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张国华的故事之八——初出茅庐被委以重任

作者 郭江明 冉启培

开国中将张国华的故事之八——初出茅庐被委以重任


开国中将张国华

1931年4月,在中央苏区军民紧锣密鼓准备反击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时,张国华被调到红36团团部任支部书记。

对于这项任命,张国华感到很突然,事前谁也没有同他谈及过此事。他又感到很高兴,明白这是组织的信任。眼下,红一方面军各军都在召开政治工作会议,与驻地群众一起开的誓师大会一浪高过一浪。36团正在筹办政治工作部署会、军事准备工作会议、参谋会议等,他下决心协助团领导做好总结经验和作战的保障工作。

“1连、2连可以配合驻地群众进行坚壁清野,3连、4连组织慰问团,成立担架队、运输队、交通队、向导队、宣传队和俘虏收容所。3连文书字写得好,可以负责写一些鼓舞战斗士气、震慑瓦解敌军的宣传标语……”任务部署会上,张国华向团首长提出了加强参战组织工作的建议。

“国华同志的建议很好!”红36团团长林龙发以赞赏的眼光看了看这个满脸稚气的年轻人,然后又接着讲下去,“3连的政治动员有创新,团里的政治发动就由国华来牵头!

初来乍到团部就被委以重任,张国华感到这对自己既是锻炼也是考验。他首先组织各连支部书记学习了新近颁发的宣传提纲、口号等,然后在全团广泛进行政治动员,提高大家的必胜信心。张国华思路清晰,做事果断、有条不紊,红36团的政治动员取得了良好效果。

与此同时,整个苏区的政治动员也激发了群众支援红军的极大热情。很明显,第二次反“围剿”的准备工作,比第一次做得更充分,全区军民斗志高昂,只等反攻时刻的到来。

当国民党军第19路军代总指挥蔡廷锴、第5路军总指挥王金钰、第26路军总指挥孙连仲、第6路军总指挥朱绍良等率领20万大军,兵分四路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向中央苏区发起“围剿”之时,毛泽东面对重兵压境,精心谋划了被称之为“钻牛角”的战略方针,先打富田地区的王金钰、公秉藩。

4月23日,红一方面军主力红3军、红4军先后到达集中地。为抓住战机,毛泽东宁愿冒走漏消息的危险,毅然命令红4军再向西移20公里,到东固地区集中,迫敌而居。红4军到达集中地后,立即向各方向派出警戒,严密封锁消息,加紧整顿训练,准备伺机歼敌。在东固南面,红3军选择有利地形,准备迎击蔡廷锴部。总部则移驻东固以东两公里。

5月16日,国民党军钻入“牛角”。红军将士犹如天兵从天而降,突然发起攻击,以锐不可当之势,从江西赣江边上固坡、富田,经水南、白沙、中村、广昌,一直打到福建建宁,半个月横扫700里,打了5个胜仗歼敌3万余人,其中俘敌1.1万人,缴枪2万余支。

红36团领导对全团在战场上的表现十分满意,特意买来一坛酒犒劳大伙儿。月光如霜的夜晚,一阵悠扬的芦笛声传来,勾起了战士们悠悠的思乡情。

触景生情,张国华鼻子酸酸的,“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尽管一直在家乡附近革命,有时甚至家就近在咫尺,但自从踏上从军路之后,他就再没有回过家。他很想念家人。他从一个老乡那里得知,父母为躲避国民党对红军家属的迫害,已经举家搬到泰和一带,这正在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失败后退到的防线。兵荒马乱的岁月,国民党军丧心病狂的“清剿”,张国华未敢轻易与家人联系。张国华眼里噙着泪花,强忍着不让泪水流下来,暗暗发誓,一定要早日打败国民党军,让像他一样与亲人分离的人得以团圆。

粉碎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之后,红4军第12师和红3军第9师奉命留在南丰、宜黄以南地区。红36团在南丰一边休整,一边开展群众工作。但只隔了一个月,蒋介石从河南、湖北等地调其嫡系部队第6、第9、第10、第11、第14师进入江西,担任“围剿”主力军,开始了新一轮的“围剿”。

自负的蒋介石把红军第12师、9师误当成红一方面军的主力,电令“围剿”前线总司令兼左翼集团军总司令何应钦迅速发起进攻,并令总预备军之第10师归左翼集团军指挥。7月1日,国民党军原在中央苏区周围的部队和新调来的部队,总兵力达23个师又3个旅共30万人,开始向苏区进攻,而红一方面军主力还分散在闽西的建宁、泰宁、将乐、归化、清流、连城、宁化、长汀、石城地区及赣南的于都、会昌地区。

南丰、宜黄告急!中央苏区告急!

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命红军独立第4、第5师,在吉安、吉水、永丰、乐安以南地区,红9师在宜黄以南地区,红12师在南丰以南地区,协同当地地方武装,采取运动防御和游击战,阻击、消耗、疲惫敌军,迟滞敌军前进;命令分散在闽西、赣南地区的红一方面军各部迅速收拢部队,向苏区中部地区集中,待机破敌。同时,中共苏区中央局和苏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在湘赣苏区活动的红7军、红20军军部及第175团,东渡赣江,同红一方面军会合,参加反“围剿”作战。

7月10日前后,红一方面军各部队冒着盛夏酷暑,急行军向中央苏区于都地区进发。在主力部队未到之前,第9师、12师官兵采取游击战的方法同敌人周旋。张国华和战友们熟悉地形,利用“敌在明,我在暗”的优势,避实就虚地同敌人兜圈子。

一天,红36团团部接到赤卫队的报告,一股敌军正向樟村前进,迫近南丰,为国民党“围剿军”前线总司令兼左翼集团军总司令何应钦指挥的赵观涛第1路进击军、陈诚第2路进击军开辟道路。

团长林龙发走到地图前观看片刻,当即制订歼敌计划:团部与第1、2连,黄昏开始隐蔽运动,先敌南移到樟村以北敌军退路的东西两侧,放开退路;第3、4连从正北面向南压,待敌脱离筑城地带后,予以向心钳击和猛烈兜击;5连作预备队,与赤卫队在樟村以北构筑据点,以拦阻敌退路,并布置樟村以南的侧击,以横截敌之援军。

而团部的具体任务,是抢占敌军必经的一个山头,正面阻敌。炎炎烈日下,张国华和团部指导员带领一个班的士兵沿着山岭小道跑步上山。到了山顶后,经勘察,发现山顶地形比较开阔,不便伏击,张国华提议撤到杂草丛生、栗树成林的半山腰一带伏击敌人。

开国中将张国华的故事之八——初出茅庐被委以重任


这时,通信员跑来报告:“敌人距我不到两公里了。”

张国华激动地说:“事不宜迟,火速向团领导报告!”

当他们与第1、2连官兵会合,在半山腰把山头正面、侧面包抄起来时,个个已汗流浃背。

国民党先遣部队到达的时间比预想的提前了,足有一个团的兵力。待敌军一进入红军布防区,红军指战员拉响了预埋的地雷,顷刻间,走在前列的敌军与炮灰一同炸上了天,后面的敌人抱头鼠窜。第1、2连集中火力打击,敌慌忙向东西两侧逃跑,恰好钻入第3、4连布下的口袋阵。各连借助有利的地势,一会儿在这儿开火,一会儿在那儿开火,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死伤累累。

很快,敌人就调整部署,集中火力向南进攻。“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的确狡猾老辣,”张国华提醒战友,“我们得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要节约子弹,待敌人靠近些再打!”

话虽这样说,眼看天渐渐黑下来,既定的任务没有完成,而团部指导员、4连副连长、两个排长等10余人相继牺牲,张国华心中不免有些着急。但他清醒地意识到,消灭这股子敌人才能保住阵地,才能拖延敌人的进攻。他大声高喊:“同志们,挺住,我们一定要攻如猛虎,守如泰山……”

他嘶哑的声音在阵地上如同一个响雷,震撼着36团官兵,各连与赤卫队并肩作战,英勇无畏,终于击退了顽敌。

7月底,红军主力行程千里,到达兴国西北的高兴圩地区,完成了回师集结任务。

1931年秋,红军在苏区人民的全力支援下,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历经莲塘、良村、黄陂、老营盘、高兴圩、方石岭战斗,共歼敌17个团3万余人,缴枪1.5万余支,击破蒋介石第三次“剿灭赤匪”的梦想。

经过几个月的连续行军作战,部队急需休整、补充,而此时赣南苏区同闽西苏区尚未完全连接起来。苏区中央局和红一方面军总部决定一部分地方部队监视北面之敌,红军主力和另一部分地方部队则与敌主力脱离接触,由兴国以北地区南移到以瑞金为中心的地区,波浪式地向国民党军力量较弱而共产党有一定工作基础的闽西北和赣西南地区发展。

休整期间,红1、红3军团调整了编制。红1军团指挥部由方面军指挥部代理,辖3个军,即第3军、第4军、第12军。第4军军长为林彪,政治委员为罗荣桓,陈奇涵任参谋长,彭祜任政治部主任。红4军下辖4个师:第10、11、12、13师。在休整期间,将满17岁的张国华升任红12师第36团团部指导员。第12师师长为耿凯,政治委员为欧阳健。(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