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磁場”煉成記 ——潼南區凝心聚力打好招才引智“組合拳”

關注|人才“磁場”煉成記  ——潼南區凝心聚力打好招才引智“組合拳”

2020年1月10日,潼南區人民醫院。

採訪結束後,肝膽胰甲乳外科主任賴星給CQDK全媒體記者發來一條信息。

信息中,賴星著重強調,“感謝潼南區的引進,感謝醫院的支持!”

這兩句“感謝”並非客套話,而是賴星的肺腑之言。正是依託潼南區的引才之策,他才擁有了自己的“舞臺”。

破困

“引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回首過往,潼南區中醫院院長何勝君滿是感慨。

在潼南區,區中醫院是老百姓就診的首選之一。然而數年前,醫院僅有一名醫生擁有碩士學位。

“招不到人!”何勝君對此一臉無奈,而這也成為制約區中醫院發展的最大“瓶頸”。

以腦病科為例,那時候,因缺乏高層次醫療人才,受腦外傷的病人不得不轉院治療。

事實上,不只是區中醫院缺乏人才,幾年前整個潼南區都面臨著高層次人才缺乏的困境。

如何突破這一困境?

潼南區地處重慶西北,是成渝城市群的交匯點、川渝合作示範區。

發展現代農業、引進智能產業、升級傳統工業……隨著發展進程加快,潼南區戰略佈局逐步豐富,區位優勢日益凸顯,對人才資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求賢若渴,成為這裡的普遍狀態。

潼南區委、區政府決定牽頭“破題”。學習借鑑、深入調研、反覆論證……在區委書記曾菁華的帶領下,區各相關職能部門的負責人聯動起來,積極探尋解決之道。

曾菁華說,必須大力實施“三百三千”人才培養集聚計劃,打造“近悅遠來”人才生態,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潼南區改革發展事業中來。

2017年8月底,潼南區委決定,把人才工作作為“源頭工程”,創新引才方式,打出招才引智“組合拳”。

一場變化在這裡悄然發生。

引才

賴星是潼南區引進的醫療衛生人才。

2018年12月底,在重慶醫科大學雙選會上,賴星第一次見到潼南區人民醫院副院長何鍵。

那時,賴星還是重慶醫科大學的在讀博士,即將畢業,面臨擇業。

“願不願意到我們醫院工作?”何鍵問。

這一問,在賴星心裡泛起了漣漪。

之後,潼南區副區長劉玉梅、區人民醫院院長劉春英輪番上陣“動員”。

“我們這裡緊缺治療肝膽胰方面的醫生。”

“到這裡來,你可以組建自己的團隊,發展空間很大。”

被誠意感動、被願景吸引,2019年7月3日,賴星正式入職潼南區人民醫院,擔任肝膽胰甲乳外科主任。

“登門引才”,這樣的故事不只發生在賴星身上。

3年前,潼南區開始實施“千名碩士進潼南”引才計劃。計劃實施後,由曾菁華領頭,6名區領導有了新頭銜——“引才行動組組長”。他們多次帶隊到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舉辦招才引智推介會,現場考核招聘,並邀請人才免費潼南行。截至2020年初,潼南區共引進碩士720名,博士4名。

“過去,潼南區僅有100餘名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潼南區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嚴治兵說,如今,潼南區一年招引的碩士人才都不止這個數。“相比以前,我們的人才引進量增加了5倍。”

賴星入職後,同另一名引進人才組建了肝膽胰甲乳外科。

從購置醫療設備,到開展微創手術,再到進行科學研究,短短半年多時間,潼南區人民醫院肝膽胰甲乳外科便完成門診治療1394人次、開展手術310臺……區內的相關患者不必再奔波至重慶主城的大醫院就醫了。

“我從不後悔來潼南。”賴星笑著說,“我在這裡有了自己的團隊,有了一展身手的平臺,發表了第一篇SCI論文,日子過得很充實。”

聚才

2020年4月18日,三一築工(重慶)科技有限公司的一期標準化廠房將在潼南區投產。

三一築工(重慶)公司是一家智能製造企業,主要從事裝配式建築的生產。跟著標準化廠房落地的,還有20多名企業高層次管理人才。

公司副總經理蔣露說:“我們派駐過來的管理人才,至少是重點本科院校畢業的,他們具備豐富的管理經驗。”

不僅於此,三一築工(重慶)公司還將面向潼南區招工。

標準化廠房由智能生產線組成。制築屋頂、牆面、立柱……在這裡,全部實現了智能化操作。而智能化操作,需要工人掌握軟件應用技能。

“智能化操作不僅革新了傳統建造模式,也倒逼工人不斷提升技能。”蔣露說,“在潼南區,我們將招工150餘人,還會給他們提供專業培訓。”

培育新型工人、入駐高層次人才,藉助招商引資,潼南區將人才聚了起來。

而這,只是潼南區聚集人才的一個縮影。

在潼南區,當地黨委、政府還創新了多種方式聚集人才——舉辦“4+X”專題培訓、專業技術培訓,開展創業技能大賽,實施青年見習計劃,通過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不斷聚集本土人才;深入開展校地合作,邀請專家舉辦專題講座、產業發展高端論壇,建成市級科技專家大院、市級技術研究中心,打造眾創空間、博士後工作站,通過夯實平臺建設,充分借智借力,不斷聚集外來人才……

如今,潼南區的人才工作早已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留才

2020年1月10日,潼南區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

工作人員熊啟旭的電話響了,電話是區引進人才趙雅麗打來的。

“我住的人才公寓裡的水龍頭壞了,但物業一直沒來修理。”趙雅麗反映道。

隨後,熊啟旭撥通了相關職能部門的電話,請求協助。

小到解決物業問題,大到安置人才配偶,這些都是熊啟旭的服務範疇,但熊啟旭從不覺得這樣的服務工作瑣碎、辛苦。

“我們就像紐帶,一頭連接著區高層次人才,一頭見證著潼南區的變化。”熊啟旭說,“看到這麼多人才願意到潼南區發展,我打心眼裡高興。”

事實上,像這樣的服務,在潼南區還有許多。

為留住人才,近3年,潼南區積極提升人才服務水平,優化服務環境——大力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分配人才公寓近400套,實現人才“拎包入住”;舉辦高層次人才研修班,開展單身青年人才聯誼活動,組建人才志願服務隊,為青年人才升學深造、交流交友、服務社會搭建平臺;推行“服務專員+聯絡員”標準化服務流程,對戶籍辦理、子女入學等事務實行專人負責、全程代辦……

如今的潼南區,讓人才有了歸屬感。

用才

“徐醫生,感謝您!”手術成功後,患者任曉華(化名)對徐海波說。

任曉華是一名腦幹出血患者。腦幹出血是一種非常難治的疾病,需要進行腦幹穿刺治療,但在重慶,成功接受腦幹穿刺治療的患者並不多。

以前,潼南區中醫院無法給任曉華提供這樣的治療。那時,區中醫院沒有腦病科,沒有相關的醫療人才,直到徐海波的到來才改變了這一窘境。

徐海波是2018年被潼南區引回來的。他是土生土長的潼南人,從醫學院畢業後,一直留在浙江,從事神經內科臨床工作,醫術精湛。

入職區中醫院後,徐海波盡展其才,開潼南區多項治療先河——採用國際標準化溶栓流程,率先在區內開展急性腦梗死的靜脈溶栓治療;運用“方體定向軟通道微創術”治療腦出血,提高了患者的搶救成功率……

給任曉華提供腦幹穿刺治療,正是“先河”之一。如今,徐海波已經晉升為區中醫院副院長,分管醫務工作。

像徐海波一樣,在潼南區,這樣盡展其才的引進人才不計其數,他們已經成為助推潼南區發展的“螺絲釘”。

“這3年多來,潼南區的人才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做得很紮實。”嚴治兵說,“從引進人才到聚集人才,再到留用人才,潼南區打出的這套‘組合拳’,讓越來越多的人才願意來到這裡,更願意留在這裡。”

潼南區已經成為彙集人才的“磁場”。

关注|人才“磁场”炼成记  ——潼南区凝心聚力打好招才引智“组合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