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尋蹤|西流泉:小山村的“建築美學”與“詩情畫意”

淄博市博山區域城鎮石門景區。

一路穿過大峪口村、石門村,過向陽洞隧道後再一路西南而去四五公里,便是西流泉村。踏進這個村子,建築民房、石磨石路、古廟石寨在蜿蜒的山路中“一步一景”,村落雖然不大,卻處處透著“詩情畫意”的美。3月25號,正值春暖花開的日子,記者走進西流泉村,繁花望遠山,清香覽民居,爛漫的山花中的古村滿眼生機。

古村寻踪|西流泉:小山村的“建筑美学”与“诗情画意”
古村寻踪|西流泉:小山村的“建筑美学”与“诗情画意”
古村寻踪|西流泉:小山村的“建筑美学”与“诗情画意”

西流泉的名字自兩百多年前便有記載。1936年《張氏支譜》載:“我五世祖進學,自萊蕪要關莊遷居西流泉莊,歷九世矣。”據此,清初此處已有村落。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博山縣誌》、1937年《續修博山縣誌》,均載村名為“西流泉”。1961年隨著村落的擴大,形成兩個行政村,即現在的東、西流泉村。

古村寻踪|西流泉:小山村的“建筑美学”与“诗情画意”
古村寻踪|西流泉:小山村的“建筑美学”与“诗情画意”

古村落的“石頭文化

古村寻踪|西流泉:小山村的“建筑美学”与“诗情画意”
古村寻踪|西流泉:小山村的“建筑美学”与“诗情画意”

西流泉村的村落佈局依山就勢,頗具特色,沿石臼河一條山路穿村而過,也將兩山夾持中的村落分為兩個村。既然叫做“西流泉”,村子自然與“泉”有所淵源。據村裡老一輩人講,西流泉是先有了泉,後有了村,因這股泉水向西流淌匯入石臼河,也就有了一個頗為“直白”的名字——西流泉,這股泉水至今被村民使用,雖然上方用紅色的井蓋進行了保護,但是打開後依然能看到以往井邊取水留下的痕跡。

“石頭”是村裡民房的顯著特色,建築層數多為多為一二層,也有部分三層民居,雖然經歷過多次變遷、拆建、翻新、但依然保持了許多建築遺構,建築材料也多是用石頭壘砌的土木建築,一層盛些柴草、農具,二樓用來生活起居,透著一股原始粗礪的“拙樸”味道。

雖然是山間民居,在“美”的追求上卻是相同的,民房門窗形式各樣,或平或拱,用槐木、榆木做的窗欞、門欞,牆上、門上的石雕、磚雕圖案既有裝飾作用,又有獨特的建築藝術價值,村裡的石碾、石磨依然使用,配上盤山而建的石路,“石頭文化”見證著歷史的滄桑。

古廟和“元寶寨”

古村寻踪|西流泉:小山村的“建筑美学”与“诗情画意”古村寻踪|西流泉:小山村的“建筑美学”与“诗情画意”
古村寻踪|西流泉:小山村的“建筑美学”与“诗情画意”古村寻踪|西流泉:小山村的“建筑美学”与“诗情画意”
古村寻踪|西流泉:小山村的“建筑美学”与“诗情画意”古村寻踪|西流泉:小山村的“建筑美学”与“诗情画意”

村中建有一座古廟,至今村民依然保持著農曆每月初一、十五開門進香的民俗,進廟後的“重修碑記”上記有古廟以往重修的歷史,但建成於哪年哪代已無處可考,小村裡的古廟多年來承載著村民們對生活最質樸的一份希望,即便是“重修碑記”上,字印淺刻也在多年的風雨摩挲中模糊,只是能夠辨認出碑文的時間落款注為“清乾隆三十三年”,按公曆來推算即是1768年,算來也有二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了。

同樣古老的叫不出名字的,還有山頂的一座“石寨”,這種用石頭壘成的山寨在淄川和博山的東南部山區極為常見,當地老百姓也把它叫做“圍子”,大多數的石寨修建於明未清初到民國時期,但是由於缺乏具體的時間記載,具體的時間多難以考證,只有流傳下來“防禦匪患”等說法留給後人探究。

西流泉村的這座石寨頗有不同,依山而建形成了自然的“元寶”形狀,至今留有有東、北、南三個寨門,要想登上元寶寨,還得先經過東側的“附寨”,作為上山的唯一通道,附寨的存在如同古代城牆中的“甕城”,發揮禦敵的作用。

一路攀登上山,村裡層層疊疊的梯田十分壯觀,正值春季,野杏花、連翹花開的一叢一叢煞是好看。可惜的是,隨著時代發展,當年村民不辭辛苦向大山要來的“耕地”,如今由於人員的流失,不少高處的梯田已經無人耕種。不論是石寨還是壘砌的梯田,在機械化設備匱乏的年代,離不開手提肩扛的“愚公精神”,如何讓這份“耕耘”的付出在當下發揮更多的作用,或許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題目。

小山村煥發新活力

古村寻踪|西流泉:小山村的“建筑美学”与“诗情画意”古村寻踪|西流泉:小山村的“建筑美学”与“诗情画意”
古村寻踪|西流泉:小山村的“建筑美学”与“诗情画意”

近日,隨著在博山區取景拍攝的電視劇《綠水青山帶笑顏》火熱,也讓西流泉,惡石塢,和上房,西廂,石匣,黃石塢這些村落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之前我也去過,為啥沒注意到這麼好看呢?”這句感受也成為不少遊客共同的心聲,也成為不少人再探“山村美景”的初衷。

西流泉村第一書記劉劍波2019年到村任職,電視劇帶來的巨大“流量”讓他感觸頗深,“週末來的人明顯多了,說明鄉村旅遊經濟的發展還是有可能的。”其實,劉劍波不僅是西流泉的第一書記,同時也是一名戶外愛好者,從八年前開始參加戶外活動,圈子裡“老抽”的名號被不少人知曉,此次到村任職,多年的戶外經驗也引發了他對鄉村旅遊發展的思考。

“經濟的發展,信息技術的進步,讓年輕人一批批離開了他們出生的山村,村裡剩下的,大多數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山村的水電通了,公路通了,甚至網絡和公交都通了,但很多人家的生活依舊貧困而清苦,如何留住美麗的山村,或許旅遊產業的發展就是其中的一個答案。”劉劍波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金銀花項目的引入,村內民宿的建設改造,西流泉村正一步步煥發著新的發展活力。

村裡的劉鵬飛算是年輕人中的“逆行者”,從小出生在西流泉的他對鄉村有一份難捨的情懷,2007年畢業於齊魯音樂學院的他將音樂也帶回了這個寧靜的小山村,從四年前開始經營一家名為“西流印巷”的音樂餐廳,音樂餐廳只在每年的五一至十一前後開放,山間清風,樂聲傳來,一杯佳釀,或許是對近幾年人們“田園情懷”的最好慰藉。

3月31日下午,劉劍波的朋友圈發佈一條信息,“歡迎您,西流泉的客人,在和風送暖山花爛漫的季節,西流印巷迎來了今年第一批入住的客人……西流印象目前有院落兩套,每套配有廚房,鍋碗瓢盆油鹽醬醋一應俱全……”

歲月無語,清風不變,山村古居見證,山花爛漫的西流泉,正開放出新時代振興鄉村的新篇章。

(大眾報業記者 馬景陽 王曉明 王兵 趙博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