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孔子是一個理財高手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是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看了後人對他的評價,我們也就對他的愛好(成就)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

其實,孔子的成就還遠不止這些。我是學財政經濟專業出身的,此前在財政部門工作了近三十年,所以曾對孔子的“財政思想”作過一番探究。不探不知道,一探嚇一跳。原來,孔子還是一個大理財家。僅僅簡明扼要地對他在理財與政治關係方面的思想成就,

德本財末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大學)這是孔子提出的一個重要命題。說的是財政與政治的關係。“德”即仁政德治,就是政治;“財”泛指財物,也指理財活動,就是財政。“德本財末”的意思就是財政從屬於政治,財政是政治的一部分,財政服務於政治;政治的好壞。決定財政的好壞,具體有以下四個觀點:

苛政猛於虎

孔子事著學生周遊列國,經過泰山側,碰見一們婦人在墳前悲哀地啼哭。孔子派子路去問明原因,婦人說她的公公、丈夫和兒子都先後被考虎害了。孔子問她,為什麼不早些離開這裡呢?婦人回答:“這裡沒有苛政。”孔子嘆道:“學生們記住:苛政(繁重的賦稅勞役)比猛虎還要兇暴可怕!”(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札記•檀弓下)孔子是徹底否定苛政的。

貧富懸殊是社會動亂的根源

孔子認識到社會穩定的重要性,提出:“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季氏)就是說,國家不怕人口減少,而怕財富分配不均勻;不怕貧窮,而怕境內不安定。若是財富分配均勻,就沒有貧窮;上下和睦,人口就會增多;社會安定,國家政權就不會被顛覆。孔子第一次明確地指出了財富分配不均是引起社會不安和騷亂的首要原因,為後代的許多進步思想家反對豪門大族的兼併活動提供了理論依據。

取信於民是立國的根本

《論語•顏淵》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段話的意思是:糧食充足,兵備強大,人民信任,這三件事對執政者來說都很重要,但取得人民的信任則更重要。

有德則有財,無德則無財

孔子說:“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則)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大學)就是說,治國者首先施行德治,人民就會紛紛歸附,“近者悅,遠者來”(子路);有了眾多的人民就會開發出更多的土地;土地多了,國家財用自然不會匱乏,所以有德則有財。如果統治者實施苛政,無情地榨取民脂民膏,只要財不顧德,以致國內貧富懸殊,人民就會起來造反,“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大學)。你的財富是用暴力搜刮來的,人民則用同樣的暴力把財富奪走,所以,無德則無財。

孔子在培植財源方面的主要觀點:

——生財有大道,第一是生產

——勞動,是善的本原

——富民教民

——因地制宜,廣闢財源

——輕徭薄賦

188、孔子是一個理財高手


孔子在節約支出方面的主要觀點:

——量入為出

——政在節財

——寧儉不奢,用得其所

——先功後祿,按勞付酬

孔子在理財與用人方面的主要觀點:

——“政在先臣”,主張推行仁政,關鍵在於用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