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基督教傳教歷史

基督教傳人包頭地區的最早年代可以追溯到清同治二年(1863年),英國傳教士戴迪生來到包頭市九原區沙爾沁村傳教,教點設在村西街侯記院內。1875年內地會傳教士康慕倫(Cameron) 從山西長途跋涉來到內蒙古西部地區的綏遠地區考察,他給內地會的報告中,將此地區列為一個少有基督教新教傳入的地方。內地會就此將傳教範圍從山西大同延伸到長城以北歸化城 (呼和浩特市舊城)。

包頭基督教傳教歷史

1882年,內地會曾派遣瑞典傳教士鄂必格夫婦(Pastor Gusduv Oberg)到包頭鎮薩拉齊沙爾沁傳教。同年內地會又差派瑞典傳教士高理生到包頭鎮傳教。高理生到包頭後租了包頭召柺子街(後稱洋人街)一人巷的一間民房,作為包頭站的基址。他在帽子上綴著一枚“宣傳福音”的銅徽章,每日沿街佈道,同時出售福音書單行本,一個銅錢就可買一本。這個操著生硬中國話的洋人,讓老包頭人驚異不已,曾有一度把他租住的小巷喚做“洋人巷”。

1886年,內地會派遣英國傳教士克喬治(又稱華國祥)到歸化城租賃水渠巷永寧號院內的房子建立了第一座基督教新教教堂,設為歸化城總站,後又在東順成街租房設立了第一個醫療診所。1888年,包納特(Burnet)在包頭鎮(包頭市東河區)建立總站。1892年,瑞典協同會牧師喜理雅格遜奉歸綏宣道會之命,在德勝堡設堂傳教,後遷入豐鎮城。1893年歐洲各國先後來到歸化的男女傳教士60多人傳教,因而基督教傳至相鄰各旗縣鄉鎮,並將舊城縣府街的教堂進行了擴建。1898年美籍瑞典人費安河(又名費爾靈頓)在五原縣的大餘太、扒子補降傳教(現烏拉特前旗新北鎮)並建立教會。

1900 年,義和團運動的興起,衝擊了全國各地的教會,教堂被焚燒,內地會遇難傳教士及家屬共有188人,信徒5000人,而內蒙古西部地區受難的就有44人,佔全國近1/4,信徒近幹人,佔全國近1/5。傳教士被迫離開中國或逃往外地。當時內蒙古的許多外國傳教士也遭遇了相同的命運(高理生被殺),少數外國傳教士經外蒙古回到了歐洲。

1900 年後,內地會將接管的宣道會、瑞華盟會、瑞典聖潔會部分傳教士重新組合成瑞典協同會,工作重點設定在歸化、包頭、豐鎮。1902年瑞典協同會在豐鎮五龍街購地建造教堂一座,同年在托克托縣舊城南街洋人巷設立分堂,稱福音堂。1903年,瑞典協同會在包頭沙爾沁的鄂爾格遜蓋建教堂和講道所,同時還建有宿舍40餘間,在包頭培養的第一批傳道員有張承福、賈璉、溫雲敖等人。同年協同會派鄂必格夫婦先後在薩拉齊縣城內洋人巷 (現革新巷)及大西街路南傳教,併購買十幾家的房產作為傳教站。1904年瑞典傳教士閻德生(Fetersion)由四川經陝西來包頭,創建包頭內地會。閻德生先在四川入私塾學習漢語、四書五經,後到包頭租賃麻角巷南頭的一處民房開始串街傳道。1906年瑞典協同會在歸化城建教堂,並以歸化城為中心不斷拓展傳教區域,在畢克齊、鐵帽、三兩等地都建有教堂。

1913年,瑞典傳教士伊登榜來包頭與閻德生一同佈道。1914年對豐鎮教堂進行改造,分別擴建了南堂、北堂,北堂即現在豐鎮基督教新教教堂。同年托克托城教會擴建原1902年建成的福音堂,改稱耶穌堂,有房27間,瑞典傳教士4人在此工作。1917年閻德生購置了包頭呂祖廟街東面一張姓院子,興建大禮拜堂(後稱西堂),薩拉齊瑞聞生牧師做監工,經費由瑞典協同會支付。開展布道活動並興辦學校最初有2個班,後增到3個班,設有聖經、國文、算術3門課程,學生多時達80餘人。1917年在涼城永興東街蓋平房45間,建立了大教堂。1918年,瑞典的克魯森牧師和克爾順夫婦來包頭傳道。同年又在歸綏畢鎮頭道巷建立教堂。1920年,瑞典協同會傳教士瑞聞生在薩拉齊城先後購得面積約20市畝的10多處民宅, 興建“人”字形大禮拜堂,可容納1500人,是當時綏遠地區最大的教堂。1921年,建歸綏市通順街教堂和陽溝沿教堂。至此瑞典協同會在歸綏的傳教已具規模化。

1925年,瑞聞生牧師由薩拉齊來包,先住在西堂, 後買下了圪料街22號的南北大院一所,該院原是車馬店,又叫筒子店,有土房70 間。第二年,瑞聞生牧師正式調至包頭,他首先修繕西房作談道所和靈脩室(即現在包頭市回民辦事處院內左側的西房),然後與其妻瑞德生從呂祖廟西堂搬到談道所居住開始傳道,其妻瑞德生則專心行醫。1927年著手籌備在圪料街22號興建禮拜堂,1929年建成大禮拜堂和住宅院,即現在的東堂,還開建了兩個講道外堂,一個在圪料街,一個在草市街。隨後在古城灣、鄂爾格遜、沙爾沁、固陽縣、哈爾忽洞等地設立支堂,並設有傳道員傳道。在包頭傳教的瑞典協同會牧師還有勇魁士、山黨玉、白克倫等。其中白克倫會蒙古語,專門從事蒙古地區的傳教活動。

1928年綏遠特別區改稱綏遠省。1935年,瑞典協同會將包頭西堂、東堂、佈道所等內地會所屬教堂,移交中國教牧人員管理,包頭成立內地會分會即包頭地方教會,孫鈺、賈曦為長老,劉武、張重義為牧師,宣秀英、王毓賢為傳道員,張超、孫志義、安玉成、康計禎、譚銀梅為執事。同年由教徒安玉成在西腦包前街46號院買地建堂,劉振綱負責。1935 年,包頭教友人數大量增加,達到800人左右。同年,瑞典協同會在包頭西堂創辦恩育小學。次年又在可可以力更鎮南大街購民房一處,作為正式教堂,並對教堂進行修葺,建築面積約270平方米。所有活動都由本地傳道員主持,教會由此走上了自立的道路。

日軍於1937年10月攻佔歸綏,扶植德王成立蒙疆組織統治,於1939年9月成立“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改歸綏為“厚和浩特”特別市。抗戰勝利後國府收復失地。並恢復“歸綏”舊稱。1944年,在包頭城內西門大街10號興建教堂,即今天的西門基督堂。

1947年,瑞典協同會把包頭東堂北院、西堂外院、沙爾沁、固陽、鄂爾格遜、薩拉齊、察素齊、畢克齊等大部分房產契約交給地方教會。1948年,因瑞典協同會總會停止撥發經費,當地傳道人員開始自謀生路, 有些教會靠信徒捐款繼續工作,有些教會則合併縮減開支。教會學校因經費拮据也相互合併,傳教受到較大影響。至1949年,內地會在包頭市境內,有外籍牧師、傳道人員6人,華籍傳教人士16人,教堂28處,教徒1668人。到1949年,內地會退出了綏遠地區,綏遠地區的教會工作由當地傳道人員接管。

教會在呂祖廟西堂外院建立恩育小學,最初十幾個學生,後人數增加,學校教授國文、算術等課,學生免費入學,教學質量優良,在包頭聲譽甚高,受到家長的讚揚和社會的好評,為社會培養了不少人才。1949年9月19日,國民黨綏遠省黨政軍要員通電宣佈起義,中共解放軍和平解放綏遠省全境。1952 年,恩育小學與私立純慈小學合併,改為公辦的包頭市十三初小(現為牛橋街第二小學)。1954年綏遠省撤銷併入內蒙古自治區。

1952年經過三自革新運動,傳教人員停發了職薪,完全自謀生路。在包頭城內大圪料街22號建成大禮拜東堂,即今天的包頭基督教堂,1958年教會活動被禁止,傳教人員被劃為右派,教堂被佔,成了團結公社辦公地,直到1982年12月24日舉行復堂禮拜,恢復宗教活動。

包頭基督教傳教歷史

包頭教堂(東堂),只有左邊的塔是原來的建築

包頭基督教傳教歷史

包頭基督教會主要成員合影

至今,瑞典教會與包頭教會依然保持聯繫,後代多次回到當年他們先輩傳教的地方。1999年10月,瑞典教會一行27人到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和薩拉齊教會參觀訪問。2000年11月11日,瑞典原在薩拉齊傳教的安牧師的後代,率信徒26人到呼和浩特市、包頭市、薩拉齊和豐鎮參觀訪問。2002年10月6日,瑞典國原在薩拉齊傳教的安牧師的後代率信徒30人到呼和浩特市、包頭市、薩拉齊和豐鎮參觀訪問。2004年9月,瑞典教會的阿爾貝克松牧師率團來呼和浩特市訪問,後來又來過兩次。2005年10月13日,瑞典教會的安牧師率團來呼和浩特市、包頭市薩拉齊訪問。2006年10月9日,瑞典教會由阿爾貝克松率團,一行20人來內蒙古參觀訪問。

我們要永遠記住那些把一生奉獻給傳教事業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