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有人說體制內優越性彰顯無疑,真的是這樣嗎?

作者 | 林夏墨墨


一說到體制內,大多數人想到的就是“一眼望到頭”、“平淡如水的生活”。在大學期間,我三分之二的同學都看不起公務員,認為是自己要到了走投無路的時候才會走的退路。


誠然,與外面的自由廣闊天地相比,體制內是相對固定枯燥、沒有太多可能的,說得好聽是“穩定”,否則就是“混吃等死”。我們讀了那麼多書,學了那麼多本領,怎會甘於困在體制的籠子裡?


然而,“穩定”真的就那麼不好嗎?這兩個月,我被上了一課。


2020開年,春節前還許下美好願景的我們,猝不及防收穫了一個超長假期。除了擔心疫情外,遙遙無期的復工日期讓越來越多的人坐不住了。年前辭職的人,被打亂了找工作的計劃,儘管多家企業開通了網絡面試,重新找到稱心的工作仍不是件容易的事。有的個體商戶沒有了收入來源,生活已陷入拮据。除了遊戲、直播等線上行業外,餐飲業、旅遊業、娛樂業等線下行業遭受重創。


有一則新聞說到,因疫情影響,2020年情人節花卉需求量少、供應少、運輸成本極高,導致雲南斗南花卉市場一日上百萬枝鮮花被銷燬。平時熱鬧的美食街、商業城大門緊閉,空無一人,不少商家表示“再不讓復工就要喝西北風”了


疫情期間,有人說體制內優越性彰顯無疑,真的是這樣嗎?


甚至有一些小公司面臨倒閉,不得不裁員。這場疫情,讓很多人猛然驚醒,原來自己是如此的不堪一擊。


疫情期間,有人說體制內優越性彰顯無疑,真的是這樣嗎?


“時代的一粒灰,就是落在個人身上的一座山。”病毒讓城市按下了暫停鍵,生活卻還要繼續,我們還有老人要照顧,還有孩子要撫養。一對夫妻因疫情影響,把所有的積蓄花光後,無力撫養孩子,加上疫情期間找工作困難,不忍心孩子捱餓,無奈之下只得決定把孩子悄悄留在醫院,希望醫院或者派出所民警能將孩子送到就近的福利院,並留下了一個玉佩作為信物,表示等找到工作後,一定前往福利院領回孩子,並且給予補償。

疫情期間,有人說體制內優越性彰顯無疑,真的是這樣嗎?

2月5日,雲南發佈通知:因疫情被隔離人員工資照付。這本是為企業員工著想,可企業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沒有收,拿什麼支付呢?


疫情期間,有人說體制內優越性彰顯無疑,真的是這樣嗎?


對於一些實力薄弱的小微企業,有可能都熬不過這個疫情,顆粒無收根本無法發出工資,唇亡齒寒,若公司沒有了,倒黴的還是員工。

社會動盪,受苦的終是普通百姓。


疫情期間,有人說體制內優越性彰顯無疑,真的是這樣嗎?


再看看體制內工資的小夥伴們。醫護人員成了一線抗疫戰士,公務員也在各條戰線堅守崗位,老師們成了主播,實行網絡直播教學。雖然連續工作幾十天非常辛苦,還承擔著感染風險,但至少不用擔心被裁員,不必為房貸斷供而憂心,在風險來臨的時候,他們的工作並沒有受到影響。


你嫌棄的體制內工作,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安全港


這次疫情,讓很多人失去了安全感,打醒了很多人的美夢。這時候,“旱澇保收”的體制內工作就又成了香餑餑。終於明白,為什麼歷盡風雨的父母一定要你去考公務員。


我們每個人都曾有天高海闊的夢想,然而在經歷了一次次社會的毒打之後,終於意識到自己也是一個普通人。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曾經百般嫌棄的體制內工作已是一份性價比較高的工作,對體制內工作“真香”了。年輕時還可以無所畏懼,40歲後上有老下有小,也沒了當初的激情,這個時候失業了,你會怎麼辦?世間百態,安安穩穩已是幸福。隨著年紀的增長和家庭需求,安全感成為越來越多人追求的東西。


然而體制內也不是想上岸就能上的。

2020國考計劃招錄2.4萬,涉及中央和國家機關86個單位、23個直屬機構,共143.7萬人通過報名資格審查,與錄用計劃數之比約60:1。“某筆模考”等公考APP每週上熱搜,在經歷了社會的風雨飄搖後,越來越多的人轉變了想法,開始考慮走上公考之路。這次疫情過後,2020年公考報名的人數會更多,競爭將更為激烈。


穩定=混吃等死?取決於你自己!


是不是混吃等死,取決於你有沒有上進心。


在體制內一樣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更可以通過努力在本職工作上做得風生水起。事實上,好多看不起穩定工作覺得是混吃等死的人,最大的願望就是“混吃等死”。


常看到有人說,想到公務員的工作就是每天對著電腦無所事事,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就感到絕望。然而,在公司的你,或許也在刷刷微博逛逛淘寶,盼著早點下班在家躺屍。曾經,我也是嚮往體制外的一員,由於一畢業就考上了公務員,沒有在公司上班的經驗,一直不甘心想要逃離,一直糾結要不要辭職,尤其是被知乎各種年薪百萬的故事和販賣焦慮的文章洗腦,總是設想當初要是先去大城市闖一闖會怎麼樣。現在,我珍惜自己的工作,安心為本職工作努力,同時也在做喜歡的事情。


很多人開創了公眾號,分享自己在體制內工作的感想和經驗。


有的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有朝九晚五和雙休的規律作息時間,他們可以有更多的業餘時間好好規劃。一位擅於視頻剪輯的女生,把興趣和本職宣傳工作結合起來,為掛鉤扶貧村製作精美的宣傳片,收穫了非常好的效果,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曾經在廣東海關當公務員,利用閒餘時間創作,寫出了富有口碑的暢銷書,並反哺本職工作一路高升。


蘇格拉底說:“人啊,認識你自己。


”認清自己,是做出正確選擇的開端。盲目的跟風只會耗費你的時間,不瞭解自己,只憑一時興趣去做事只會消耗你的精力。正確認識自己,並不是要你侷限住自己的可能,而是要對自己向內探索真正屬於自己的海洋。在錯誤的道路上,倒退就是前進。認真分析自己的性格、能力、目標,正確認識自己,及時止損,放棄不合適的,選擇合適的,有時比在不適合的領域掙扎更為重要。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如何增強抗風險能力?


一是要有一定積蓄。沒有存款,就意味著當暴風雨來臨時很難有抵禦風險的能力。近年來“月光族”似乎佔據了當代年輕人的消費觀,甚至成了一種消費時尚。除去低收入人群或家庭變故人員的被迫月光,“超前消費”的觀念讓很多人無規劃消費。每月的車貸、房貸、信用卡在催促著,每日的開支在叫囂著,卻因停工而斷了糧。這次疫情,讓很多人幡然醒悟,要有做好最壞打算的準備,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學習正確的理財,有一定的存款,正確的投資,才能抵禦突如其來的風險。


二是讓工作成為自己的避風港。經過對自己認真地內向分析,正視自己,是否真的有承擔風險的實力和資本?你喜歡做什麼,能做什麼?你的優勢是什麼?你的短板是什麼?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在當前的工作領域有沒有繼續發展的潛力?如果你還沒有找到自己為之拼搏的事業,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也是不錯的選擇。


三是提升自身的抗風險能力。來自自身的安全感永遠是最靠譜的。若你有優秀的能力,強大的資本,就有了十足的底氣,可以自如應對各種風險。如果今天你失業了,你還能做什麼?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職場競爭力,讓自己成為不可替代。不是每個人都是富二代,沒有厚實的家底撐腰,我們唯有依靠自己,去努力拼搏,持續學習,不斷更新迭代,不斷提高自己的抗風險能力。


在不斷變化日新月異的世界,又哪來真正的穩定呢。


沒有永久的穩定,也沒有一勞永逸的工作,即使是公務員也只是在當前的國家政策下相對的穩定。在遭遇時代變遷、行業興衰等重大變革時,所謂的安穩會被毫不留情地打破。提升自己才是最好的抗風險保障。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有足夠的把控力和信心,出現任何問題都能妥善地想辦法去解決,才是最牢靠的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