹因為有優美紋路的皮毛而被定期捕殺,獼猴因為其身形靈活,被迫離開山林來(耍雜耍),狗因為會捉狐狸,被繫上了繩子。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陽子居蹴然曰:“敢問明王是以怎樣的狀態(方式)治理天下的?”

老聃曰:“明王之治,功蓋天下卻好像不是因為他的治理,造化萬物而民眾無所察覺;又因其不彰顯自身,而使物自喜;治理天下立意於道之所在,處處體現無有之用,這是明王治世的狀態(方式)。”

註釋:

①有人於此:指楊朱(陽子居)自己。

②向疾強梁:向,志向也;疾,截也,為距離,引申為發展(或變化);梁,勍也,徑行志向的人。

③明王:聖人治世時,聖人稱明王。

④胥易技系:胥易,謂胥徒供役治事,即所做的事為安排的崗位所決定;技系,即所做的事為技能所決定;此二者為表明‘向疾強梁’之人實際的不自由狀態。

⑤貸:與也,見《老子》第四十一章曰“夫道,善貸且成”。

⑥恃:為內心所察覺,見《老子》第二章曰“為而不”,《通玄經•精誠篇》曰“道,生物也,莫見其所養而萬物長,此謂神明無為之道也。”

除楊朱之外,同時學於老聃的還有孔子:


道家思想 | 楊朱其人其說•與孔子同學於老聃()

夫子問於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1,可不可,然不然2。辯者有言曰:‘離堅白3,若縣寓4。’若是則可謂聖人乎?”

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勞形怵心者也。執留5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來。丘,予告若,而6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7眾;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

——《莊子·天地篇》

夫子問於老聃曰:“有一個人,他的治世之道是讓人人模仿他,他能扭轉民眾的觀念,民眾認為不可行的,見他認為可行,民眾就也認為可行;民眾認為不是這這樣的,他認為是這樣,民眾也就認為是這樣。這類似於好辯者向‘離堅白,就好像看屋簷一樣清楚明白’的高深境界看齊一般,天下人都向這個人看齊。如果做到這一點,可以說是聖人了嗎?”

老聃曰:“這樣的人對於聖人而言,只是所做的事為安排的崗位或擁有的技能所決定,形(身)體被勞役、心智被擾動(指不自然)的人罷了。狗因為會捉狐狸,被繫上了繩子;獼猴因為其身形靈活,被捉下山來(耍雜耍),這些事物都在人為干預下扭曲了其本性。丘,我來告訴你,你所不可能聽到與也不可能說得出的道理:那些有頭有腳,不入心、不外聽、任其自然本性而生存的人是大多數;有為而治天下(有形)與依靠自然本性而治天下(無形)是根本矛盾的,無法並行的。自然運轉的狀態(動止也,死生也,廢起也)又不是有為而治者能夠停止的(這裡一是強調了‘任其自然本性而生存的人是大多數’的原因,二則強調了自然本性是無法剋制的。在無法並行的條件下,自然能得出結論,順自然之治才是可行的)。不妄圖逆反事物的本性、不妄圖逆反自然天性,這種狀態可以稱之為‘忘己’。忘己之人才能融於自然,順應、體悟萬物運轉之規律,才能成為聖人。”

註釋:

①放:仿。

②:第一個“可”、“然”均為使動用法。

③離堅白:名家代表人物公孫龍的著名論斷,‘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者,無白也。’其傳頌度更廣的論斷是‘白馬非馬’,此處用好辯者向公孫龍看齊來說明其所主張的治世方式。

④若縣寓:縣寓,懸宇也,指高懸的屋簷。

⑤留:狸,對應《應帝王篇》。

⑥而:爾。

⑦無心無耳者:指不入心、不外聽的人。


木老頭評述:

莊子寫下了這兩篇極其相似的寓言,《應帝王篇》為內篇、《天地篇》為外篇,似乎可以從中看出莊子心中楊朱、孔子的分量。

楊朱學派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之一。創始人為楊子。告子、子華子、詹子(詹何)、它囂、魏牟等皆為楊朱學派。莊周受其學說影響,並不是舊時淺薄簡單的“自私自利”。他們對老子的思想加以發展,旨在通過對個體的自我完善進而達到社會的整體和諧。他們“貴生”、“全生”的觀點,對稍後的莊周很有啟發。《孟子.滕文公》篇雲:“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即歸墨。”(摘自百度百科)

楊朱主張‘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主張“為我”,為較早提出以個人為中心的治國觀點的人。從本文主要介紹的的《莊子·應帝王篇》、《莊子·天地篇》可以看出其思想受了老子的影響。老子在天地篇中,論述了民眾大多遵循本性而生存,從而論證出聖人之治必定是順應自然之治。楊朱從中得到啟發,得出“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的主張。

木老頭認為,楊朱的論證邏輯可能是這樣的:①順應自然之治要求對人的自然本性有深刻認識,現在民眾有兩種行為方式,其一為自然然本性,其二為道德規範;②自然本性是無法違背的;③人會遵守道德規範本身是自然本性的一部分體現(其對自然本性的認識,並因此引發了後續思考);④道德規範如果與整體的自然本性相沖突,道德規範是無法被遵守的;⑥道德規範是後天形成的,道德規範的內容具有不確定性;⑦道德規範與其他自然本性的衝突、道德規範內容的不確定性導致了人無法對他人的行為作出合理預測,無法預測他人行為使得社會治理面臨重大困難。因此,其主張全性保真,以剔除道德規範的後天影響,使人的行為能夠被很好的預測(人的自然本性總是相同或相類似的)。道德規範是社會價值觀的體現,因此其主張不以物累形,以削弱道德的形成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