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品讀: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悼詞詩詞,是指古代詩人為悼念死去的妻子所寫的詩詞。悼亡詩詞中,最經典的當屬元稹的《遣悲懷三首》與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尤其是蘇軾的《江城子》,開篇一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便能讓無數讀者讀之落淚。

不過,我今天要推薦的是賀鑄的《鷓鴣天·重過閭門萬事非》,這首詞雖不如蘇軾的《江城子》那樣有名,但同樣深情動人,感人淚下。

詩詞品讀: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鷓鴣天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壠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賀鑄是北宋詞人,人稱“賀鬼頭”,因為長得醜。陸游《老學庵筆記》記載:“賀方回貌奇醜,色青黑而有英氣,俗謂之賀鬼頭。”

賀鑄雖然長得醜,但卻兼具俠氣與柔情。賀鑄妻子是宋宗室濟國公趙克彰之女,她勤勞賢惠,婚後夫妻相濡以沫、甘苦與共,感情深篤。年近五十時,賀鑄閒居蘇州三年,在那期間,他的妻子亡故。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賀鑄從北方回到蘇州,睹物思人,於是寫下這首經典詞作悼念亡妻。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

閶[chāng]門:蘇州城西門,此處代指蘇州。

今天再次來了蘇州,一切都與初來蘇州時不一樣了,當初,我們一起來到蘇州,但是為什麼我們沒能一同歸去?

起二句,便有無比沉痛的心情洶湧而來。“萬事非”極言變故之大,兩個“同”字,傳達出詞人對白頭相守的美好願望,一個“不”字則用死別來擊碎願望。詞人自然知道是死亡讓他們不能同歸,但他依然忍不住質問是“何事”讓他們不能同歸,他是在質問人生命運為何如此殘酷。

詩詞品讀: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

梧桐半死:漢代枚乘《七發》中說,龍門有桐,其根半生半死,斫以制琴,聲音為天下之至悲,這裡用來比擬喪偶之痛。清霜後:秋天,此指年老。

這兩句,連用兩個比喻,來寫老年喪妻的沉痛之情。秋天的打霜之後,天氣更加寒冷,然而此時的梧桐樹卻死了一半,那剩下的一半,要獨自隨寒霜,更加淒涼孤獨。年老的鴛鴦,失去了伴偶,只能獨自飛翔,顯得多麼可憐。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壠兩依依。

晞[xī]:幹,曬乾。漢樂府喪歌《薤[xiè]露》:“薤上露,何易晞!”

舊棲:舊居,指生者所居處。新壠:新墳,指死者葬所。

依依:思念的樣子。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其四:“徘徊丘壠間,依依昔人居。”

這三句是寫妻子墳前之景,原野草上的露水,被曬乾,這裡藉藉露水哀嘆妻子生命的短暫。詞人的內心充滿對妻子的思念,所以他不停地徘徊在他們曾經居住的故居和妻子新墳之間。

詩詞品讀: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詞的最後,詞人用妻子深夜補衣的畫面,將內心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推到極致。他一個人躺在空蕩蕩的床上,聽著南窗外面的雨,回憶起昔日深夜燈下,妻子細細補衣的情景。賀鑄曾有《問內》詩寫妻子趙氏冒酷暑為他縫補冬衣的情景。

妻子深夜補衣的這個情景,是他們夫妻一起經歷過的人生風雨的濃縮,是他們同甘共苦的剪影。如今妻子不在了,今後他的衣服破了,還有誰來幫補?今後再遇人生風雨,還有誰能在旁撫慰?

《莊子》有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然而人畢竟有情,相比相忘江湖的瀟灑,人們更在意相濡以沫的深情。賀鑄的這首悼亡詞,沉痛地表現出了對亡妻患難與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懷念。最後兩句寫得尤為哀慼動人,詞人在雨夜中懷想昔日妻子為自己補衣的情景,極富藝術感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