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明明就是綠色的為什麼叫黃瓜?

日暮不賞


你好!農村老俗話來說說這個黃瓜綠瓜的話題,說真的對這個突然很感興趣,來咱們說道說道。瓜果蔬菜是日常消費品,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去搞清楚黃瓜綠瓜的來龍去脈,會不會有強迫症甚至寢食難安的感覺的呢?



說個題外話,那個瓜裡面還有以方向來命名的對嗎?比如說冬瓜,南瓜,西瓜,為何沒有北瓜的呢?大家可以發散思維的想一想,也是一個不錯的學習機會,引經據典的答覆,說不定還能成為一方面的行家的呢。那麼說來,黃瓜不叫綠瓜也是有來頭的,咱們好好給它擼一擼。

黃瓜,從歷史上來說,貌似並不是咱們國家本土的原住民瓜對不對?據我查到的資料顯示,黃瓜是在漢朝的時候,由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引進來我們國家的。張騫是一名很偉大的外交家,同時也是對種植業很有研究的農業專家,據歷史小故事記栽,由張騫帶回國內的蔬菜瓜果種子很多,而不僅僅是黃瓜,我記得有一種石榴,也是來自西域。

那個時候的黃瓜,還不叫黃瓜,而是叫胡瓜。對,當時的老百姓都叫這種瓜為胡瓜,因為來自西域的嘛,那後來為啥又叫黃瓜的呢?原來是我國曆史上有一個朝代,叫做後趙的,國王石勒是羯族人,就是我們說的胡人,但是胡人有藐視的意思,於是石勒很惱火,就下令所有的人不能再提胡字,就連胡瓜也不能說,於是就改名叫黃瓜了。這說明在歷史上黃瓜也不叫綠瓜,沒有綠瓜這一說法的。



綠瓜,題主之所以有此說法,不外乎是我們吃黃瓜的時候,它是綠色的,但不能代表黃瓜一直是綠色的對不對?黃瓜只有在還未成熟的生長髮育期是綠色的,但是長老了就是黃色的呢,所以人們在歷史上叫它黃瓜也不錯,因為最終它是以成熟黃來示人的,不叫它黃瓜難道叫它綠瓜嗎?黃瓜老了的時候,瓜皮和瓜子都是黃色的,並不好吃,我們之所以會吃綠色的未成熟的黃瓜,無怪乎是因為不熟的黃瓜才好吃,清脆爽口,還能搭配各種美食小吃。

其實沒有太較真兒,也沒必要硬生生的跟黃瓜改名字?有歷史成因的瓜果蔬菜,就隨它去好了,名字多了不是好事兒,比如土豆,有幾十個名字,快把人搞糊塗了都,比如土豆又叫馬鈴薯,山藥蛋啥的,很多是地方的叫法,很不科學。再舉個和顏色有關的瓜果蔬菜,比如南瓜,當初真的是我們老祖宗叫它北瓜,今天的南瓜也就是北瓜了,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農村老俗話


從小生長在城市裡的朋友,可能也會有題主同樣的疑問。

我們吃的黃瓜,明明是綠色的,為什麼偏偏要稱它為黃瓜而不是綠瓜呢?

其實啊,生長在農村的朋友可能就知道,黃瓜它真心是黃色的。只是要完全老了以後,它的通體上下才會變成黃色的。

而這種老黃瓜,它的口感和營養沒有嫩黃瓜好。

以前我媽媽每年留黃瓜種的時候,她剖開老黃瓜以後,把黃瓜籽取出來曬乾留種,黃瓜就會煮來餵豬。

因為老黃瓜的皮特別硬,裡面的瓜肉也不脆,吃起來是那種綿軟的味著,也沒什麼水分。

所以,人們喜歡在黃瓜還是綠色的時候就摘黃瓜吃,那是因為嫩黃瓜水分足,營養好,而今吃起來特別脆嫩。

至於為什麼要叫黃瓜而不叫綠瓜,那是因為在古代,我們的先輩們所食用的都是黃色的老黃瓜,所以就稱其為黃瓜,並一直沿襲至今。

總結:綜上所述,我們就很好理解了,我們所吃的這種綠色得嫩黃瓜,等它老了以後,就變成了黃色的。所以,大家都習慣性的稱它為黃瓜而不是綠瓜。


李茗說鄉村


黃瓜居然是綠色的。其實發現沒,現在吃的黃瓜,沒籽。那沒籽的黃瓜,怎麼繁殖呢。沒籽,春天怎麼播種呢。

其實黃瓜品種不同,常見的細黃瓜,很難看到老的,我也沒見過。所以不知道這細長的老黃瓜怎麼個黃法,是黃葉凋零的黃,還是黃金一樣的黃,也不知道黃瓜籽長啥樣。這黃瓜一般細長細長,可以叫青瓜。還有和這樣的味道外觀一樣,但是很短,也很細,是當水果來賣的,水果黃瓜。

黃瓜原名“胡瓜”,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將其帶回,故名“胡瓜” 。後趙時期,石勒制定了一條法令:無論說話寫文章,一律嚴禁出現“胡”字,違者問斬不赦。某日樊坦不小心說了“胡人”犯了忌,於是宴席上石勒故意指著胡瓜問樊坦那盤菜叫什麼名字?樊坦沒辦法,順口答:“紫案佳餚,銀盃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從此便更名為黃瓜。

我們之所以看到的黃瓜是綠色的,因為黃瓜它還沒有成熟,成熟之後它就成黃色的了,由於黃瓜成熟之後皮很厚特別老就不能食用了。

所以我們都是在還沒有成熟的時候就摘著吃了。很多植物沒成熟時的顏色跟成熟以後的顏色是不一樣的,像桔子,沒成熟的時候皮是綠的,成熟了以後就是黃色的了,桃子,李子,葡萄等,沒成熟時都是青綠的,成熟了就變紅了,香蕉沒成熟時皮也是綠的,熟了就變成黃色的了。

黃瓜原產印度,張賽出使西域時帶回中國,當時稱之為胡瓜。東晉時,揭族人石勒做了後趙王,他不滿漢人把北方少數民族稱為“胡人”,為避諱“胡”字,便改名為黃瓜。有些南方人對“黃”、“王”二字的讀音難以分清,故又稱“王瓜”。

黃瓜,北方人叫黃瓜,而我們南方,尤其是廣東人叫青瓜,品種很多,成熟后里面是淡黃色,這是叫黃瓜的緣故,外表不可能呈黃色,都是青綠色,這是叫青瓜的原因,黃瓜,大部分都這麼叫,客家叫泥瓜,總之黃瓜果肉呈淡黃,籽也淺黃色

農業社會,最普遍的需求是土地、種地,所以,土地的顏色就是黃色。黃帝,對中華進入農業社會貢獻最大的人。

很明顯,瓜類中,黃瓜生熟都可食用,即可當菜,又可當水果,各方面都是很符合普遍性需求的瓜,自然被命名為“黃瓜”


初茅廬露鋒芒


我是“黔鄉週一”周yi,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針對你所問的“黃瓜明明是綠色的為什麼叫黃瓜?”

我們現在所吃的這個黃瓜,是沒有完全熟透的,還是綠色的。因為我在小時候,生活條件不怎麼好,還去偷過別人家的黃瓜來這樣吃,別人家留下來當黃瓜種子的黃瓜都被我摘了,把那層黃皮削了就可以吃了。

當你看到熟透了的黃瓜的時候,你的疑惑就解開了。

我是“黔鄉週一”周yi,希望能幫到你


黔鄉週一


黃瓜本來就是黃色的,只是大家平時吃到的和見到的黃瓜,是沒完全成熟時的樣子。在它還沒成熟、還沒來得及變黃之前,就被採摘下來供人們食用了。


最早要追溯到漢朝,黃瓜是由相當於現在的外交家兼駐外大使兼探險家張騫(qian)引進到中國的,因為張騫當時從西域引進過來很多新品種農作物,所以有些名字帶一個“胡”字。當時黃瓜名字叫胡瓜,蠶豆叫胡豆(核桃、葡萄、石榴、大蒜、辣椒等等都是張騫帶來中國的,原來叫什麼名字我不知道)。

黃瓜被張騫帶來中原後,適應生存力很強,在全國得到了廣泛種植,由於產量高和烹飪方法簡單、口感大眾化,所以得以推廣普及和受到大家青睞。雖然黃瓜最早在印度起源馴化,也推廣到世界各地,不過到如今,在我國黃瓜的產量能佔到世界黃瓜總產量的80%。



黃瓜在我國進入黃金髮展時代,是在南北朝開始後,後趙王朝的建立者石勒(他的歷史褒貶評價不講),對農業生產比較重視,也對人們稱呼羯族人為胡人大為惱火,他規定在自己國家,不管語言還是文字上一律不準出現“胡”字,所以黃瓜大面積推廣的同時,有些地方人們也逐漸把胡瓜改叫為黃瓜。


成熟的黃瓜,皮厚、味澀、色正黃,隨著歷史飲食發展,人們在種植和食用改良過程中,發現當黃瓜還在嫩綠嫩綠、葉綠素沒有流失之前的時候口感最佳,營養也最好,所以慢慢習慣只食用現在看到的嫩黃瓜,現在有的地方也叫它胡瓜或青瓜。

簡單講了黃瓜名字的來歷,謝謝你的觀看!我是黔味鮮豐—飛哥,喜歡的朋友歡迎點贊!能關注我一下就更感謝了!!


黔味鮮豐鬍子哥


很多人都覺得奇怪,黃瓜明明綠油油的,可是為什麼叫黃瓜不叫綠瓜呢?有人甚至說這名不符實,但如果你問問有經驗的老農就會茅塞頓開。

原來黃瓜原名“胡瓜”,它未成熟時是深綠色的,成熟時是草黃色的。

那為什麼要吃沒成熟的黃瓜呢?因為綠色的黃瓜比較香嫩,吃起來清脆可口,水分充足,切的時候比較方便。而成熟的黃瓜變得乾巴巴的,還很苦澀,讓人大跌胃口。但因為“黃瓜”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被古人們稱作“黃瓜”且流傳至今。



周姬昌


作為一個農村人,這方面我是相當有發言權的。現在綠色的黃瓜,是新品種,漲勢塊,個頭長。而以前這新品種時,農村老家的黃瓜,個頭短,而且特別大,成熟後表面帶黃色,我見過老家的最大的黃瓜,直徑可達10cm左右。這是我所知道的,希望能解決您的疑問。圖片贊沒,有機會給大家拍照。



L林少L


搜狗指南

黃瓜明明是綠色的為什麼被叫做黃瓜?

2019-02-02 16:18:04

冷月冰心

黃瓜原名叫胡瓜,但是後趙王朝的皇帝石勒禁止人們說“胡”字。一次他故意考襄國郡守樊坦,指著一盤胡瓜問樊坦這是什麼。樊坦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紫案佳餚,銀盃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石勒聽後,滿意地笑了。自此以後,胡瓜就被稱作黃瓜。

黃瓜原名叫胡瓜,是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來的。胡瓜更名為黃瓜,始於後趙。這裡有個小故事。

後趙王朝的建立者石勒,本是入塞的羯族人。他在襄國(今河北邢臺)登基做皇帝后,對自己國家的人稱呼羯族人為胡人大為惱火。石勒制定了一條法令:無論說話寫文章,一律嚴禁出現“胡”字,違者問斬不赦。有一天,石勒在單于庭召見地方官員,當他看到襄國郡守樊坦穿著打了補丁的破衣服來見他時,很不滿意。他劈頭就問:“樊坦,你為何衣冠不整就來朝見?”樊坦慌亂之中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隨口答道:“這都怪胡人沒道義,把衣物都搶掠去了,害得我只好襤褸來朝。”他剛說完,就意識到自己犯了禁,急忙叩頭請罪;石勒見他知罪,也就不再指責。

等到召見後例行“御賜午膳”時,石勒又指著一盤胡瓜問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看出這是石勒故意在考問他,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紫案佳餚,銀盃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石勒聽後,滿意地笑了。自此以後,胡瓜就被稱作黃瓜,在朝野之中傳開了。到了唐朝時,黃瓜已成為南北常見的蔬菜。


迷途小逗逗


黃瓜是我們經常吃的蔬菜(一說屬於水果),一根洗乾淨的綠油油的黃瓜,很多人看到都會有想吃的慾望,更有很多愛美的女士喜歡用黃瓜片貼臉上消除皺紋保養肌膚。但是大家可能都沒有想過,黃瓜明明是綠色的,不僅是表皮,就連裡面的瓜瓤都是淺綠色的,那麼它為什麼不叫綠瓜,卻叫了個黃瓜的名字呢?

實際上黃瓜的名字和它的來源有關,黃瓜原產地是今天的中亞和西亞地區,我國漢朝的時候,漢武帝曾派張騫出自西域,他在回來的時候帶回來一些植物的種子,其中就有黃瓜,不過那個時候的黃瓜卻不叫黃瓜,而是叫胡瓜,因為是來自於西域胡地,因此在漢武帝之後很長時間中黃瓜都被叫做胡瓜,直到東晉16國時期後趙國建立,胡瓜才被迫改了名字。

後趙的建立者是石勒,他家本是從北方草原入塞的羯族人,因此他是胡人出身,但是石勒最討厭別人說他是胡人,甚至討厭聽到別人說胡字,所以他下令還是和“胡”有關的字詞話語全部改掉,無論是說話還是寫文章,都不能出現“胡”字,否則一律嚴懲。史料上還說有一次石勒在宴會上故意用胡瓜拷問大臣,他指著餐桌上一碟胡瓜問大臣樊坦,偏讓他說這餐桌上都是何物?樊坦知道說錯了可就是大罪了,但他也很聰明,就說道:“紫案佳餚,銀盃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石勒聽了很滿意。從此之後,胡瓜就被改名為黃瓜,黃瓜的名稱就叫開了。

其實黃瓜這名字也並非不恰當,我們所吃的黃瓜雖然都是綠色的,但是它在成熟之後卻是黃色的,而且是非常正宗的黃顏色,這樣的黃瓜還被叫做“種黃瓜”,因為它的種子已經長飽滿了,拿出來曬乾,放到明年可以作為種子用。那麼如果以黃瓜成熟後的顏色來看的話,稱呼它為黃瓜又的確是非常恰當的,因此也有說法認為黃瓜這個名稱其實是來自於它成熟後的顏色。

也有說法說早期的時候人們吃黃瓜吃的都是他成熟後的黃色的黃瓜,後來有個小夥子因為實在餓極了,就摘了個還沒長熟的黃瓜吃,發現這時候的黃瓜比長熟了更好吃,所以之後人們就開始吃青色的黃瓜了,但是由於以前都是吃的黃色的黃瓜,所以黃瓜的名字還是沿用下來了。

這兩個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不過一般認為第1個更靠譜一些。其實黃瓜的名稱有很多,不只是胡瓜一個名字,在我國不同的地方,它的名字還有刺瓜、王瓜、勤瓜、青瓜、唐瓜、吊瓜等。


雜博微主


黃瓜是古老的叫法,祖先時期吃法不同,認為什麼瓜都等長熟了才可以食用,長熟了外表皮面顯黃,就命為黃瓜,然而現代社會人們追求綠色食品,幼嫩時口感好,外表顯青色,有的也叫青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