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心"的背后不只是粗心,取决于家长的认知!

大多数人原本是不希望“粗心”的,但在潜意识给里认为,“粗心”只能算是个大家都会犯的小毛病。为什么会这样呢?

很简单,人人都不会把“粗心”看作“无知”。因为粗心不是不会啊,既然不是不会,就不能算是大毛病。也不算是大问题,当然也就不太值得让人担忧。况且谁都难免粗心,谁都免不了出错,在这样的自我解脱的意识中,对粗心的放纵和宽容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家孩子不是考不好,就是太粗心了!”似乎在这类家长的眼中,孩子之所以没有进步,就是因为他总是粗心大意,倘若他能戒掉这个毛病,日后必定会取得充足的发展。但其实,粗心只是做错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家长错误的估计原因,往往会影响孩子的进步,也会使孩子错失发展的先机。

所以,请家长们注意以下几点:

1、粗心比无知更糟糕,更可恨

父母在指导孩子学习的时候,看到一道题目不会做,往往批评和指责更严厉一些,“你是怎么搞的,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来?!”

而要是由于粗心而造成的丢分现象,则常会用相对缓和的口气说:“唉,怎么这么不小心,如果这样这样,你不就做对了吗?”“下回要注意啊!”

殊不知,在对待这两种不同的现象上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孩子放松了对“粗心”的警惕,忽视了对“粗心”的分析,削弱了对“粗心”危害的认识。卢梭有句话很精辟:“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不懂,而是因为他们自以为什么都懂。”

一个概念,从无知到有知的改变是很容易的,而一种“粗心”的现象却是可以经常不断重复发生的。从这个对比可以很好地看出,哪一个危害更大。列宁曾说过:“无知比偏见离真理更近一些。”我们也可以毫不夸张地套用这句话说:“无知比粗心更容易获得真理。”不怕“无知”,因为不会的可以学会,不懂的可以学懂,而“粗心”就可怕了,因为孩子们以为“粗心”不是“无知”,所以就一次再一次毫无顾忌地草率地“粗心”,也就一次再一次痛苦地做错,从而浪费许多时间,丧失了许多可能的机会。



2、粗心会养成习惯

一个建筑师从小养成了粗心马虎的坏习惯。

有一次,当他在计算工地用料时,由于粗心,在砖的数量后面多写了一个“0”,结

果造成工地的砖多运了9倍,盖完楼还要往回运,仅这一项就损失了数万元。

后来再没有人敢请他来做建筑师。

这个故事看起来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为什么有的人从小到大,还总爱丢钥匙,丢钱包。只要仔细留意,但凡事业有成的人,哪个做事不是严谨细致,即使那些看起来大大咧咧的人,也是“粗中有细”。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巨决定命运!习惯就是重复的行为而形成的。所以粗心很容易形成一种习惯。



3、粗心不是原因,而是结果!

粗心,因为孩子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不够

所谓熟练度,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成年人,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

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1000题,并不一定全对。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得又快又准;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一道题目,反复接触至少要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

粗心,因为孩子对知识的基本概念不清楚

还有一些题目,学生们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因为平时做对过,只是考试错了。但很可能是他们只看过1-2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并未深究。

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地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

所以针对孩子的粗心,父母就要平时做到这些:

1、要培养孩子仔细认真的习惯。

有些孩子既聪明又能干,学习也不错,但却有粗心的毛病,自认为会了、没问题,结果考试时却没审好题,最后答错了。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一方面要肯定他们聪明好学的优点,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做事、做作业、考试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另外,可以通过孩子过去粗心的实例和教训来分析其所造成的危害,讲明做事仔细认真的重要意义从而收到较好的教育结果。



2、平常多做练习,功夫在平时

对于考试总是马虎粗心的孩子,父母要根据孩子考试常犯的错误、常出的毛病、常粗心的地方,和孩子商量拟定一些题目让其来做,要求既准确又快速。需要注意,测试的题都要是男孩会的,很简单,只要认真就会做出来。

经过这样多次的训练之后,孩子就会提高做简单题的成功率,逐步可以达到百分之百的成功。这样的训练比口头教育的效果要好得多。只要孩子经过训练后改正粗心的毛病,有所进步,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强化他的信心,并收到更好的效果。

3、适当地给孩子惩罚

由于粗心是错误,而针对错误就不能一味的视而不见,应当给予孩子一定的惩罚。不过惩罚应该是你和孩子一起制定的,而且要经过孩子同意,惩罚应当避免重复性的作业之类,这样只会造成孩子厌学。应当尽量进行一些体力方面的惩罚,例如打扫卫生,减少娱乐时间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