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水達利歐:財富、權力與帝國興衰,我們正在見證歷史


橋水達利歐:財富、權力與帝國興衰,我們正在見證歷史

衰弱的的伏筆總是埋在黃金時代,鼎盛的國家會在傾瀉的頹勢中逐漸式微。


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基金(Bridge Water)創始人瑞達利歐(Ray Dalio)最近連連發文,可謂“高產如高仿”。


繼公佈Changing World Order系列研究之後,4月2日就在領英上發佈了這系列的第一章“Chapter 1: The Big Picture in a Tiny Nutshell”。


這一系列研究通過過去500年中、美、英等全球重要經濟體的興衰,來闡述50-100年長週期背景下變化的世界格局。


作為該系列的第一章,本章研究了歷史上最強大經濟體——荷蘭、英國、美國的興衰背後的17個核心驅動因素,也涵蓋其他六個重要帝國德國、法國、俄羅斯、印度、日本和唐代以來的中國,揭示了帝國興衰背後的17個核心驅動因素


本報告分為以下4個部分,其中第3、4部分是重點:


  1. 帝國如何獲得權力與財富
  2. 看全貌,不糾纏細枝末節
  3. 歷史的變革與週期
  4. 大循環:崛起、全盛、衰退

原譯者王潛、劉嘉培,本人將之精簡如下。

本文僅為分享,不代表本人觀點。


橋水達利歐:財富、權力與帝國興衰,我們正在見證歷史


01帝國如何獲得權力與財富


讓我們從基本的全局開始。在這一章中,我們將研究多種力量如何共同決定帝國的興衰週期,從而規律性地使大國的財富和力量崛起、維持、衰退。


生產力提升了世界總財富、總權利和生活水平,但它們總是在不斷革新的,因此生產力並不是導致擁有財富和權力的人發生重大轉變的原因。


財富和權力的大幅波動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我一共確定了17種影響因素,最重要的是貨幣和信貸週期。這個龐大的週期範式(archetypical cycle)控制著帝國的興衰,這影響著他們的一切,包括其貨幣和市場。


在撰寫本文時,我們看到所有這17種力量都在起作用,最重要的是債務週期,貧富差距週期和全球地緣政治週期。正如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我們最近正在經歷0利率,無限量量化寬鬆,天量政府債務,而且新興世界大國(中國)正在挑戰當前的世界大國(美國)。雖然這種情形在我們的一生中都沒有發生過,但它在歷史上已經發生過很多次了(最近一次發生在1930-45年),

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相對財富和權力的範式遷移,我們將見證世界秩序的變化。


以下,我將簡要描述我如何看待大國及其市場運作興衰背後的原型機制。


02看全貌,不糾纏細枝末節

從人類歷史變遷的宏大視角來審視過去發生的事情,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我會盡可能地將整幅歷史畫卷生動地呈現給你,但不會糾纏於所有歷史的細枝末節。


主權國家直到歐洲三十年戰爭後的17世紀才出現。大英帝國大體上佔領了帝國中的領土,而美國則依靠”胡羅卜+大棒“策略控制了更多國家,因此很明顯有個“美帝國”。我將這些政治實體統稱為國家,即使從技術層面並非如此。


有些人或許認為我不可能在不同時期比較不同國家和不同制度。我將盡力解釋存在的任何差異,但歷史上永恆和普遍的相似,遠大過差異。讓差異阻止我們看清歷史規律是極為可悲的。


03歷史的變革與週期


人類長久以來的進步,靠的是不斷提高生產力。長期而言,學習並不斷提高生產力是最重要的力量勢。下圖顯示了過去500年全球人均生產值(估算的實際GDP)的變化。


橋水達利歐:財富、權力與帝國興衰,我們正在見證歷史


由上圖可以看到,1800年左右增長曲線斜率驟然變陡,生產效率快速提升。這是由於全民教育水平提升,以及將教育成果轉化為生產力。15世紀中葉歐洲印刷機的發明,提升了更多人的知識和教育水平,併為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啟蒙運動和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作出貢獻。


教育普及也令財富和權力從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在這種體制中,財富和權力來自教育資源、創新能力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結合,並由當權者和那些控制資本和教育資源的人把持。先由受教育者發明創新,隨後轉化為生產 ,最後藉資本主義制度及其共生政府體系分配利益,一直是成功的模式。


但在生產力平穩提升的背後,卻經歷了繁榮和蕭條、革命與戰爭。


以1929-1945年間大蕭條和戰爭時期為例。大蕭條期間人均GDP下降了約10%,隨後又得以恢復,同時美國股市下跌了85%。緊接著大蕭條的是二次大戰,全球人均GDP下降了約12%,一大部分因戰敗國經濟崩潰所致。


橋水達利歐:財富、權力與帝國興衰,我們正在見證歷史


下圖顯示了過去500年間11個世界大國的相對財富和國力,幾乎所有大國都經歷了崛起和衰弱期。粗線是四個最重要的大國:荷蘭、英國、美國和中國,他們分別掌握歷史上最近的三種儲備貨幣。美國是現在時,英國是過去式,而荷蘭則更早一些。中國已成為第二強大的國家,並且在1850年前大部分時間一直如此強大。


橋水達利歐:財富、權力與帝國興衰,我們正在見證歷史


1.儘管中國地位在19世紀後急劇下降,但它幾個世紀以來一直處於統治地位(在商品貿易上始終超過歐洲);

2.荷蘭作為一個相對較小的國家,在17世紀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帝國;

3.英國循荷蘭模式,在19世紀達到國力巔峰;

4.最終,美國超越數者,並保持世界強權長達150年,其地位在二戰和戰後尤為明顯。如今,中國正迎頭趕上。

下圖則代表了更長週期,追溯到公元600年,如圖所示,在1500年前,中國幾乎總是最強大的:


橋水達利歐:財富、權力與帝國興衰,我們正在見證歷史


我們用8個指標來衡量各國財富和國力的指數:1.教育;2.競爭力;3.科技水平;4.經濟產出;5.貿易份額;6.軍事實力;7.金融中心實力和8.儲備貨幣。


以成為全球第一大國的年份為原點,列出前後各120年各項指標的變化。由此我們總結出【大國興衰的範式規律】。


橋水達利歐:財富、權力與帝國興衰,我們正在見證歷史


我稱呼這種國力的上下襬動為”大循環“。這些指標總是相輔相成,這些因素相互影響的先後順序反映了大國興衰的過程。例如,教育永遠是領先指標,而儲備貨幣地位的變化則姍姍來遲。


04大循環:崛起、全盛、衰退


把大國興衰分為三個階段:崛起階段;全盛階段;衰弱階段。


【崛起階段】具備以下特徵:


1.強而有為的領導

2.良好的教育

3.公民素質和道德


4. 良好的資源分配體系

5.吸引全球最優秀人才

6.在國際市場中的強大競爭力

7.強勁的收入增長

8.增加基礎設施、教育、研發投資

9.更高的生產效率

10.新科技

11.國家貿易體系中佔據更多份額

12.強大的軍事力量

13.金融中心

14.強大的股票、貨幣和信貸市場


荷蘭帝國和美國的歷史都可以證明,將某國貨幣作為全球儲備貨幣,能令該國獲得更強大借貸和購買力。而一國獲得/喪失全球儲備貨幣地位的

時間,要比它其他各項實力增強/衰退要晚許多。


通過協調經濟、政治和軍事的協同配合,帝國的締造者們建成了不斷擴張的經濟-政治-軍事體系,為帝國攫取更大利益。


帝國發展總有平臺期,【全盛時期】也為後來的衰落埋下伏筆:


· 勞動力變得更加昂貴

· 成功模式會被模仿,模仿的新興國家可能青出於藍。

· 繼承財富的年輕一代往往更脆弱。

· 擁有全球儲備貨幣地位的帝國由於大量赤字,深陷債務陷阱。

· 富國向發展中國家借錢,也是財富轉移的早期標誌之一。

· 頭號大國不斷“擴張版圖”,維護體系的成本變得高於收益。如今的美國正是如此。

· 分配不平等,貧富差距擴大。如今的美國也是如此。


【衰弱階段】的伏筆總是埋在黃金時代,鼎盛的國家會在傾瀉的頹勢中逐漸式微。


· 經濟疲軟,國家不得不大量印鈔,貨幣貶值。

· 貧富差距無限擴大會引發階層衝突,助長極端主義

· 富人們將財富轉移到自認為更安全的地方、資產和/或貨幣上。形成惡性循環的資產空心化。

· 人們為了搶奪萎縮中的資源和分配而鬥爭,mincui和集權興起。

· 爭端無法和平解決,升級為硬碰硬的衝突

· 軍費擴大,掏空國家的經濟實力

· 若遭遇自然災害等外部衝擊,大國內憂外患

· 尸位素餐的領導者,國運比領袖更能掌控一切。


總而言之, 盛極必衰,帝國興旺的原因反而變成了致命的弱點:


1.較低的負債水平

2.較小的財富、價值觀差距

3.國民之間通力合作,締造繁榮

4.良好的教育和基礎設施

5.能勝任其位的領導力

6.由一個或多個大國引領的和平秩序

變成了:

1.高負債

2.巨大的財富、價值觀差距

3.國民之間合作破裂,轉而互相攻訐

4.落後的教育和基礎設施

5.鬥爭、破壞和重組


總結,如下17個因素是國家興衰的主要驅動因素。各個特徵向左偏移得越多,崛起的可能性就越大;向右偏移得越多,衰弱的可能性就越大。


橋水達利歐:財富、權力與帝國興衰,我們正在見證歷史


下圖簡要勾勒出大國的興衰史。圖中陰影說明,蕭條,革命和戰爭造成的破壞重組是破舊立新的基礎。


大蕭條往往每10到20年會發生一次,其後就是長達40至80年的美好新時期了。在這兩個個大週期中,同時也伴隨著一些諸如短期債務危機/商業週期等持續7至10年的小週期。

橋水達利歐:財富、權力與帝國興衰,我們正在見證歷史


上一次大蕭條發生在1930-45年,1945年後美國成為世界霸主,以美元為基礎的全球貨幣和信貸體系得以建立。


然而75年過去了,世界格局也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我們將在後續章節中進一步探討。


接下來的第二章,我將以每個國家為例,詳細分析每一個因素。最後,總結所有這些指標,針對我們現今所處的情況,謹慎地推斷如何使我們的未來變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