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安史之乱,导致盛唐衰亡的原因还有哪些?(下)

前言: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之后,大唐不复有唐太宗时代的勇武,武则天时代的进取,乃至唐玄宗前期的繁盛;取而代之的是疆土的收缩,皇权的旁落,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政权的观衅而动。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导致唐朝向着更加衰落的方向滑落直至灭亡呢?我们具体来看。

元和中兴---宪宗削藩功败垂成

宦官乱政的同时,藩镇割据的情况也并未好转。安史之乱后的新藩镇主要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中央系,就是帝国新设的节度使,由政府任命的将领担任长官,这主要是为了酬劳那些平叛有功的人。另一个系统就是安史系,即安禄山和史思明手下的将领,这些将领在投降政府后被任命为节度使。安史系镇区的统治系统是军政合一,军队多隶属于私人将领,不受中央节制。不过,即使是中央系藩镇,虽好于安史系,但不服从唐朝政令的情况也时有出现。

公元806年,新帝唐宪宗改元“元和”,顺宗成为太上皇,然而在这一年的一月,中风已久的唐顺宗就驾崩了。时年宪宗27岁,精力充沛志向高远,年轻的唐宪宗想要重新树立大唐的盛况,不想受制于藩镇。遍观整个元和一朝,杰出人才也不断涌现,宰相有杜黄裳、武元衡、李吉甫、李绛等,文学名家白居易、韩愈等也在宪宗一朝。拱卫中央的神策军兵力达15万人,兵多将广。

宪宗即位之初,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死于任上,其部下刘辟趁宪宗刚刚继位立足不稳进行武装叛乱,出兵围攻东川。宰相杜黄裳举荐名将高崇文领兵讨伐刘辟,仅数月就剿灭了刘辟,平定了西川之乱。随后,唐宪宗又平定了浙江镇海节度使李锜的叛乱。四川和江浙一带是唐朝政府赋税来源地,两地均为唐朝政府的经济依靠,唐朝政府历来非常重视其稳定。

815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形成事实上的割据,由于淮西靠近汴河财赋运输通道,吴元济的割据将极大程度上威胁唐朝运河经济命脉,是唐朝政府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朝廷的主战派裴度、武元衡等极力主张削藩。

裴度启用名将李愬,李愬是名将李晟(唐德宗时讨平泾原兵变)之子,具有精准的分析和敏锐的判断力,在一个雪夜出其不意的攻入吴元济的老巢蔡州,擒获吴元济,这就是著名的“李愬雪夜下蔡州”的经典战例,长达四年的淮西之乱就此平定。

除了安史之乱,导致盛唐衰亡的原因还有哪些?(下)

李愬雪夜下蔡州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为了救援淮西,派刺客暗杀了唐朝主战派宰相武元衡,而另一位宰相裴度虽然幸免于难,但也身受重伤。一国宰相竟然遭到地方藩镇势力的暗杀,而盗贼却迟迟未被抓获,许多朝臣将此等政治暗杀引为奇耻大辱,不断上奏宪宗捉拿凶手、严惩元凶。白居易第一个上奏论述武元衡的冤情,并急切地上奏请求捕捉贼子来洗雪国耻。暗杀这种方式并未使得朝廷放弃武力镇压藩镇的想法,相反,朝廷上下同仇敌忾。

宪宗将指挥讨伐的大权交给裴度,命其坚定执行武力镇压反叛藩镇的政策。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在中央军队及一些藩镇合力围攻之下,唐朝最终平定了与河北三镇相连的淄青镇,朝廷收复了淄青十二州,李师道也最终兵败身亡。自安史之乱之后,河北、河南和山东三十多个州的藩镇无视中央,自封官吏、不缴赋税,成为了地方割据势力,但李师道败亡后,该地区藩镇割据的旧格局被打破,不再成为对抗朝廷的主要威胁。

不过,随着战事的推进,长期的用兵导致财政的紧张,而且外部的接连胜利并未使得内部宦官问题得到解决,由于立储问题,导致宦官内部竞争激烈,结果,唐宪宗竟然遭到宦官陈弘志的缢杀,一代中兴之主被家奴弑杀身亡。唐宪宗虽然平定了部分藩镇,但安史之乱后位于河北幽燕的成德、魏博、幽州等强藩并未受到重创,仍然留下了遗患,元和中兴遗憾落幕。

除了安史之乱,导致盛唐衰亡的原因还有哪些?(下)

牛李党争---祸起于萧墙

宪宗时期的元和中兴如同昙花一现,并随着宪宗的去世而烟消云散。在中晚唐时期,帝国政治的黑暗,不仅仅表现在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还有统治阶级内部祸起萧墙的派系斗争。宪宗时期,朝廷的主要矛盾是藩镇割据,内部朝臣之间的斗争相对缓和,但是宪宗时期朋党斗争的隐患却早已埋下。在中晚唐中央政府内部,朝官之间的派系斗争不仅旷日持久,而且规模庞大。唐朝最有名的朋党斗争“牛李党争”即发生在当时。牛党的首领是牛僧孺、李宗闵,李党的首领是李德裕,故史称“牛李党争”。从唐宪宗时开始,到唐宣宗时结束,党争持续近40年时间。

党争的原因在于唐宪宗年间的一次制举考试,举人牛僧孺、李宗闵和皇甫湜(shí)三人在策论中攻击以宦官为代表的权贵,并痛陈时政之弊,遭到当时掌权宦官吐突承璀等的嫉恨而被贬斥,当时宰相李吉甫(李德裕之父)对此并无作为,李吉甫去世后,牛党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了李吉甫之子李德裕。

唐文宗时期,牛李两党交替在朝,后又一并被郑注和李训排挤出朝。唐武宗时期,是坚决对藩镇用兵的主战派李德裕李党的全盛时期,李德裕在武宗“会昌伐叛”中颇有建树,而牛党纷纷被贬斥。李德裕主张加强皇权,修整军备,削平叛乱,打击佛教势力,武宗时政治上略有起色。唐宣宗时期为牛党全盛时期,李党被贬斥,李德裕在宣宗继位时即被贬为荆南节度使,随后被不断贬谪,最后甚至被贬为崖州司户(今海南三亚),崖州是当时能贬谪的最远地方,最后李德裕死在任所。

牛李两党的分歧主要有三点:

第一,在科举问题上,牛党多出身寒门,他们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因此他们极力维护科举考试制度,而李党多为公卿世家,比如李德裕之父李吉甫在宪宗一朝即为宰相,李德裕为门荫入仕,因此李党极力中伤科举制度,并抓住科举制的一些弊端不断进行抨击。牛李党争从另一方面体现了传统士族与庶族地主之间的斗争。

除了安史之乱,导致盛唐衰亡的原因还有哪些?(下)

第二,在藩镇问题,李党极力主张抑制藩镇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而牛党与各个藩镇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一直采取姑息养奸、息事宁人的态度,主张“以抚为主”。

第三,在佛教问题上,李党认为佛教的兴盛,致使佛寺、僧尼遍及天下,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因此主张抑制佛教发展,李德裕在武宗会昌年间主持毁佛行动,裁汰僧尼并勒令其还俗、拆毁庙宇,史称“会昌毁佛”,而牛党对此不以为然,唐宣宗期间,牛党在上台之后上奏废止了武宗时期的禁佛令,使佛教再次兴盛起来。可以看出,在科举问题上,牛党主张优于李党,而在藩镇和佛教问题上,李党主张又优于牛党。

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牛李两党均勾结宦官而互相贬抑,早就忘了先贤们“私仇不入公门”的话,使得许多官员不得不将重点放在对方党派身上,内无法去除阉患,外无法平定藩镇。文宗皇帝甚至说:“去河北贼(藩镇)非难,去此朋党实难”,感慨朝廷内部朋党斗争的剧烈。朋党之争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加深了李唐王朝的统治危机。

黄巢之乱---压垮大唐的最后一根稻草

除了安史之乱,导致盛唐衰亡的原因还有哪些?(下)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本质上都是统治者之间的一种明争暗斗和相互钳制。各个势力之间有斗争也有和解,有进退也有消长,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但是,打破这种平衡的并不是身卷其中的任何一种势力,而是在体制之外对腐败统治极度不满的人,就是这些处于社会底层,深受战乱和盘剥之苦的农民和士兵。其中,以大唐王朝的掘墓人黄巢最为典型。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唐武宗驾崩,唐宣宗李忱即皇帝位,唐宣宗是唐代最后一位有作为的明君,在位期间限制宦官的权力,在对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也多有胜绩,其治理期间国家相对稳定,在位时期被称为“大中之治”。

不过,即使圣明如唐宣宗,也没有处理好立储之事,其去世后被宦官拥立的唐懿宗昏庸奢侈,国势急剧滑坡。“治明则同,治暗则异”,政治的腐败最终在唐僖宗年间酿成了黄巢、王仙芝之乱,从乾符二年(875年)至中和四年(884年),黄巢集中重兵向唐王朝赋税来源地的江南袭扰,最南攻下岭南治所广州,采取流动作战形式,十年之间,黄巢起义席卷南北,880年黄巢攻占长安。不过,黄巢并未乘胜追击逃亡的唐僖宗政权,致使形势反转,唐王朝有时间召集沙陀族李克用等进行反攻,黄巢部将朱温投降唐朝,致使黄巢军四面楚歌,不断失利,黄巢在884年于泰山虎狼谷兵败自杀

除了安史之乱,导致盛唐衰亡的原因还有哪些?(下)

黄巢起义

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最终失败,黄巢起义一方面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另一方面基本上瓦解了李唐政府的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在起义之前,仅河北藩镇等少数区域不服中央管治,中央政府无力也不想再去管理河北三镇,但是到了黄巢起义之后,全国有更多地地方已经不再服从中央命令,阳奉阴违的拒绝唐政府的号令。

黄巢农民军残余军队部将、降将及镇压黄巢起义的军事力量将领等各色人等,形成新的割据势力,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十国世家》中写道:“自唐失其政,天下乘时,黥髡盗贩,衮冕峨巍。”描述的即是这种状况。唐朝在苟延残喘了二十几年之后便灭亡,中国转入到了更加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可以说,黄巢起义给大唐带来的后果极其严重,直接导致了唐王朝统治秩序的崩溃。

分崩离析---失控的藩镇与契丹的崛起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开始衰落,但是李唐王朝仍然可以凭借着道义的优势、地缘的优势和财赋的优势压制藩镇,继续维持统治秩序,直至唐武宗时代,朝廷仍可动员天下藩镇讨平意图挑战朝廷权威的昭义镇,哪怕到了唐僖宗年间,不服中央管制的沙陀族将领李国昌(李克用之父),仍被唐王朝镇压,李国昌父子不得不北遁逃亡至鞑靼。

如果没有黄巢之乱的话,唐王朝或许还可以凭借巨大的惯性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但黄巢之乱后,各种矛盾集中迸发,唐王朝政权在各种势力打击下分崩离析,最后日渐孤立,新的藩镇不断崛起,唐朝再也无力维持。

除了安史之乱,导致盛唐衰亡的原因还有哪些?(下)

黄巢之乱虽然最后被平定,但唐王朝再也回不到往日的声威了,其东南财赋被切断,更多新的势力借机崛起。李茂贞崛起并控制关中之地,镇压乱军的沙陀族将领李国昌、李克用父子占据河东(太原)、投降唐朝的黄巢旧部朱温(唐王朝赐名朱全忠)占据运河重镇汴州(开封),并驯服了往日骄横的河北三镇,王建占据了剑南四川,杨行密占据了江淮,新藩镇替代了旧藩镇。唐王朝的政令也仅仅在长安一带行得通,很类似于东迁洛阳的东周。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正是逃到了四川,才有机会诏令天下节度使讨伐叛逆,同样,黄巢之乱时的唐僖宗也正是逃到了四川,才利用最后仅存的威望,号召天下兵马,最后剿灭了黄巢之乱。

当剑南四川被王建占据之后,就意味着李唐皇室失去了退路。至于河东,是李唐王朝发迹之地,李渊正是据有河东(太原),作为根据地占有天下的,安史之乱时正是因为河东未失,才能在平定河北藩镇叛乱时占据有利地势,李国昌父子觊觎河东已久,乘扫平黄巢之乱趁势做大并占据河东。江淮是唐王朝的赋税来源地,正是凭借运河的畅通,江淮财赋源源不断的运入长安,维持唐王朝的运转,但是江淮一带在黄巢之乱及军阀混战中惨遭荼毒,江淮先后被唐将高骈和杨行密占据。

在关中,唐王朝也并不是铁板一块,凤翔军阀李茂贞从皇帝信任的将领崛起为关中强藩,从控制朝政、再到劫持天子,唐朝皇帝尊荣尽丧。此时的天子已经不是号令天下的魁首,更像是东汉末年的汉献帝,被天下诸侯和割据势力不断欺负和挟持,被当做奇货可居而被“挟天子以令诸侯”。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正是以关中为基业、河东为屏障、江淮为财赋之源、剑南四川为后路,才保障了百余年的稳定局面,而当这四个区域失去控制的时候,其灭亡便不可避免。

除了安史之乱,导致盛唐衰亡的原因还有哪些?(下)

五代十国的分裂形势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原大乱之际,在东北的游牧民族契丹开始崛起,已经成为左右中原各个藩镇的势力,公元907年,契丹部落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而距契丹较近的河北和河东的一些唐末藩镇开始依附于契丹,五代十国的后晋石敬瑭,为了借助契丹的势力,竟将长城一线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从此以后中原王朝失去了长城的防线,来自北方的契丹游牧民族南侵有如入无人之境,后继的北宋在与契丹交战数次之后,已知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

宋辽边界多为平原,无险可守,在今天河北雄安新区附近,宋朝不得不开挖沟渠,在河北的平原上构筑了多条河流并连成一片,作为防御辽国骑兵的天然防线,这些相连的淀泊,就是今天的白洋淀。这样,白洋淀水系防线的形成有效的阻挡了辽国的骑兵,汴梁就增加了防御纵深,使得契丹不至于千里奔袭挥戈南下而饮马黄河,威胁中原王朝。契丹的崛起和长城燕云十六州防线的丢失也是大唐衰落的必然结果,影响了随后三百多年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的战局。

除了安史之乱,导致盛唐衰亡的原因还有哪些?(下)

唐亡后形势与契丹的崛起(公元925年)

日落长安---唐朝的灭亡

从黄巢揭竿而起到兵败自杀,黄巢战斗了十年之久,超过安史之乱的时间。兵祸范围也波及到了大半个唐朝统治区,破坏程度更是远超安史之乱。老子说过:“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黄巢之乱后的大唐其实已经名存实亡,只剩下一个腐朽的躯壳而已。

但是,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连躯壳也要被无情的扔到故纸堆中去的。唐朝的灭亡,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公元903年,唐昭宗天复二年,朱温在宰相崔胤力请下将宦官全数诛杀,宦官时代宣告结束。

905年,朱温将贬官的唐朝官员在滑州白马驿尽数杀尽,史称“白马之祸”,这标志着旧士族门阀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了,取而代之的是以朱温为代表的军阀和地方势力的结合。

907年,朱温宣布唐王朝最后一位皇帝“禅让”,朱温即皇帝位,史称“后梁”,唐王朝正式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新时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