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宋江起義到底有多少頭領?

人生客棧


《水滸傳》這本書並不是作者憑空想象創造出來的,實際上歷史上真的存在梁山泊這個地方,梁山泊這個地方也的確聚集了許多人,一起反抗官府。這股起義軍史書上雖然沒有明確的記載到底有多少人,但是依照推斷,至少還是有幾千人的。

梁山泊位於山東西部,原是個很小的湖泊,後因從五代到北宋黃河多次缺口氾濫,使它與四周的許多小湖泊匯成一片,到北宋末年便形成橫八百里水域的大湖泊,湖中港汊交錯,蘆葦縱橫八百里域的大湖泊,湖中港汊交錯,蘆葦縱橫,並有許多天然小島,形勢險要複雜.當時許多破產農民、漁民以及一些被政府通緝追捕的逃犯遂藏匿於此,成群結夥,靠進行一些“非法”活動營生.有若干股勢力日益增大,人數愈聚愈多,到北宋末年更掀起了多次反抗官府腐敗、盤剝與壓迫的武裝鬥爭和農民起義.宋江起義軍就是其中的一股.

而這股起義軍有三十六個主要頭領,而這三十六個主要頭領,《水滸傳》寫梁山好漢有一百零八將,那是小說家的虛構。不可當真,但這36位頭領確實真實存在的,這36人為:宋江、晁蓋、吳用、盧俊義、關勝、史進、柴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張青、燕青、孫立、張順、張橫、呼延綽、李俊、花榮、秦明、李逵、雷橫、戴宗、索超、楊志、楊雄、董平、解珍、解寶、朱仝、穆橫、石秀、徐寧、李英、花和尚、武松。


努力的露露


《宋史·侯蒙傳》、《宣和遺事》等載,梁山好漢有36人。郎瑛《七修類稿》記載的36個人分別是:“宋江、晁蓋、吳用、盧俊義、關勝、史進、柴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張青、燕青、孫立、張順、張橫、呼延綽、李俊、花榮、秦明、李逵、雷橫、戴宗、索超、楊志、楊雄、董平、解珍、解寶、朱仝、穆橫、石秀、徐寧、李英、花和尚、武松。”

  可以很清楚的看到,36個人中並沒有林沖的名字。“欲成其書,以三十六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所以林沖便是作者增添的人中的一個。


歷史劇中迷


1、呼保義宋江

2、智多星吳用

3、玉麒麟盧俊義

4、大刀關勝

5、活閻羅阮小七

6、赤發鬼劉唐

7、沒羽箭張清

8、浪子燕青

9、病尉遲孫立

10、浪裡白條張順

11、船火兒張橫

12、立地太歲阮小二

13、花和尚魯智深

14、行者武松

15、雙鞭呼延灼

16、混江龍李俊

17、九紋龍史進

18、小李廣花榮

19、霹靂火秦明

20、黑旋風李逵

21、小旋風柴進

22、插翅虎雷橫

23、神行太保戴宗

24、急先鋒索超

25、短命二郎阮小五

26、青面獸楊志

27、病關索楊雄

28、雙槍將董平

29、兩頭蛇解珍

30、美髯公朱仝

31、沒遮攔穆弘

32、拚命三郎石秀

33、雙尾蠍解寶

34、晁天王晁蓋

35、金槍手徐寧

36、撲天雕李應


老何看天下


歷史上,北宋末年的確爆發過宋江起義,但由於規模較小因而史料記載較少,只提到宋江最初以36人聚眾起義。

歷史上的宋江起義,規模不大且持續時間較短

北宋末年,由於朝廷嚴重腐敗,對外獻幣乞和,對內恣意搜刮,苦於嚴重的賦稅盤剝,大量百姓紛紛破產,流離失所變成流民。朝廷為了剞劂財政困難。

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等36人佔據梁山伯,招募當地百姓組成義軍,利用當地地形,阻殺前來鎮壓的官兵,公開扯旗造反。

同年十二月初二,宋江起義的消息傳至朝廷,知亳州侯蒙上書建議“赦過招降”,宋徽宗趙佶同意,並頒旨招安,但被宋江拒絕。朝廷隨後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討伐。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又攻取淮陽郡(今江蘇睢寧西北),隨後從沭陽(今屬江蘇)乘船進抵海州(今江蘇連雲港),知州張叔夜遣使探察義軍動向。

同年五月,宋江率領義軍登岸,隨後遭遇伏擊,船隻也被焚燬,在退路斷絕的情況下,宋江最終戰敗被俘,而其餘部則被朝廷招安。

從宣和元年(1119年)於梁山起義,至宣和三年(1121年)五月徹底被平定,宋江起義滿打滿算也不過三年多時間,且軍隊數量並不多。

宋江義軍的姓名不見於史料,三十六人姓名為民間版本

由於《水滸傳》的影響,梁山108好漢已經深入人心,實際上並非如此。《宋史·侯蒙傳》有載:宋江寇京東。

由以上記載可知,宋江早期的起義隊伍只有36人,但史料並未記載這些人的名字。不過,由於宋朝時說書伎藝興盛,民間又廣泛流傳著宋江等36人的故事。

關於這三十六人的名字,在《大宋宣和遺事》和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並序》中均有記載,不過兩者略有不同。

南宋末的龔開在《宋江三十六人贊並序》中記載有這三十六人的名單:呼保義宋江,智多星吳用,玉麒麟盧俊義,大刀關勝,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沒羽箭張清,浪子燕青,病尉遲孫立,浪裡白條張順,船火兒張橫,立地太歲阮小二,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雙鞭呼延灼,混江龍李俊,九紋龍史進,小李廣花榮,霹靂火秦明,黑旋風李逵,小旋風柴進,插翅虎雷橫,神行太保戴宗,急先鋒索超,短命二郎阮小五,青面獸楊志,病關索楊雄,雙槍將董平,兩頭蛇解珍,美髯公朱仝,沒遮攔穆弘,拚命三郎石秀,雙尾蠍解寶,晁天王晁蓋,金槍手徐寧,撲天雕李應。

不過,龔開在《宋江三十六人贊並序》中雖然記載了這三十六人的名字和諢號,但並未敘說故事內容。

元雜劇和《大宋宣和遺事》所記水滸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且已經有“一百八個頭領”之語


身落柳陌花叢


《水滸傳》這本書並不是作者憑空想象創造出來的,實際上歷史上真的存在梁山泊這個地方,梁山泊這個地方也的確聚集了許多人,一起反抗官府。因此許多人在瞭解林沖這個人的時候,下意識的會想,歷史上林沖真的存在嗎?

  林沖這個人物雖然在施耐庵的刻畫下,極為生動形象,但是歷史上是不存在林沖這樣一個真實的人物的。也許會有叫林沖的人,但是絕對沒有一個“豹子頭”林沖。

  梁山泊位於山東西部,原本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湖泊,但是隨著黃河的多次氾濫,梁山泊與周圍許多湖泊慢慢匯聚,最後在北宋末年之時形成了港汊交錯,蘆葦縱橫八百里域的大湖泊。湖泊中蘆葦縱橫,有許多天然的小島,地勢複雜險要,因此許多破產農民、漁民以及一些被政府通緝追捕的逃犯遂藏匿於此,成群結夥,靠進行一些“非法”活動營生。

  隨著人數的慢慢增加,到北宋末年之時已經漸漸形成了一股教大的反抗官府統治的農民起義,他們在宋江的領導下,反抗官府的黑暗統治。

  這股起義軍史書上雖然沒有明確的記載到底有多少人,但是依照推斷,至少還是有幾千人的。而這股起義軍有三十六個主要頭領,而這三十六個主要頭領,算的上是梁山一百零八個好漢中,許多人的原型。

  《宋史·侯蒙傳》、《宣和遺事》等載,梁山好漢有36人。郎瑛《七修類稿》記載的36個人分別是:“宋江、晁蓋、吳用、盧俊義、關勝、史進、柴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張青、燕青、孫立、張順、張橫、呼延綽、李俊、花榮、秦明、李逵、雷橫、戴宗、索超、楊志、楊雄、董平、解珍、解寶、朱仝、穆橫、石秀、徐寧、李英、花和尚、武松。”

  可以很清楚的看到,36個人中並沒有林沖的名字。“欲成其書,以三十六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所以林沖便是作者增添的人中的一個。


胡亂看一點東西


施耐庵的《水滸傳》講述的是一個奸臣當道、官逼民反的社會,宋江等108位好漢於水泊梁山成就大義,打的官家落花流水,塑造了魯智深、林沖、武松、張順、李逵等眾多英雄人物。

據記載,北宋末年,蔡京等人的到宋薇宗的信任,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賄賂公行、巧立名目、增稅加賦,肆意搜刮民脂民膏。宋江等人因不滿官府的剝削與壓迫,於水泊梁山舉起義旗,當時宋朝周邊的起義有兩三百起。


北宋末年,朝廷腐敗,官逼民反,宋江等人梁山泊聚義,劫富濟貧替天行道,快意恩仇,梁山好漢更是成為了,勇於對抗朝廷的英雄人物。

也是在宋朝,也是在梁山泊也是宋江聚集了三十六位好漢揭竿而起,

宋江起義的原因是宋朝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將梁山水域公有化,並對進入水域捕魚的漁民課以重稅,貧苦的農民交不起賦稅,又不能餓死。

宋江起義軍曾轉戰山東,河南,河北一代,所向披靡,但是在進攻海州時(連雲港),被海州知州張叔夜所擊潰,宋江不得已率眾投降,接受朝廷的招安。

這支隊伍最終的結果還是被招安,最終還是成官軍的一部分。他們沒有108將,只有36個頭領。


有意思的視頻人


歷史上確有宋江起義,《宋史》中有明確的記載。

通過宋《宋史》的記載可知,宋江起義的時間在宣和元年到宣和三年。起義主要涉及的地域在太行山及山東及江蘇北部一帶,“橫行河朔,轉略十郡”。起義的首領是宋江。起義具有流寇性質,不一定有固定的根據地。起義的結局是嚴重受挫後投降。起義的規模雖然不太大,但戰鬥力特別強,“官軍數萬不敢攖其鋒”。起義的影響不算小,起義的中心區域梁山泊,距東京汴梁僅百公里左右,嚴重威脅著京城的安全。起義所涉及的地區,在北宋是比較發達的。梁山泊在宣和年間是廣濟河中部的個湖泊,而廣濟河上游就是從北宋的都城汴梁城中流出,廣濟河又是京東重要的漕運通道,佔據廣濟河中間的梁山泊,對於北宋朝廷的政治、經濟、軍事威肋可想而知。宋江起義的故事在宋史上能夠記上一筆,在民間廣為流傳,足以說明它的影響。

隨著人數的慢慢增加,到北宋末年之時已經漸漸形成了一股教大的反抗官府統治的農民起義,他們在宋江的領導下,反抗官府的黑暗統治。   這股起義軍史書上雖然沒有明確的記載到底有多少人,但是依照推斷,至少還是有幾千人的。而這股起義軍有三十六個主要頭領,而這三十六個主要頭領,算的上是梁山一百零八個好漢中,許多人的原型。   《宋史·侯蒙傳》、《宣和遺事》等載,梁山好漢有36人。郎瑛《七修類稿》記載的36個人分別是:“宋江、晁蓋、吳用、盧俊義、關勝、史進、柴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張青、燕青、孫立、張順、張橫、呼延綽、李俊、花榮、秦明、李逵、雷橫、戴宗、索超、楊志、楊雄、董平、解珍、解寶、朱仝、穆橫、石秀、徐寧、李英、花和尚、武松。”


醒世恆言丶


一百單八將梁山聚義,除暴安良,大口吃肉,小稱分金,好不快活!


梁山好漢的形象和故事,從北宋末便由說書人及百姓間不斷添枝加葉的擴展傳頌,最後演繹成一百單八將的梁山聚義。

此書羅貫中參寫了一部分,最後由明施耐庵執筆完成。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林沖雪夜上梁山,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武松鬥殺西門慶等章節多麼的精彩!

宋江等三十六人梁山起義,歷史上確有此事。但規模很小,包括嘍囉也不過千把人而己。

巧妙的是,歷史上確有其人的三十六人,如宋江、吳用、阮氏三雄等。

在不嚴重背離歷史根本的基礎上,小說本來就是藝術的再創作、再加工。

這時南方的方臘起義正在進行,而北方也不甘人後以宋江為首的36名好漢在梁山打起了了“替天行道”的大旗。

說起宋江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水滸傳》中的一百零單八將,然而小說就是小說不同於歷史,

宋江鄆城人,從小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有經天緯地之才,滿懷報國之志。


由於宋江利用職務之便私放了犯人,於是被打入大牢並且擇日砍頭。

北宋末年政府為了維持軍費開支以及“歲幣”加緊了對百姓的搜刮。

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一旦突破了界限,所發揮的爆發力是無窮的。

於是宋江同志打出了“替天行道”的大旗決意與宋朝勢不兩立。與方臘相比宋江的人數其實不多,根據史書記載:僅有三十六人,而且作戰規模不大。

隨著起義軍的勝利,宋徽宗開始害怕,方臘的事還沒解決呢可不能讓宋江在鬧騰下去了,要不然宋朝就完了。於是調集兵力去對付宋江,為了避免兩敗俱傷宋政府先是招降。

起義軍失敗了無論從軍隊的數量、兵器、軍事素質都不能與朝廷的正規軍相提並論。

走投無路的宋江率餘部投降了宋朝,接受了他們的招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