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鍔與唐繼堯的恩怨情仇。【三思而後行】

題記:每次讀到蔡和唐的故事,都不免唏噓很久。


蔡鍔與唐繼堯的恩怨情仇。【三思而後行】

蔡鍔將軍照


蔡鍔與唐繼堯的恩怨情仇。【三思而後行】

唐繼堯將軍照

蔡鍔,1882年出生,唐繼堯,1881年出生。唐繼堯雖然比蔡鍔在年齡上大一歲,但是在學歷上,蔡鍔卻比唐繼堯高三屆。在他們那個時代,無論是在日本還是在中國,官場都是等級森嚴的,所以蔡鍔對唐繼堯是可以頤指氣使的,而唐繼堯對蔡鍔則是畢恭畢敬的。

當武昌起義的消息傳至昆明時,蔡鍔是當時雲南最大的實力派,召集全體軍官密議之後,蔡鍔公推為革命政權的雲南都督。雲南就在1911年10月30日,向清廷宣佈獨立了。既獨立矣,蔡都督坐鎮昆明,一支由唐繼堯率領的北伐革命軍,就從雲南攻入貴州。貴州既克,雲南蔡都督乃向南京的革命政府力薦唐繼堯出任貴州都督。半年之前,唐繼堯還只是滇軍裡小小的管帶,一夕之間,連升四級,如今竟能與名重四海的蔡都督平起平坐。非蔡都督何以至此?唐繼堯對他的老長官、老學長的感激之情豈待細說?

此時,袁世凱身邊諸將無能,尤其是自己的老班底——“虎”、“狗”暮氣太重,段祺瑞身為陸軍總長,對部內政務,一問三不知。馮國璋方面大員,公書鞅掌,每晨高臥至12時,成何體統?所以袁世凱要毀軍練軍,成立模範團,訓練新軍,以消除暮氣。袁世凱心目中所看重的就是蔡鍔,蔡鍔和梁啟超老師亦頗感袁世凱這個老伯樂的知遇,而頗有投效之心。因此梁、蔡師徒都認為蔡某非池中物,不應久困邊屯,而應儘快離開雲南。但是雲南黑金遍地,富庶不下江浙,地接異國,可進可退,此一絕佳地盤,豈可輕棄,因此他們認為蔡氏這個飛天之龍一去,雲南就應由唐繼堯這個地頭蛇接掌才屬完全。如此經梁啟超只黨在袁世凱面前一再說項,結果終於得到了袁的默契,將蔡鍔調回其母省湖南,蔡之原缺由唐繼堯反滇接掌。消息一出,蔡、唐兩方面固然皆大歡喜,而云南省內卻引起了小小的風波(蓋雲南省內不乏野心家也),因此拒唐、迎唐兩派在昆明街頭難免劍拔弩張了。所幸離職將軍猶在省內,餘威未減,經過蔡將軍一陣吆喝,反對派銷聲匿跡,唐繼堯也就順利回滇接班了。

後來,蔡鍔被袁世凱調往北京,做了一個他一竅不通的經界局督辦,怨聲嘆氣,最後還要找個妓女小鳳仙來打掩護才潛出藩籬。當蔡鍔溜出北京,經日本、安南,於1915年12月19日到達昆明時,他和梁啟超的原計劃,是從唐繼堯手中拿回雲南都督一職,然後統率當年舊部,網絡社會各界反袁分子,重建雲南為根據地。可是蔡氏行裝甫卸,便已看出近日雲南的主客形勢已非當年。今日之唐將軍已非三四年前的唐管帶,蔡氏今日隻身來滇,只是袁世凱通緝待捕的逃犯,而非當年西南之都督。蔡氏若能以三寸不爛之舌,說動唐將軍首義討袁,或有可行;若不知輕重,以老長官自居,發號施令,那就是自貽伊戚,寸步難行了。

而以現西南都督唐繼堯將軍來看,雲南是吾土吾民,爾等遠來就食,自當可隨主便,反帝抗袁,總應以我為尊。衣我之衣,食我之食,還要騎我頭上,未免太不自量力矣。要我接濟,需磕頭來請。

可從蔡鍔的立場來看,哼,爾唐繼堯有今日,不知飲水思源,難道還要恩將仇報?嗟來之食,丈夫不屑,反主為奴,焉有是理?何況反帝抗袁是為全民伸張正義,為此反要喪志辱身,服侍小人,情何以堪?

哎,世事變遷,人與人之間的地位和思想就會天翻地覆,兩個人所想都沒有錯。人的選擇很重要,有時候真得三思而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