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智库丨让民间外交深度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民间外交云论坛】

东方智库丨让民间外交深度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民间外交云论坛】

东方智库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电话即微信号19916759390。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东方网立场。

本文共2807字,阅读需3分钟

东方智库丨让民间外交深度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民间外交云论坛】


嘉宾介绍

孟建

东方智库研究员

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蔓延。疫情之下,来自各国企业、友人、社会组织的民间援助和交流方兴未艾;“疫”重情深,也正是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时机。为此,3月25日下午,东方网与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主办“疫重情深: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民间外交主题云论坛”,来自民间外交各领域专家学者,通过视频连线和现场交流展开了两小时的对话。

以下是东方智库研究员、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孟建带来的精彩发言。

东方智库丨让民间外交深度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民间外交云论坛】

图片说明:东方智库研究员、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来源:东方网)

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的关键时刻,由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东方网联合举办“疫重情深: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民间外交主题论坛”,非常及时,非常重要。在这次全球抗击冠状肺炎的斗争中,上海充分发挥了民间外交的重要作用,为这场斗争提供了有力支持,受到国际社会好评。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总任务,而且已被明确载入中国共产党党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中,成为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总体意志。我国为此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下,随着新冠肺炎演变成全球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我们更加感到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的无比英明。

英文crisis,我们往往译为“危机”。我向外国学者表述“危机”这一词汇时,常常这样表述:在中国,“危机”既代表了“危险、危难”,也代表了“机会、机遇”。我认为,当下新冠肺炎的全球危机,不仅是全球抗击冠状病毒这一共同敌人的时候,也是我们大力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好契机。中国作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起国,现在应该不失时机地向世界进一步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性和可能性!这诚如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话时所表示的:国际社会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

今天,我从两个方面来发言。一是民间外交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独特作用;二是民间外交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民间外交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独特作用

首先,民间外交可进一步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合理架构。

虽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成为党和国家的总体意志。但是,它还是首先作为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而凸显其极端重要性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然作为中国外交工作的总目标,那么就必须将它精心设计为一种具有高度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的外交政策体系。发展民间外交,就是要使民间外交超越作为外交主体模式的官方外交,通过开展“自下而上”的民间外交新路径去影响更为广泛的国际民众,特别是西方的民众,从而更好地配合中国外交重要转型和模式创新,并使之形成更为合理的架构,体现出我国新时代外交的特点。与此同时,要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外交之魂,通过民间外交来推动各国人民共赢挑战、共享机遇、共创繁荣,从根本上克服逆全球化、民粹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多重挑战。

其次,民间外交可进一步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实基础。

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首先当然是“共同命运”这一核心理念,但是这一核心理念,还要伴随着“共同价值”“共同责任”“共同利益”。其中,“共同体意识”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关键。按照社会学家鲍曼的说法,“共同体是一个温馨舒适的场所,我们可以相互依赖、互相帮助,更多呈现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民间外交,恰恰是可以成为承载这些“情感寄托”最重要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所处的新历史方位,大力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其中,“民心相通”概念的提出,符合文明交汇、人民交流的大潮流,是大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意。国家关系发展,说到底要靠人民的心通意合,大力发展民间外交,才可以促进并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坚实基础。

第三,民间外交可进一步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沟通手段。

大力发展民间外交,有利于发现出并组织起更为广泛、更为丰富的外交资源,通过搭建全新的交流平台来实现外交资源效能的最大化。我们要把蕴藏在全国各族人民、各社会组织、各高校智库、各民间团体、各企业和行业协会中的资源挖掘出来,进行全面、科学地规划和统筹,并充分调动各类行为主体的积极性。这不仅可以解决民间外交的智力和人、财、物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推动中国与国际间 “互信沟通力”的软实力全面建设。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社交化、移动化时代的真正来到,新兴媒体已经成为民间外交中重要传播平台和传播手段。我们要注重发挥好民间外交中“网络沟通”的巨大潜力,将各类网络社交媒体资源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型传播手段(在海外可以在主流社交平台Facebook、YouTube和Twitter开设账户,实现海外媒体传播渠道的本地化)充分调动起来。一个年轻的“村姑”李子柒,在世界走红,在国际“圈粉”,至2020年1月,她在Youtube上的粉丝数达1000万,100多个短视频的播放量大都在600万以上。这样的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民间大使”,这样的跨文化传播“国家IP”,是民间外交多么好的例证。

东方智库丨让民间外交深度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民间外交云论坛】

图片说明:孟建寄语。(来源:东方网)

二、民间外交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注意民间外交姓“民”不姓“官”。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关于我国外交的构成体系,有多种划分方式,例如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提出过外交的“三分法”(即官方外交、半官方外交、民间外交)。当下,我国外交的构成体系不管如何分(例如有公共外交代替民间外交或涵盖民间外交之说),民间外交应该姓“民”而不姓“官”。我们强化这方面的意识,是指要在我国“大外交”的统一布局和引领下,尽可能地凸显民间外交的“独立性”,以便让民间外交发挥其应有的更大作用。

其次,要注意民间外交姓“软”不姓“硬”。民间外交在今天的重要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可以很好地进入“软实力”的整体框架,成为“软实力”的独特内容。这儿讲的“软”,特指民间外交要更好地发挥软实力重要作用,而不是说民间外交在一些原则问题上的软弱(该斗争的当然要斗争)。民间外交往往是通过聚焦“民本”问题、通过关注“文化”问题、通过张扬“艺术”问题等方面,让 “软要素”更多“赋能”民间外交,大大拓展和释放我国外交的新空间、新能量。

第三,要注意民间外交姓“活”不姓“板”。民间外交的特点可以高度概括为“三更”,即 “更宽松、更生动、更灵活”。我们要充分发挥好民间外交的这些特点,在衔接好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同时,以“三更”为优势,服务好我国外交战略。特别要注重通过沟通模式和沟通方法的创新来适应新时期外交大局的需要, 甚至是寻求新时期外交领域的突破。

“不信东风换不回”,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善抓机遇,灵活施策,倾力而为,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历史使命。上海,也将在这方面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精彩推荐

东方智库丨让民间外交深度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民间外交云论坛】

东方智库丨让民间外交深度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民间外交云论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