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鬼子六”的恭亲王奕䜣

爱新觉罗·奕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

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

爱新觉罗•奕訢,清文宗的六弟,清宣宗的第六个儿子。咸丰元年被封为亲王,清文宗亲自拟写的封号为“恭”。


人称“鬼子六”的恭亲王奕䜣

爱新觉罗·奕䜣


那我们就从为什么他被称为“鬼子六”这个称谓中来窥探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吧。

咸丰元年,清文宗授予奕訢善射大臣并奉皇帝旨意管理正蓝旗事务。咸丰三年又被授予领侍卫内大臣,同年四月又被授予宗人府右宗正,协理皇族事务,从中可见清文宗对他的重视和信任。而兄弟之间的矛盾却日趋严重,导致最后被撤职。在这整个发展过程中,奕訢表现出来的锋芒尽露,做事果断有魄力。

直到咸丰八年英法联军入侵的时候才再次复出。咸丰十年九月十五日、十六日,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强忍悲愤与英国、法国分别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而在后来的奏折中,奕訢分析列强各国特点,认为太平天国是心腹之患。而目前猖獗的英国、俄国以及法国的入侵只是肢体之疾病,应当先平太平天国和捻军。于是为后来清政府借师助剿提供了理论依据。很显然他是失策的,英法各国胃口很大。但是奏折中的亮点在于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南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各口增加关税,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远见和智慧。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在他的支持下,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开始推进洋务运动。他们创建工厂,兴办电报,创办学校,自强求富。而他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却成了保守派的众矢之的。1862年在奕訢的建议下,朝廷兴办了第一所官办外语学校-京师同文馆。最终洋务派全胜,保守派落败,而有些保守派竟在背后骂他为“鬼子”,“鬼子六”

从整个洋务运动过程可以看出奕訢的思想逐步开明,开始逐步推进新政,意图强国。


人称“鬼子六”的恭亲王奕䜣

洋务派


在奕訢的一生中,他聪明伶俐,多谋善断,有美国记者这样评价:“恭亲王与我之前所见过的东方王子及政治家不同,他十分生动,这是一个机敏的男人,直觉敏锐,意志坚定。” 曾国藩评价说他举止轻浮,聪明太露,多谋善断。只可惜一辈先被自己的皇四兄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猜忌,认为他最起码也是个多尔衮第二而排除在核心权力圈之外;后又被慈禧皇太后压制,纵有英才也无从施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