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中將張國華的故事之八——初出茅廬被委以重任

作者 郭江明 冉啟培

開國中將張國華的故事之八——初出茅廬被委以重任


開國中將張國華

1931年4月,在中央蘇區軍民緊鑼密鼓準備反擊國民黨軍的第二次“圍剿”時,張國華被調到紅36團團部任支部書記。

對於這項任命,張國華感到很突然,事前誰也沒有同他談及過此事。他又感到很高興,明白這是組織的信任。眼下,紅一方面軍各軍都在召開政治工作會議,與駐地群眾一起開的誓師大會一浪高過一浪。36團正在籌辦政治工作部署會、軍事準備工作會議、參謀會議等,他下決心協助團領導做好總結經驗和作戰的保障工作。

“1連、2連可以配合駐地群眾進行堅壁清野,3連、4連組織慰問團,成立擔架隊、運輸隊、交通隊、嚮導隊、宣傳隊和俘虜收容所。3連文書字寫得好,可以負責寫一些鼓舞戰鬥士氣、震懾瓦解敵軍的宣傳標語……”任務部署會上,張國華向團首長提出了加強參戰組織工作的建議。

“國華同志的建議很好!”紅36團團長林龍發以讚賞的眼光看了看這個滿臉稚氣的年輕人,然後又接著講下去,“3連的政治動員有創新,團裡的政治發動就由國華來牽頭!

初來乍到團部就被委以重任,張國華感到這對自己既是鍛鍊也是考驗。他首先組織各連支部書記學習了新近頒發的宣傳提綱、口號等,然後在全團廣泛進行政治動員,提高大家的必勝信心。張國華思路清晰,做事果斷、有條不紊,紅36團的政治動員取得了良好效果。

與此同時,整個蘇區的政治動員也激發了群眾支援紅軍的極大熱情。很明顯,第二次反“圍剿”的準備工作,比第一次做得更充分,全區軍民鬥志高昂,只等反攻時刻的到來。

當國民黨軍第19路軍代總指揮蔡廷鍇、第5路軍總指揮王金鈺、第26路軍總指揮孫連仲、第6路軍總指揮朱紹良等率領20萬大軍,兵分四路採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略,向中央蘇區發起“圍剿”之時,毛澤東面對重兵壓境,精心謀劃了被稱之為“鑽牛角”的戰略方針,先打富田地區的王金鈺、公秉藩。

4月23日,紅一方面軍主力紅3軍、紅4軍先後到達集中地。為抓住戰機,毛澤東寧願冒走漏消息的危險,毅然命令紅4軍再向西移20公里,到東固地區集中,迫敵而居。紅4軍到達集中地後,立即向各方向派出警戒,嚴密封鎖消息,加緊整頓訓練,準備伺機殲敵。在東固南面,紅3軍選擇有利地形,準備迎擊蔡廷鍇部。總部則移駐東固以東兩公里。

5月16日,國民黨軍鑽入“牛角”。紅軍將士猶如天兵從天而降,突然發起攻擊,以銳不可當之勢,從江西贛江邊上固坡、富田,經水南、白沙、中村、廣昌,一直打到福建建寧,半個月橫掃700裡,打了5個勝仗殲敵3萬餘人,其中俘敵1.1萬人,繳槍2萬餘支。

紅36團領導對全團在戰場上的表現十分滿意,特意買來一罈酒犒勞大夥兒。月光如霜的夜晚,一陣悠揚的蘆笛聲傳來,勾起了戰士們悠悠的思鄉情。

觸景生情,張國華鼻子酸酸的,“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儘管一直在家鄉附近革命,有時甚至家就近在咫尺,但自從踏上從軍路之後,他就再沒有回過家。他很想念家人。他從一個老鄉那裡得知,父母為躲避國民黨對紅軍家屬的迫害,已經舉家搬到泰和一帶,這正在國民黨軍第二次“圍剿”失敗後退到的防線。兵荒馬亂的歲月,國民黨軍喪心病狂的“清剿”,張國華未敢輕易與家人聯繫。張國華眼裡噙著淚花,強忍著不讓淚水流下來,暗暗發誓,一定要早日打敗國民黨軍,讓像他一樣與親人分離的人得以團圓。

粉碎國民黨軍第二次“圍剿”之後,紅4軍第12師和紅3軍第9師奉命留在南豐、宜黃以南地區。紅36團在南豐一邊休整,一邊開展群眾工作。但只隔了一個月,蔣介石從河南、湖北等地調其嫡系部隊第6、第9、第10、第11、第14師進入江西,擔任“圍剿”主力軍,開始了新一輪的“圍剿”。

自負的蔣介石把紅軍第12師、9師誤當成紅一方面軍的主力,電令“圍剿”前線總司令兼左翼集團軍總司令何應欽迅速發起進攻,並令總預備軍之第10師歸左翼集團軍指揮。7月1日,國民黨軍原在中央蘇區周圍的部隊和新調來的部隊,總兵力達23個師又3個旅共30萬人,開始向蘇區進攻,而紅一方面軍主力還分散在閩西的建寧、泰寧、將樂、歸化、清流、連城、寧化、長汀、石城地區及贛南的于都、會昌地區。

南豐、宜黃告急!中央蘇區告急!

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命紅軍獨立第4、第5師,在吉安、吉水、永豐、樂安以南地區,紅9師在宜黃以南地區,紅12師在南豐以南地區,協同當地地方武裝,採取運動防禦和游擊戰,阻擊、消耗、疲憊敵軍,遲滯敵軍前進;命令分散在閩西、贛南地區的紅一方面軍各部迅速收攏部隊,向蘇區中部地區集中,待機破敵。同時,中共蘇區中央局和蘇區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在湘贛蘇區活動的紅7軍、紅20軍軍部及第175團,東渡贛江,同紅一方面軍會合,參加反“圍剿”作戰。

7月10日前後,紅一方面軍各部隊冒著盛夏酷暑,急行軍向中央蘇區于都地區進發。在主力部隊未到之前,第9師、12師官兵採取游擊戰的方法同敵人周旋。張國華和戰友們熟悉地形,利用“敵在明,我在暗”的優勢,避實就虛地同敵人兜圈子。

一天,紅36團團部接到赤衛隊的報告,一股敵軍正向樟村前進,迫近南豐,為國民黨“圍剿軍”前線總司令兼左翼集團軍總司令何應欽指揮的趙觀濤第1路進擊軍、陳誠第2路進擊軍開闢道路。

團長林龍發走到地圖前觀看片刻,當即制訂殲敵計劃:團部與第1、2連,黃昏開始隱蔽運動,先敵南移到樟村以北敵軍退路的東西兩側,放開退路;第3、4連從正北面向南壓,待敵脫離築城地帶後,予以向心鉗擊和猛烈兜擊;5連作預備隊,與赤衛隊在樟村以北構築據點,以攔阻敵退路,並佈置樟村以南的側擊,以橫截敵之援軍。

而團部的具體任務,是搶佔敵軍必經的一個山頭,正面阻敵。炎炎烈日下,張國華和團部指導員帶領一個班的士兵沿著山嶺小道跑步上山。到了山頂後,經勘察,發現山頂地形比較開闊,不便伏擊,張國華提議撤到雜草叢生、慄樹成林的半山腰一帶伏擊敵人。

開國中將張國華的故事之八——初出茅廬被委以重任


這時,通信員跑來報告:“敵人距我不到兩公里了。”

張國華激動地說:“事不宜遲,火速向團領導報告!”

當他們與第1、2連官兵會合,在半山腰把山頭正面、側面包抄起來時,個個已汗流浹背。

國民黨先遣部隊到達的時間比預想的提前了,足有一個團的兵力。待敵軍一進入紅軍佈防區,紅軍指戰員拉響了預埋的地雷,頃刻間,走在前列的敵軍與炮灰一同炸上了天,後面的敵人抱頭鼠竄。第1、2連集中火力打擊,敵慌忙向東西兩側逃跑,恰好鑽入第3、4連佈下的口袋陣。各連藉助有利的地勢,一會兒在這兒開火,一會兒在那兒開火,打得敵人暈頭轉向,死傷累累。

很快,敵人就調整部署,集中火力向南進攻。“蔣介石的嫡系部隊的確狡猾老辣,”張國華提醒戰友,“我們得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要節約子彈,待敵人靠近些再打!”

話雖這樣說,眼看天漸漸黑下來,既定的任務沒有完成,而團部指導員、4連副連長、兩個排長等10餘人相繼犧牲,張國華心中不免有些著急。但他清醒地意識到,消滅這股子敵人才能保住陣地,才能拖延敵人的進攻。他大聲高喊:“同志們,挺住,我們一定要攻如猛虎,守如泰山……”

他嘶啞的聲音在陣地上如同一個響雷,震撼著36團官兵,各連與赤衛隊並肩作戰,英勇無畏,終於擊退了頑敵。

7月底,紅軍主力行程千里,到達興國西北的高興圩地區,完成了回師集結任務。

1931年秋,紅軍在蘇區人民的全力支援下,面對十倍於己的強敵,歷經蓮塘、良村、黃陂、老營盤、高興圩、方石嶺戰鬥,共殲敵17個團3萬餘人,繳槍1.5萬餘支,擊破蔣介石第三次“剿滅赤匪”的夢想。

經過幾個月的連續行軍作戰,部隊急需休整、補充,而此時贛南蘇區同閩西蘇區尚未完全連接起來。蘇區中央局和紅一方面軍總部決定一部分地方部隊監視北面之敵,紅軍主力和另一部分地方部隊則與敵主力脫離接觸,由興國以北地區南移到以瑞金為中心的地區,波浪式地向國民黨軍力量較弱而共產黨有一定工作基礎的閩西北和贛西南地區發展。

休整期間,紅1、紅3軍團調整了編制。紅1軍團指揮部由方面軍指揮部代理,轄3個軍,即第3軍、第4軍、第12軍。第4軍軍長為林彪,政治委員為羅榮桓,陳奇涵任參謀長,彭祜任政治部主任。紅4軍下轄4個師:第10、11、12、13師。在休整期間,將滿17歲的張國華升任紅12師第36團團部指導員。第12師師長為耿凱,政治委員為歐陽健。(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