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一個人的勉強,倆個人的無奈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這是大文學家沈從文,寫給他一生都珍愛的女人張兆和的情話。

很多路必須親自走過,才能知道坎坷波折,很多故事只有一讀再讀,才能體會個中情味,以往讀沈從文看的都是他深的深情,如今才讀得他深愛之中的無奈。

沈從文:一個人的勉強,倆個人的無奈


他固執地愛上了他的女神

1922年,沈從文從湘西來到北京,從此開始了他獨特的生命歷程和他的文學生涯。

沈從文當時生活非常拮据,在徐志摩的舉薦下,他由北平南下滬上,進了由胡適任校長的上海中國公學教書,在這裡他遇見了他一生的女神張兆和。

張兆和原籍安徽合肥,時居蘇州。是當地名門望族,她又長得非常漂亮,在學校被稱為“黑牡丹”,追求她的人自然是很多,她青春調皮地稱他們為青蛙1號和青蛙2號。她是自信驕傲的名門閨秀。

沈從文:一個人的勉強,倆個人的無奈


沈從文信上說,“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愛上了你”,姐姐張允和開玩笑說,這可能是癩蛤蟆13號。

他愛得熱烈,追得辛苦,在愛情的世界裡,愛得多的人一定會付出的多,也會在這場愛情裡愛得卑微。

“愛情使男人變成了傻子的同時,也變成了奴隸,不過,有幸碰到讓你甘心做奴隸的女人,你也就不枉來這人世間走一遭。”沈從文就是這樣愛成了傻子緊隨著他的女神。

一追就是4年,一天一封情書,從不間斷。胡適給沈從文寫信:“這個女子不能瞭解你,更不能瞭解你的愛,你錯用情了……愛情不過是人生的一件事,那些說愛情是人生唯一的事,乃是妄人之言。我們要經得起成功,更要經得起失敗。你千萬不要掙扎,不要讓一個小女子誇口說,她曾碎了沈從文的心……”可是他固執地愛著,這樣的勸慰他自然聽不進去。

張兆和的二姐張允和被沈從文的真誠和才華打動,在她的周旋下,1933年9月9日,沈從文終於追到他心中的女神。這年,沈從文31歲,張兆和23歲。

沈從文:一個人的勉強,倆個人的無奈


沈從文與高青子的過往

這段苦苦追求得來的愛情,在缺乏理解的情況下,讓他經歷半生的悲苦境遇。

婚後由於經濟上困頓,和性格喜好上的不同,他們生活得並不是詩裡的日子。

張兆和不喜歡沈從文寫的東西,在文學上對沈從文的不理解則令沈從文太頹喪了,後來沈從文不讓張兆和再看他的文章了。

這種情況下,沈從文遇到了高青子,她是沈從文的忠實粉絲,二人慢慢交往了,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沈從文被迫來到昆明,在西南聯大任教,而高青子也在西南聯大圖書館任職。

高青子發表的小說《虹》就是這段感情的記錄。沈從文的《看虹錄》也發表在這段時間裡。

沈從文的這段婚外情常遭到非議,可它的產生也是有因可尋的。

  • 沈從文一直是俯下身去追求張兆和的,一直是愛的付出的那一方,所以當他遇到了仰視看他的人。自然也喚起了他被欣賞的愉悅。
  • 張兆和並不喜歡沈從文的文章,而高青子卻是沈從文的鐵粉,他的作品她都讀過,高青子和張兆和有共同語言。
沈從文:一個人的勉強,倆個人的無奈


高青子最終還是沈從文天空中的一抹流星,稍縱即逝,張兆和卻沒有原諒他。

沈從文還是愛張兆和的,他在這種感情中掙扎得很痛苦,他聽從林徽因的勸告,告訴了張兆和他的這段感情。

沈從文雖然把得跑回孃家的張兆和接回來了,但張兆和心裡的愛從此有了遺憾。

  • 張兆和並不喜歡沈從文,她在日記中寫道:“他到如此地步,還處處為我著想,我雖不覺得他可愛,但這一片心腸總是可憐可敬的了”,是被他的深情打動,她享受的也是這樣深愛的感覺,如今這份深情也殘缺了,張兆和愛的體驗也就減少了。
  • 沈從文家境貧困,張兆和嫁的就是這份愛情,如今這份愛情缺失了。她的失落可想而知。
  • 張兆和愛上的是沈從文那些情意綿綿的書信。可以說她只是愛上了愛情。如果唯美的愛情沾上了這一粒沙,她心裡的落差可想而知。
沈從文:一個人的勉強,倆個人的無奈


她頑固地沒有愛上他

解放戰爭後期,各大高校內左翼思潮風起雲湧,沈從文被批判為“奴才主義者”,飽受羞辱,患上了憂鬱症。然而,張兆和卻選擇了和沈從文分居,他有一個單獨的學習寫作的房子,每天帶點熟食一早去,晚上回來,這樣的生活一直十多年。

建國後的歷次運動之中,沈從文受盡了折磨,而張兆和卻指責他不肯虛心接受社會主義的思想改造。

可沈從文一直是愛她,有一次二姐張允和去看望沈從文,見他衣袋裡鼓鼓囊囊的,他忽然說:“這是三姐給我的第一封信——第一封。”接著吸溜吸溜地哭起來,快七十歲的老頭像一個小孩子哭得又傷心又快樂。

不論青春還是垂暮,沈從文都一直愛著張兆和。

1988年5月10日下午,沈從文握著張兆和的手,說:“三姐,我對不起你。”從此離開了他愛的三姐和人間。

是不是沈從文終於在最後的一刻明白了,對不起,我不該娶你,那樣你會幸福,我也會另遇幸福。

張兆和晚年已不識沈從文

沈從文離開三五年後,當有人拿著他的照片給張兆和看時,她說,認識,但想不起來是誰了。

或許在潛意識裡她想將他遺忘。她曾經粉絲無數,志向遠大,最終被一個自己並不看好的男人征服,過起日子來,才切切實實地發現自己依然頑固地不愛他。

沈從文:一個人的勉強,倆個人的無奈


6

沈從文愛了一輩子終不為所愛,給出的啟示

“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

他愛得卑微,失去了驕傲。她不愛他,所以體會不了愛的痠痛。

1.門當戶對的婚姻是有道理的。門當戶對的另一個名字叫般配。

沈從文是從湘西來的窮小子,和出身名門的張兆和就是不對等,這種不對等在一開始就埋下了不和睦的種子。

2.一同走進婚姻裡的倆個人,要在精神層面的勢均力敵,雙方在人生觀念,行為方式,待人接物方面都能在一個頻道上交流。

沈從文熱愛文學骨子裡有浪漫的種子,而張兆和卻喜歡實在的過日子,倆個人就像來自不同的星球,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

3.一段優質的愛情是平等的,是需要雙方共同愛護和經營的,那種低到塵埃的愛是開不出來花朵的,總會因付出得不到回應而失衡。

沈從文愛張兆和,愛得可以當奴隸,張愛玲愛胡蘭成,愛得低到塵埃裡,這種愛情的不平等條約在婚姻裡就落得一地雞毛。

所以愛情,伸手夠不到,墊墊腳還沒夠到,就不要勉強了,不要勉強了別人,委屈了自己,愛情不只是為了取悅別人,一個人的勉強會完成倆個人的悲劇。

4.愛與不愛要界限清楚,不愛的時候不被任何愛情以外的東西所打動。

張兆和最終接受沈從文的愛也是很勉強,如果張兆和守住自己的初心,不愛就不愛,倆個人也許會有各自不同的人生,或許倆個人都會更幸福。

愛不需要施捨,不能因為同情,可憐而高高在上地施捨愛情。


沈從文:一個人的勉強,倆個人的無奈

“在青山綠水之間,我想牽著你的手,走過這座橋,橋上是綠葉紅花,橋下是流水人家,橋的那頭是青絲,橋的這頭是白髮。”讓我們從沈從文和張兆和的愛情和婚姻上,吸取能營養我們愛與婚姻的東西,能夠找到自己的真摯愛情和美滿婚姻。

沈從文:一個人的勉強,倆個人的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