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日常:唐朝人怎麼過節?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唐·杜甫

說起中國古代的盛世,怎麼也繞不開盛唐,那是我們的黃金時代,是真正的國富民強的時期。那麼那個時候人們是怎麼過節的呢?

從假期來看,唐朝人算是比較幸運的了(尤其和明朝比),以官員為例,他們一年會有58天的法定節假日,除了法定假日,還有探親假、子女婚假、成人禮等等,非常人性化。篇幅有限,我就和大家聊聊唐代的一些比較的大的節日吧。


古代生活日常:唐朝人怎麼過節?

一、春節

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唐·皇甫冉

也就是大年初一,這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官員要放7天假,放假之前,朝廷要舉辦一場盛大的覲見儀式,那時文武百官、王公貴族、國外使者都要參加。在儀式中,要回顧過去一年中的福禍和預兆,展示州郡與外國敬獻的貢品,州上推薦的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才也要在這一天亮相。

辭舊迎新是民間百姓過年的主題。清晨,人們早起在院子裡或者門前生一堆火,然後往火裡扔竹子。火將竹子裡的空氣燒熱、膨脹,然後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認為這種方式可以消除“鬼魅”,到了北宋時期,鞭炮才真正的出現代替了燒竹子的習俗,所以鞭炮才有了“爆竹”的稱法。有錢的人家會把羊頭和宰好雞掛在門上,將這兩種動物作為祭品,可以保佑莊稼順利生長。還有,唐朝人過新年要吃“五辛盤”,又叫“春盤”,是由5種有辛辣氣味的蔬菜拼成的,包括洋蔥、大蒜、韭菜等,據說吃這種東西可以發散人的五臟中的陳腐之氣。


古代生活日常:唐朝人怎麼過節?

二、上元節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唐·蘇味道

正月十五,又叫元宵節,一般會持續3天,這三天政府會取消宵禁,這樣人們可以在夜間離開自己所在的城區,到處閒逛。在元宵節期間,賞觀花、猜燈謎、遊廟會、猜詩詞、友人相邀,舉杯共飲,市集喧鬧,遊人如織,美女如雲,盛況一時。唐代張鷟的筆記小說《朝野僉載》就有記載:

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夜,於京師安福門外,作燈輪高20丈。被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豎之如花樹。宮女千數,衣綺羅,曳錦繡,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帔,皆至萬錢。裝束一妓女,皆至300貫。妙簡長安萬年縣年少婦女千餘人,衣服花釵媚子亦稱是。於燈下踏歌三日夜。觀樂之極,未始有之。

可見盛唐景象之恢弘。


古代生活日常:唐朝人怎麼過節?

三、上巳節

畫堂三月初三日,絮撲窗紗燕拂簷。——唐·白居易

三月初三日,一般放假一天,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人們成群結隊地來到河邊,在河水裡浸泡蘭花,然後沐浴,以期洗去黴運。自東晉王羲之在蘭亭舉行野外盛會為這一節日形式開了先河(《蘭亭集》就是當時寫的),到了唐代,上巳節演變成了舉辦宴會、飲酒賦詩的節日。


古代生活日常:唐朝人怎麼過節?

四、寒食節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復春。——唐·宋之問

現在的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了,一般在冬至日之後的105天,也因為寒食節和清明節日期相近,這才慢慢變成一個節日,不過那已經是宋代的事兒了,在唐代,寒食節依然要單獨紀念,放假3天。

這3天禁止生火,人們都要吃冷的食物,因而得名。在這一天,人們要去祭掃先祖的墳墓,然後舉行野餐,同時會舉行各種娛樂活動。婦女們可以玩鞦韆、踢蹴鞠等活動。而皇家也是要舉辦馬球之類的比賽,熱鬧熱鬧。


古代生活日常:唐朝人怎麼過節?

五、端午節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唐·張建封

五月初五日,放假1天,一般認為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楚國大夫屈原而設立的,相傳屈原投江後,人民為了不讓他的屍體被魚類所食,便駕著舟將糯米糰投入江中。後來就有了賽龍舟和吃粽子的習俗。首都的官員會得到宮中賞賜的粽子。如果這一天下雨了,人們就用竹管接雨水,然後以雨水和水獺的肝臟為食材,製作成環狀的食物,據說吃了以後可以治療疾病。


古代生活日常:唐朝人怎麼過節?

六、乞巧節

星河耿耿正新秋,絲竹千家列綵樓。——唐·李中

七月初七,放假1天,現在的七夕節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但在唐代,這個節日是屬於婦女的,她們希望在這一天得到保佑,提高自己的針織和縫紉的技巧。在當時長安的宮殿中,婦女用竹竿搭建起30多米高的大廳,用綾羅綢緞裝飾,在裡面擺放瓜果、美酒和烤肉來供奉給牛郎織女。嬪妃們對著月亮,往九根針裡穿綵線。如果穿進去了,就代表女紅的技巧會得到提高。宮中還有女子將蜘蛛放進盒子裡,用蓋子蓋上。第二天早上,她們打開蓋子看蜘蛛網是否密集。如果蜘蛛網密集,也說明她們的女紅技巧會有所進步。在民間有類似的習俗。


古代生活日常:唐朝人怎麼過節?

六、中元節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唐·李郢

七月十五,我們一般稱為“鬼節”,有1天的假期。它其實它是七月十四祭祖節(民間習俗)、中元節(道教說法)以及盂蘭盆節(佛教說法)三合一的節日。佛教中說的是“目連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目連拯救亡母出地獄的傳說。唐代道教很興盛,於是統一稱為中元節,這是另一個祭祖的大節日。


古代生活日常:唐朝人怎麼過節?

七、中秋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張九齡

八月十五,秋季非常重要的節日,放假3天。當時的文人騷客們會聚在一起賞月,當然是在天氣好、能夠看見月亮的日子裡。人們拜月、燃燈、賞月、追月、觀潮、猜謎、賞桂花、飲桂花酒等很多習俗,據考證唐代時已經有吃月餅的習俗了,但具體時間不得而知。無論事實如何,中秋節是官員和百姓都十分喜愛的節日。在鄉村,人們不受宵禁的約束,會在中秋節這一天到山中飲酒賞月,徹夜不歸。


古代生活日常:唐朝人怎麼過節?

八、重陽節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維

九月初九,又是一個3日的假期。和寒食節一樣,人們要舉行野餐,主要是在山峰等高處舉行。城市中的居民可以去塔頂,或者長安的曲江邊舉行野餐。重陽節和菊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菊花象徵著長壽,因為它在秋天開花,而且其黃色的花蕊和白色的花瓣,如同給予萬物生命的太陽相似。人們採集菊花的莖和葉,用來釀酒。這樣,人們可以一整年嚐到菊花酒的味道。傳說如果第二年的重陽日還能喝到此時釀造的酒,就會長壽。

九,是自然數字中最大的,所以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古代生活日常:唐朝人怎麼過節?

九、冬至

異鄉冬至又今朝,回首家山入夢遙。——唐·殷堯藩

這是入冬後,最大的節日。因為這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也就是陽氣最弱的一天,所以會放假1天。冬至是時年八節(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之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傳統,以示孝敬、不忘本。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


古代生活日常:唐朝人怎麼過節?

十、除夕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唐·李世民

十二月的最後一天,辭舊迎新的一天。人們從上午就開始“插桃枝”“貼春書”“懸春幡”“畫虎頭、書聻字”,為的是祈福祝壽、辟邪逐鬼,而下午開始了“驅儺”這種戶外活動,它是在春節期間舉行的一種驅除疫鬼的儀式,以祈求新的一年人人健康平安。在官方,由太常寺主持這種盛大儀式。到了晚上,就是我們熟知的守歲了,一家人在這一年中吃一頓最團聚、最奢侈的飯。皇帝有時也會宴請群臣,以示恩寵。


古代生活日常:唐朝人怎麼過節?

其實,唐代還有很多節日,例如皇帝的生日以及一些宗教性的節日。唐朝律法承認的官方節日有28個,整體來看,唐朝的業餘生活還是非常豐富的,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國家的穩定,經濟繁榮,安史之亂之後的唐朝人民就沒這麼幸運了。

唐朝作為我國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對一些傳統節日和民俗的發展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不反對國人過洋節,尊重各自的選擇,但希望我們在過洋節日的同時,不應該忘記自己國家和民族的傳統節日風俗和文化。文化才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