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研究丨以“疫”為“翼”促進文旅的復甦與起飛(上)

目前仍在持續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將對世界經濟體的諸多方面產生重大影響。關於新冠病毒仍有很多不確定性,包括它對經濟的影響。中國已經邁過至暗時刻,但是現在歐洲突然成為疫情的新中心,給文旅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

中國的疫情發生後,文旅行業呈現斷崖式下跌,斷開了與消費者的連接,造成內需大幅下降,旅遊和商務出行減少,貿易和生產下滑,健康受到威脅,供應中斷。但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行紛紛表示對中國控制疫情有信心,認為疫情的影響是短期衝擊,不會改變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趨勢。

危中有機,17年前,非典啟發了電商、社交和網遊的進化,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巨頭此後一躍而起;17年後,新冠肺炎攻堅戰打響,引發了消費、健康、辦公、學習、文旅等領域的新變革……可以預見的是,疫後文旅行業復興將是曲線上升,曲線上升的過程需與世界接軌,以疫為翼,實現中國文旅的復甦和起飛

博雅研究丨以“疫”為“翼”促進文旅的復甦與起飛(上)

一、下降(速凍)

春節假期前後,一場席捲而來的疫情,讓旅遊行業“寒風凜冽”。1月24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緊急通知,要求全國旅行社及在線旅遊企業暫停經營團隊旅遊及“機票+酒店”旅遊產品。各地景區景點停業、大型文娛活動取消、公共交通停擺、酒店機票退訂,旅行社、酒店、在線旅遊平臺等相繼按政策退單,旅遊市場一瞬間“凍結”。旅遊業幾乎停擺,一場消費者集中退款潮迎面撲來,讓各大旅遊企業措手不及,全行業損失巨大。尤其是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更為脆弱,資金鍊斷裂和破產的風險加劇,面臨生存考驗。不少中小旅行社要面對退團退款,甚至歇業之後的破產風險;各地旅遊景區關閉,相關企業存在龐大的財務費用和人工成本問題,企業現金流普遍吃緊。

春節是旅行社行業旺季,期間的營業收入佔全年20%左右。疫情發生以後,旅行社行業是最早受疫情影響停工停產的行業之一,也可能是最遲才能恢復經營活動的行業,其受影響的時間遠超其他行業。很多本該進入旅遊旺季的地區相關景點、企業等被迫歇業,地區收入下降、就業無法保障,旅遊依賴城市和地區遇到較大挑戰,區域經濟發展在短期內造成一定影響。從春節到2月底,預計退訂以及毛利的損失在50億元以上,還不包括人工成本,也不包含所有資源端(住宿、航空、車、景區等)。

疫情影響第一季度旅遊企業損失慘重,會影響到整個城市全年的旅遊業收入。

防控疫情需要避免人口大規模流動和聚集,國內旅遊業按下暫停鍵,以“移動”“集聚”和“社交”為特點的旅遊業深受重創,旅遊行業迅速跌至“冰點”。本該是“黃金週”的假日迅速“散熱”,“旺季”秒變“冰季”。春節假期10天,全國鐵路、道路、水路共發送旅客約1.9億人次,全國鐵路、道路、水路、民航比去年春運同期下降近73%。短期內對消費需求釋放形成較大抑制,包括購物、餐飲、旅遊、文化、教育、娛樂等方面受到很大影響

但是,由於旅遊在城市經濟中佔比不同,疫情導致的旅遊“停擺”對城市的影響不一。旅遊城市、線下消費型旅遊城市,由於春節期間的旅遊收入佔當地GDP比重較高,經濟預計受疫情影響較大,如三亞和麗江兩個城市;遭受重創的還有季節性很強的旅遊項目和城市,如三亞的冬季度假遊、黑龍江冬季雪地經濟等,基本上等疫情過了,最熱的旅遊季也結束了。

從業人員的信心與預期受到一定影響。文旅產業是一個空間流動性和人員聚集性相結合的產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直接和間接從業人數超過6000萬,2019年中國旅遊業總收入達6.5萬億元。疫情讓部分旅遊從業人員就業環境無法得到保障。事實上,參照非典後的產業復甦情況,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人群聚集性產業仍將受到影響。對於廣大文旅企業來說,如何留住人心、重拾信心、穩定隊伍,對疫情後的行業迅速恢復十分關鍵。

疫情與我國經濟的調整疊加,更增添了宏觀層面的不確定性;與我國旅遊業轉型升級的突破重合,更加大了行業發展的中觀變數;與我國中小企業創新謀變並行,更增加了企業的微觀困難。疫情對傳統旅遊業而言將可能是一次大規模洗牌,旅遊行業內的各個細分領域基本上都會受到影響。總體判斷,旅遊經濟遭受重創,衝擊全面,並面臨轉型。中國旅遊研究院的專項調查顯示,本次疫情影響是暫時的,剛性旅遊消費的基本面和中長期趨勢不會改變。疫情給文旅產業帶來的衝擊是暫時性的,從長期看,疫情對三大旅遊市場不足以形成長期持續的負面效應,文旅產業的良好發展趨勢不會改變。

二、觸底和築底

1觸底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主要來自人流和物流限制。文旅產業成為受新冠肺炎疫情波及最大的“重災區”之一。疫情對文旅的影響是急轉直下的墜落,黃金期的春節成了少見的“寒冬”。學界業界人士一致認為,本次疫情對我國旅遊業乃至全球旅遊業造成的負面效應將遠超2003年暴發的“非典”。在疫情期間,由於人們減少旅遊之處,旅遊企業的日常業務經營面臨巨大的困難,即便政府推動企業復工復產,但是事實是缺乏業務需求,企業依然難以開展業務。國內遊、出入境遊三大旅遊市場的影響都十分巨大,分別如下:

國內遊近期全面停擺,經營收入呈斷崖式下降態勢。居民紛紛終止出行計劃,各主要景點關閉,大型文娛活動取消;全國越來越多的旅遊景區陷入關門停業甚至顆粒無收。同時,景區的運營維護和人工成本等費用依然在發生,在“有出無入”和疫情尚壓迫下,旅遊市場的慘淡局面極有可能持續到清明和五一假期,從而導致上半年國內旅遊市場大幅縮水。2020年一季度國內旅遊人次和旅遊收入分別負增長56%和69%。

入境旅遊受影響最深遠,基本停頓。從1月29日起,多家外國航空公司暫停了往來中國的航班,使得疫情對中國入境遊市場造成重創。從中短期看,疫對我國入境旅遊市場是直接時效的負面效應。根據中國旅遊研究院公佈的數據,全年看,入境旅遊人次和國際旅遊收入分別負增長34.7%和40.6%,較上年減少5032萬人次和534億美元。

出境旅遊市場也將受到重創,我國出境旅遊人數短期內銳減,同時對全球旅遊市場將是一個巨大打擊,例如直接衝擊了日本的旅遊市場。加上旅行警告、航空客運暫停、他國入境管控和我國出團禁令等措施,出境旅遊市場也因此大幅縮水,使增速放緩的全球國際旅遊市場雪上加霜。各國出於安全考慮會限制疫情所在地國家公民入境,及各國到達目的地國家意願減弱等影響,致客流量減少,對全球國際旅遊市場格局產生較大影響。

博雅研究丨以“疫”為“翼”促進文旅的復甦與起飛(上)

據測算,僅春節假期,文旅產業損失就超過5000億元。根據中國旅遊研究院預測,一季度國內旅遊業將因疫情影響遭遇重創,國內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分別負增長56%、69%;預測2020全年入境旅遊人數將降至9000萬至1億人次,比2019年下降約30%-35%。2020年全年我國旅遊總人次將較上年減少9.8億人次,旅遊總收入減少約1.55萬億元。入境旅遊收入損失預計在350-400億美元左右。據中國旅遊景區協會2月29日發佈的《關於旅遊景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情況及產業恢復對策建議的報告》,全國景區企業收入損失額度春節期間已達到去年同期的90%;預測一季度、全年分別達到去年同期的80%、40-50%以上。

疫情對世界旅遊的影響,WTTC初步預估,新冠肺炎疫情將導致全球旅遊業損失至少220億美元,這一計算是基於先前危機的經驗得出的,並以這幾週中國遊客不再出行的損失作為參考。歐盟旅遊委員會委託第三方機構對疫情的影響做了預測。與2003年“非典”期間相比,新型冠狀病毒所帶來的影響更大,但持續時間更短。由於中國是不斷壯大的旅遊客源市場,報告預測的三種情況都顯示,新型冠狀病毒造成的直接影響或可使中國旅客數量減少700至2500萬。

2築底

疫情暴露出問題是,一些地方的文旅行業也表現出融合共享協同不夠、數字化水平有待提升、新技術利用研發能力不足等短板,亟待疫情過後加快補齊。疫情衝擊的底部提供了一個“去無效產能、調產品結構、提發展質量”的緩衝期,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倘若企業能在這段時間內積蓄能量,反思和解決當前旅遊業發展中存在的旅遊供需錯配、產品結構失衡、重複低效投資等問題,將危機轉化為機會,轉化為文旅行業數字技術拓展應用場景、深化應用的絕佳機遇;疫情期開展線上營銷滲透,做好人員培訓、物資儲備和復工預案,一定為疫情過後迎來轉機奠下堅實基礎,從容迎接後疫情時代的旅遊井噴,實現轉型升級,高品質發展。文旅面對疫情,要修煉內功的黃金期,通過自省和內修,缺失和補齊,利用好旅遊業恢復力快和就業吸納能力強的優勢,為穩定國民經濟作出貢獻

在抗疫期間,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各級文旅部門主動作為,快速整合數字文旅資源和產品,在線推出了足不出戶就能逛博物館、美術館及景區景點等網上觀展觀景服務,在疫情防控期間為廣大公眾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工信部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期間,移動互聯網流量消費了271.6萬TB,同比增長36.4%。充分利用數字智能科技為自身賦能,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AR等新技術,推動企業智能化運營、藉助技術力量提升企業運營效率,開發線上博物館、AR沉浸式體驗等“非接觸式”產品服務解決方案。

博雅研究丨以“疫”為“翼”促進文旅的復甦與起飛(上)

“雲旅遊”已成為不少地方打開旅遊局面的重要一環。國內很多景區和博物館開發了雲遊產品,如全景故宮和V故宮、雲遊雲蒙、雲遊莫高窟等,以及博物館系列的雲看展,都是景區和博物館應對疫情進行的線上遊探索。布達拉宮進駐淘寶直播,帶網友“雲遊”景區,吸引超百萬人進入直播間觀看;騰訊看點與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攜手開啟線上直播,吸引超過38萬名觀眾同時觀看。疫情催生而來的院線電影在線播出、雲旅遊等模式,不僅支撐了老百姓的日常消費,有效保證社會供應;也為居家隔離提供了多樣的消費服務和娛樂方式,支持著社會穩定。

“他助”:在政府主導下為行業紓困解難。

財政部發布了“關於支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關稅收政策的公告”,其中提到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困難行業,包括旅行社和遊覽景區等,2020年度發生的虧損,最長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至8年。如此長的時間週期,對於減輕景區因疫情帶來的損失頗有幫助。北京、上海、浙江、山東、江蘇等眾多地方政府也紛紛出臺了減輕稅負、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如北京市出臺的政策,涉及延期繳稅、中小文化企業融資的“投貸獎”、滑冰滑雪場的適當水電補貼、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以及返還部分企業失業保險費等內容,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海南、四川、貴州、甘肅等地出臺相關措施,支持和引導文旅企業有序復工復產。措施對於旅遊景區而言,可在一定程度上減緩資金壓力。

此外,中央和地方政府、行業組織及文旅企業各方還應在繼續防控疫情的同時科學謀劃旅遊業的疫後振興。

企業“自救”,“活下來”,求發展。

文旅企業面對疫情還需調整好狀態,積極自救、主動作為,提升抗風險能力。

加大成本控制,“開源節流”。在抗疫期間“只出不入”情況下,企業和景區需要儘可能地降低成本,減少開支,居家辦公,降低日常性運營費用,將成本壓縮到最低。認真盤梳企業的成本結構,最大化地降低現金消耗,嚴格控制用工等支出,緩解資金壓力,熬過困難期。

創新思變,轉型升級,做好規劃。一方面積極抓住機遇,在產品、業態、渠道上進行轉型升級,適應當前市場消費趨勢,提升應對疫情的復甦能力,闖出轉型升級的路子來;疫情後,針對遊客市場對服務的要求將不斷提升,企業需要提高服務質量標準,服務轉型升級,積極創新,通過線上渠道開發雲旅遊產品;借用VR技術等,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高雲遊產品服務的體驗感和浸入感,讓老百姓足不出戶觀看景區風景和文物文化資源,激發潛在遊客的出遊意願,為重新開業打好客源基礎;做好未來規劃。增加互動,並設置獎品和一定時間內免費門票或項目優惠票,為疫情後吸引客流做鋪墊。

謀求“線上”“冰季”營銷。景區借全國人民宅居在家的機會宣傳,用線上直播方式,精選優質景區資源或節點進行宣傳,持續性宣傳景區的風光、文化以及背後的民俗、歷史等,用優質內容激發潛在旅遊者出遊慾望。借用微信公號、微博、抖音短視頻等多種新媒體平臺,通過優質內容創作和加工,實現無成本或低成本營銷。加強網絡營銷力度,利用社交媒體的影響力,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傳播。

博雅研究丨以“疫”為“翼”促進文旅的復甦與起飛(上)

開源,多業謀發展。文旅企業要學會利用自身特點去開創其他業態創收;例如開啟微店,線上銷售文創商品,既增加收入,又讓景區始終保持熱度。或者轉而線上銷售本地特色商品、農產品,以多業謀發展,增強企業生存能力。開啟線上折扣預訂,將門票和遊樂項目以優惠價格提前預售,讓遊客實現預約消費,也是景區可以考慮的增加現金流的措施。

加強員工線上培訓,培養從業人員行業信心與抗壓能力

旅遊企業大多是勞動力密集型,人力成本高,抗風險能力差,未來可用智能手段降低人力和運營成本。疫情期間實施靈活的工作方式,積極學習在線辦公、在線培訓、在線會議等。同時建立針對從業人員的關懷機制,保障員工基本薪酬待遇,強化心理疏導,聚人心、鼓士氣。文旅管理層既可以安排產業發展趨勢、景區發展理念、發展規劃、產品和服務創新等方面的線上培訓,指導員工通過學習指定的內容,提升未來的工作能力。練好內功、優化存量,迎接市場回暖。

加強行業協會的指導和監督作用

疫情屬於短期外部衝擊,對旅遊業中長期發展趨勢影響不大。面對疫情,行業協會需要加強指導和監督作用,引導企業主動參與疫情防控、履行社會責任:監督廣大旅遊企業遵守相關決定和安排,保障員工薪酬;鼓勵和支持閒置酒店、餐廳為醫護人員提供服務,並作為疫情防控的後勤保障線;疫情後,儘快修訂行業服務標準和質量規範,加強對酒店、餐廳、景區等旅遊人群聚集場所的公共衛生環境整治,推動垃圾分類專業化和細分化,監督餐飲、旅遊企業服務供應鏈的衛生安全狀況。編制發佈工作指南,從綜合管理、遊覽組織、公共衛生、購物娛樂、餐飲住宿等方面對景區的疫情防控和有序開放等推動文旅發展。

加強國際市場開拓與交流合作

世界各國旅遊業都遭受了巨大損失,但是都積極與中國保持密切聯繫,調整並採取適應當前情況的市場推廣措施。為了繼續挖掘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各國利用靈活的、創新的營銷策略去應對此次危機。我國政府應做好涉外文旅業務企業的支持工作,提升文旅企業國際議價能力。同時,加強與國際旅遊市場的合作,優化出入境產品供給,減輕對全球旅遊經濟的負面影響。

注:本文為博雅方略原創內容,作者為博雅方略研究院白墨,如引用、轉載請聯繫申請白名單,嚴禁未經允許的轉載,侵權必究。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會盡快妥善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