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不杀功臣,看什么?

人性的自私,凡夫俗子有,帝王将相亦难免,古今中外,貌似天下乌鸦一般黑。摘了桃子不肯花落他家,老子霸占的东西就要独享,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这个我们人人都可以理解和体会。

权力专制,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是愈演愈烈、不断被强化的。为首者一人独裁,领头者必须总统。开始有诸侯分治,后来取消了;开始有相权制衡,后来废除了;开始有豪强话语权,后来打倒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走了与西方不一样的道路,没有信仰的根深,却有对权势的膜拜

杀不杀功臣,看什么?

回到话题,我们从中国历朝历代缕一缕。

夏朝商朝,史料不多,那时还有部落联盟的影子,我们暂不祥究。

周朝传承八百年,为中国历朝之首,不能不说与其分封制有很大的关系。周朝得天下,得益于众部落邦国的支持,建立之初政局不稳,难以独霸天下。周公用分封制与宗法制来封邦建国,这是制度上的设计,有效地发挥了功臣们的能力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又皆大欢喜。虽然后来尾大不掉,春秋称霸、战国攻伐,但在两三千年前做到这样,已经实属不易。

杀不杀功臣,看什么?

秦朝出于秦国,始皇嬴政打下天下,但不是白手起家。功臣皆为属臣,从始至终都没有与秦王一起撸过串、打过牌。始皇对自己的帝位是绝对自信的,对自己的功绩是自负的,所以,对于众位功臣,没有丝毫的自卑感。另外,秦始皇12岁即位,38岁统一天下,去世时49岁,请大家记住这一点。

杀不杀功臣,看什么?

汉朝

刘邦,这个大家都知道了,杀功臣的典故就是出于此人的所为。刘邦从亭长布衣的身份起家,和一群英雄豪杰抱团夺得天下,数次死里逃生,狼狈异常。所以登基为帝后,对功臣大加封赏,不为过。然而,几年之内,萧何自污、张良退隐,陈平曲意逢迎,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皆被屠戮。可以说,刘邦“虽不能将兵,而善将将”,但其本身谋划运筹及领兵打仗的能耐,远不及众功臣。就此,刘邦内心是存在极深的自卑的。另外,请大家注意,刘邦登基时年龄为54岁,去世时61岁。幸存的功臣元老,萧何,比刘邦大一岁,即刘邦登基时55岁;张良,比刘邦年轻6岁,即刘邦登基时48岁。韩信在刘邦登基时,年仅29岁。

杀不杀功臣,看什么?

东汉刘秀,是恩待功臣的代表,谓之“君臣交尽其美,唯东汉为盛焉”。刘秀虽家境小康,然为刘邦后裔,身份不低。刘秀在乱世中起兵,与帅众将可谓同生共死。众功臣文化素质比较高,与刘秀配合比较默契,刘秀也给了他们高官厚禄。众将领虽然功劳不小,而刘秀本人的光环也是异常闪耀,特别是昆阳一战,彪炳史册。请大家注意,刘秀登基时30岁,42岁时统一天下,去世时62岁。邓禹、冯异、贾复、王霸、耿纯等人,或者比刘秀年龄相仿,或者早逝,并且建功立业后能够见好就收,对于刘秀及儿孙来说,都没有功高震主的危险。

杀不杀功臣,看什么?

三国两晋南北朝,天下未定,杀功臣等于自掘坟墓,我们就不考究了。

隋朝杨坚,由后戚、权臣的身份夺得帝位,时年40岁,为帝23年。杨坚称帝,没有太多的杀戮攻伐,是因为已经大权在握,手段是清除藩王、安抚民心,所以此过程虽得益于功臣,亦无自卑之感及功高盖主之担忧。

杀不杀功臣,看什么?

唐朝建国称帝者为高祖李渊(有皇亲国戚的背景),但旋即在玄武门之变中被儿子李世民所逼退位,所以如何对待开国功臣,实则要看太宗李世民。而众所周知,李世民是比刘秀更带光环的将帅高手,众功臣无论在谋划还是在争战方面,能力都不比李世民高超很多。大家注意,李世民登基为帝时,年仅28岁,在位23年。功臣李靖,在李世民登基时,55岁;尉迟敬德41岁;房玄龄47岁;杜如晦51岁;程咬金37岁。

杀不杀功臣,看什么?

北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典故想必大家都熟悉。赵匡胤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武将身份(相当于现今的军委主席加国防部长)兵变夺权时,年33岁。赵匡胤为帝16年,后来“烛影斧声”中未老而逝(来不及为子孙后代考虑),帝位由其弟赵光义所继,哥俩在位期间,天下未定,都是南征北战,当时亦是需要功臣的时候,没有要杀功臣的客观需要。“杯酒释兵权”之事,大略发生在赵匡胤称帝3年后。鉴于赵匡胤自身的黄袍加身夺权及赵的老东家及老东家的老东家都是武将夺权的前车之鉴,赵匡胤以这种方式解除将帅对军队的控制,来便于进行改革巩固政权。所以,“杯酒释兵权”不应算为不杀功臣的典型,因为当时杀不得。

杀不杀功臣,看什么?

元朝铁木真,身为成吉思汗的子孙,自带光环,并且行军打仗,也是好手,并且为蒙古人,对待功臣,未有杀戮,在此不究。

明朝朱元璋,这是杀功臣的典型了。朱元璋的出身是贫民,曾做过乞丐和和尚,是历代皇帝中最低微的。朱元璋早年的经历,一方面使他体察老百姓的辛劳而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一方面对英雄豪杰广为收纳恩宠有加,一方面性情孤僻猜疑心重。而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及嫡孙朱允炆性情温良仁慈,这让饱经人间冷暖和攻伐杀戮无数的朱元璋对其子孙帝位的稳固毫无自信。当然,被杀诸位功臣中,很多是咎由自取,但退隐淡泊者被杀者亦众。另外请大家注意,朱元璋称帝时,年已40岁了。

杀不杀功臣,看什么?

清朝的努尔哈赤及皇太极,始终未能入关,天下未定,对功臣肯定是渴求而不是杀戮。多尔衮时亦忙于绥靖四方。顺治及康熙,都是年少登基,以满族来管理汉族,各方关系需要小心处理,亦不存在杀功臣的各项条件。

近现代,大家可以自行分析。

杀不杀功臣,看什么?

中国的专制皇权体系,权力独享,不仅是不容功臣们觊觎,对于自己的亲儿子,若是才华压过自己,都会伸出屠刀。所以,当对于自己的帝位信心不足时,猜疑便水到渠成地出现。而信心足不足,一是自己的出身是否可以不让别人说三道四;二是自己的功勋是不是可以压服住众人;三是自己是不是足够年轻可以把其他人都耗死;四是身边的人是不是知趣,可以功成身退,省的自己动手。

杀不杀功臣,看什么?

所以,虽然杀功臣会显得不道义,在操作上也会不简单,但因着

人性的自私权力的专制,杀功臣(即使不杀,也是实质性地罢黜贬低,让其退居二三线)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若专制的体系没有改变,跟着别人打天下,想要“凌烟留名”、光宗耀祖、享受功成名就的荣华富贵,你得先掂量一下,这种提着脑袋换来的今生福乐,会享受多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