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還能熱多少年?︱DK長三角購房公開課·第二講


內容要點


1. 我們的土地制度,決定住宅建設用地稀缺;我們的建築規劃制度,決定了住宅建設用地更加稀缺。

2. 土地財政在中短期內難以被全面取代,地方政府需要保持房地產健康穩定發展。

3. 長期價值投資:要努力買你買不起的東西,更要努力買不讓你買的東西。

4. 總的來說,我們的制度,決定了房價的堅挺。

5. 中國的城市化正處在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和最快速度的發展中,而且不可能按下暫停鍵。

6. 中國房地產還有至少二十年的繁榮期。買房是分享城市化紅利與制度紅利的便捷方式。


中國房地產還能熱多少年?︱DK長三角購房公開課·第二講


中國房地產還能熱多少年?︱DK長三角購房公開課·第二講

主講︱劉德科


今天天氣不錯,我是劉德科。歡迎來到《DK 長三角購房公開課》。上一講我們講到「現在就該買房」;這一講,我們要關注的問題是「中國房地產到底還能熱多久」。


這個問題好大,如果換成更簡單的提法,那就是「現在中國房價漲到頭了嗎」。今天,我們希望能夠抽絲剝繭地把這個答案給呈現出來。


1st


我們先來看一張圖,我們把它叫做「鸚鵡螺線」,因為它的原名實在太難記,叫「斐波契曲線」。這條鸚鵡螺線只要放大一圈,就變大一點點,最終可以變得這麼大。


在 2004 年,萬科用這條曲線來預測未來 10 年他們自己的業務增長;但是如果我們用它來描述過去 20 年中國房地產所走過的路程,也是恰當的。跟蚊香不一樣,蚊香是每圈平均放大,它是

幾何倍數的放大——這就是中國房地產


那麼我們怎麼樣更形象地理解中國房地產的未來?用自行車模型。房地產就是一輛自行車,由兩個輪子來驅動,一個輪子叫做「制度」,還有一個輪子叫做「城市化」。這輛自行車能跑起來,還因為有牛頓第二定律的慣性,這個慣性就是「買房的傳統心理」。


先來看制度輪子。我畫了一張好像有點複雜的表格,列出跟房地產有關係的國家制度:四個核心制度,包括土地制度、財稅制度、戶籍制度、保障房制度;還有一個微觀層面的制度,建築規劃制度。


土地制度下面,有三個制度比較重要的。第一個,國有批租制,說明我們的土地是被政府壟斷的;第二個,18 億畝耕地紅線,說明有一大部分的土地要作為耕地保護起來,可建設用地就變少了;第三個,在可建設用地中,要優先蓋工廠、做商業,住宅用地要往後排。


我們拿東京跟深圳做一個對比,大家可以看得比較清楚。在東京,73%的土地是用來蓋住宅的,而在深圳只有 26%;在東京,只有 5.1% 的土地是用來蓋工廠的,但是在深圳有 36%。這兩組數據是巨大的差異。


這樣的制度造成了一個後果:住宅建設用地是很稀缺的。在我們國家,這種稀缺是制度造成的。


再看建築規劃制度。我們的國家的建築規劃制度,大概有這三個比較特殊的點:強制日照權,讓我們的房間普遍朝南;建築面積計價法,促使開發商普遍設計兩梯三戶、最多五戶的房子;非開放式社區,讓我們的社區普遍擁有圍牆和中央花園。


這些在國外只有豪宅才能享受到,而我們哪怕是經濟適用房,也擁有了規劃意義上全世界最好的房子。這麼舒適的尺度,但付出的代價是,

土地利用效率不高。這導致住宅用地更加稀缺。


2nd


再來看財稅制度。我在 PPT 上列出了財稅制度的演變,簡單講:在改革開放初期,地方的稅收是歸地方的,後來經濟發展了,地方的稅收大頭歸了中央,小頭歸了地方;地方錢不夠花了怎麼辦,賣地,土地財政的收入全部都歸地方政府來支配。房地產市場的衰敗和繁榮,直接影響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的收益,所以,必須保持房地產市場的穩定。


從長遠來看,改革的終極願景是用房地產稅來代替土地財政,但是這需要很多年。也就是說,土地財政在中短期內難以被全面取代。


3rd


戶籍制度其實很簡單,不用我講大家也都明白,我們的房子為什麼值錢,不僅僅是因為它是磚頭混凝土的物理空間,更重要的是戶籍制度附加給予它的獨特價值。


因為有戶籍制度,所以我們才有學區房,而學區房往往扮演每一輪房價上漲的領頭羊;又因為我們有戶籍制度,才能實行限購、限貸等政策,把買房資格變成了一種稀缺資源。


所以,如果我們買房子是做長期價值投資的話,要遵循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著名經濟學家李迅雷先生說的,「要努力買你買不起的東西」;我給加了下半句,「更要努力買不讓你買的東西」,或者說「更要努力買不讓你輕易能買到的東西」。限購的,就是不讓我們輕易能買的。


4th


最後來看保障房制度。在 1998 年之前,我們國家實行的是福利分房,我們上一輩人都知道,房子是國家分的,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分到;後來有了經濟適用房,初衷是為了讓大多數人都能輕鬆買得起房子,像新加坡那樣。


比如說,孫燕姿在發了三張專輯以後,大獲成功,非常有名,在那之前,她也是住新加坡組屋的,組屋就相當於我們國家的經濟適用房,也是有產權的;在那之後,孫燕姿才會去關注商品房。也就是說,在新加坡,絕大多數人都是住組屋的,只有少數人去買商品房。所以商品房價格漲得再高,跟大多數人都沒有直接關係。


新加坡是個城市國家,它可以這樣做;但是我們中國人口這麼多,幅員這麼遼闊,經濟適用房改革基本上是失敗的。所以我們現在的改革方向是公租房。現在已經建了大量的公租房,以後還會建更多。


保障房制度的相對滯後,讓商品房成為整個市場供應的主體。我們大多數人的住房,是需要靠商品房來解決的,所以商品房的價格高度市場化,同時又有極大的群眾基礎,它能不漲嗎?


這樣一張複雜的表格,其實只是想說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我們國家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住房的樣子;這還沒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也決定了我們房價的堅挺。


5th


講完制度這一個輪子,再來看第二個輪子,城市化。


中國正處於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速度最迅猛的城市化進程當中;同時,我們處在互聯網和軌道大爆發的時代機遇中,不僅城市骨架很容易拉伸,城市之間的等級感也在消失。


比如說,過去的上海跟南京,上海一定是高高在上的,今天上海的地位仍然很高,但是住在南京市民不會像過去那樣,那麼羨慕上海的生活。因為智能手機的普及,各種信息得以同步流傳。


這一系列的原因,造成我們城市化的質量和空間仍然廣大。而且在這樣的國家特徵和這樣的時代機遇之下,中國的城市化是不可能按下暫停鍵的。


講兩個大家很擔心的點:兩個所謂的國際標準。


一個數據是70%的城鎮化率,超過 70%,房地產會進入到很緩和的階段,基本上就沒戲了;還有一個數據是人均住房面積 40 平方米,到了 40 平方米,這個國家的房地產基本上也沒戲了。我們中國好像已經很接近了:城市化率 60.6%,人均住房面積,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是 39 平方米。


這是表面數據,我們要看真實數據。


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不一樣,因為要有戶籍才能享受到這個城市完整的資源。同樣是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 44.38%,離 70% 還很遠;就算我們按照每年增加一個點的城鎮化率,中國房地產至少還有 26 年的高速發展。


人均住房面積 39 平方米是對的,但是這裡的住房面積,不管是自建的還是質量很差的,都歸納在裡面。如果是人均商品住房面積的話,僅僅只有 13 平方米,離 40 平方米至少還要 20 年的時間。


這兩個誤解,大家經常遇到。看真實數據,才更能明白中國城市化的空間依然遼闊,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空間依然遼闊。


6th


最後再來看一下自行車模型:在制度和城市化的驅動下,整個房地產按照慣性往前走。我們中國城市的房價到現在還沒有到山頂,因為城市化還沒有結束。


如果去看倫敦、紐約、東京,他們的房價很高,這是城市化成功的必然結果,不管你是處在什麼樣的制度下,都會高;但是他們的房價漲幅已經緩和了,因為劇烈的城市化時代已經結束了,所以房價是在高位上慢慢地正常增長。


而我們中國不僅城市化沒結束,而且我們的制度跟房地產的關係更加緊密。再給我們 10 年、20 年,我們的城市化可以做得比他們更好,所以如果有一天,中國頭部城市的房價超越東京,超過倫敦,你也不用感到驚訝,這是必然會發生的。高興也好,不高興也好,都得接受。


今天講這麼多,總體上就只有兩個結論:第一,中國房地產還有 20 年的繁榮期;第二,買房是分享城市化紅利和制度紅利的便捷方式。


哪些城市的城市化紅利更大?這是下一講我們要關注的話題:哪些城市更有價值。


謝謝大家,我是劉德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