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謎團:李忱在當皇帝之前,有在百丈寺當和尚的傳說

晚唐謎團:李忱在當皇帝之前,有在百丈寺當和尚的傳說

晚唐謎團:李忱在當皇帝之前,有在百丈寺當和尚的傳說


在唐朝的二十二個皇帝中,唐宣宗李忱無疑是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就連他是如何成為儲君的,都充滿了傳奇和神秘的色彩。而神秘色彩中最重要的說法是,在被立為皇太叔之前,他曾出家為僧。此說法主要來源於唐末韋昭度的《讀皇室運尋》以及令孤澄的《貞陵遺事》,這兩篇逸史皆說,唐武宗即位後,因非常擔心他的叔父光王李怡(宣宗登基前的名字)會纂奪他的皇位,故對李怡百般刁難,萬般折磨,並想置他於死地。隨後,派宦官四人將李怡捆綁,浸在宮廁裡。宦官仇公武有心搭救,便假意藉口去殺死李怡,而將其藏匿並偷運出皇城。三年後,唐武宗駕崩,由大宦官馬元贄及仇公武策劃,將光王李怡請回來當了皇帝。文章雖然寫得很隱晦,並沒有直接明說唐宣宗曾經出家為僧,但當時光王李怡出家為僧的神秘傳說確已出現了。

還在唐武宗滅佛時,居住在中國的日本僧人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就記載:道士上奏武宗:“孔子云:‘李氏十八子昌運方盡,便有黑衣天子理國。’臣等竊惟黑衣者,是僧人也。”正是道士偽託孔子所說讖語,編成兒歌傳唱於街肆,更讓唐武宗擔心已經逃出皇城當了僧人的光王李怡,有一天會回來爭奪帝位,這就更加堅定了武宗滅佛的決心。當然,武宗滅佛也不止這一個原因。不過,從這一點反證了光王確實當過和尚。正如五百六十年後,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是去尋找逃出宮的建文帝一樣,都是為了消滅自己帝位的威脅者。

至五代時,《中朝故事》、《北夢瑣言》以及宋朝陸游的《避暑漫鈔》中,也都有光王李怡潛逃到江南遁入空門的簡略記載。宋初人贊寧的《宋高僧傳》也說,宣宗為僧時,曾遊方到杭州,齊安禪師對他照顧周詳。至宣宗即位時,齊安已死,為了報恩,便敕賜寺名,諡齊安為悟空大師,還御製哀詩悼念。此外,禪宗名僧希運在《黃檗宛陵錄》中也有記載,說宣宗為沙彌時,曾見黃檗大師在殿上禮佛,便問:“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眾求,長老禮拜當何所求?”於是兩人一問一答,成了以“黃襞禮佛”命名的著名“對答公案”。

不過,也有不少史家對宣宗出家持否定態度。譬如司馬光,他認為宣宗被武宗迫害及出家為僧是沒有根據的,因為正史中沒有相關記載,而且當時光王李怡只是武宗眾多的庶出皇叔之一,對武宗的帝位根本沒有威脅,因此在他編纂的《資治通鑑》中也未提及此事;更有史家認為,唐宣宗被唐武宗迫害而出家為僧的講法,是後世佛教徒杜撰出來的故事,是為了醜化推行滅佛的唐武宗,聖化支持佛教的唐宣宗。宣宗出家為僧的傳說,主要來源於佛教中人。

可是,史家的否定態度並不能阻止唐宣宗出家的故事在民間流傳。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流傳反而越傳越廣,也越傳越神奇。明代高僧圓悟禪師在其撰寫的《碧巖集》中記載:宣宗年少時,爬到哥哥穆宗的龍床上,作出接見大臣的姿態,穆宗非常讚賞。武宗即位後,記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宣宗,宣宗不得不逃走,就在浙川(今河南南陽浙川)香嚴寺智閒和尚門下剃度為僧。後隨智閒來到江西廬山,觀瀑布時,智閒提出作詩,想考考他,以判斷其底細如何,便先吟兩句:“穿雲透石不辭勞,地遠方知出處高。”宣宗接著吟:“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智閒見此人學識氣度皆不凡,便以禮相待。後來在一次鹽官(今浙江海寧鹽官鎮)法會上,希運是首座法師,在禮拜時,兩人就談起“對答公案”來。在這裡,與《黃檗宛陵錄》所記不同的是,由智閒和尚代替了黃檗禪師,地點也由黃檗山變成了廬山。另外,在《黃檗萬福禪詩志》中,也有關於唐宣宗為僧的記載。不過該書則將地點又搬至福清黃檗山,將黃檗禪師觀瀑布所吟的兩句詩也改為:“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唐宣宗所吟的兩句詩倒沒有改。《禪詩志》還說,唐宣宗來到黃檗山後,又南行至惠安觀看洛陽江,再南行至同安,還出現了所謂神象夜間出來迎接宣宗到來之事。

還有一個關於唐宣宗在百丈寺當和尚的傳說: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剛剛繼位的唐宣宗頒下一道聖旨:敕新吳縣(今江西境內)百丈禪寺“大智壽聖禪寺”的匾額,並要求各地重新尊崇佛教。地處偏僻的百丈寺何以獲此殊榮?唐宣宗為何如此看重佛教?原因很簡單,唐宣宗曾在百丈寺當過和尚。唐宣宗為何從地處西北的京城長安跑到數千裡外的百丈寺來當和尚?據說是因為光王李怡為躲避唐武宗迫害,便去請教京城裡的一個老和尚。老和尚在李怡的手掌中寫了“百丈”二字。李怡認為這是老和尚要他去一個叫“百丈”的地方躲避,於是派人千方百計打聽“百丈”在何處,終於得知新吳縣有座百丈山,山下有個百丈村和百丈寺,由是不遠萬里來到百丈寺。

這個在今日江西境內流傳很廣的故事是否屬實,不得而知。但根據《豫章書》和奉新舊志記載:唐宣宗為避武宗之忌,曾落髮為僧雲遊四方,的確到過奉新縣的百丈寺。奉新西南部的“駕山”,是因唐宣宗經常登臨而得名;“駕山”之南的“王見山”,是因唐宣宗看過而得名;百丈寺的“流觴曲水”,是唐宣宗鑿石引泉而來。百丈山的大雄峰、犀牛瀑布、靈境亭等許多地方都留下了唐宣宗的遊蹤。

唐宣宗即位後,對為僧雲遊的日子難以忘懷,對百丈寺僧人的悉心關照心存感激,對佛教更加推崇備致。甫即位,便賜百丈寺“大智壽聖禪寺”匾額,並處死竄輟唐武宗滅佛的道士趙歸真。

相傳唐宣宗在奉新還留下一個悲催感人的故事:李怡在百丈寺當和尚時,百丈村裡一位俊俏善良的姑娘對他關心備至,經常為他縫補衣衫,讓流落他鄉的李怡非常感動,因受佛規約束,不敢表達愛慕之心。李忱即位後,雖有嬪妃眾多,但總忘不了百丈村的俏姑娘,於是派人到百丈村接她進宮。人馬進村後,四處打聽姑娘的家,村裡人以為姑娘犯了什麼罪,官府派出人來捉拿她,於是趕到姑娘家通風報信。當時只有姑娘一個人在家裡,從沒見過世面的姑娘不知所措,嚇得上吊自盡了。唐宣宗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難過,覺得對不起這個美麗善良的姑娘,就命人按照皇妃的殯葬規格,將姑娘安葬在百丈寺左側的山坡上,這就是至今仍流傳在百丈山區的“皇娘墓”的故事。在百丈寺,現在還留有“皇娘墓”的遺蹟,還流傳著許多有關唐宣宗在百丈寺當和尚故事。

雖然正史中沒有留下唐宣宗曾經當過和尚的痕跡,雖然唐宣宗當和尚的故事只是流傳在民間的逸史中。但是,不少歷史的真相,往往隱匿在一些事件的相互印證和流傳在民間逸史的細微末節中。種種跡象表明,唐宣宗登基前,為了躲避唐武宗的迫害,確實曾經落髮為僧當過和尚。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