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改革:帝王师的新政

前言: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这是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的政权,前后持续276年,共有16位皇帝

对于明朝大家相对来说并不陌生,距今仅几百年,许多明朝时期的作品流传于今,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中有三部写于明朝,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近年来更是流行一时,使得大家对明朝的官场政治、帝王心术有了更加深刻了解。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更是受到许多人的追捧,此书在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中被多次提及,讲述的就是张居正变法后不久的明帝国众生相。

洪武皇帝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后,废除了长久以来存在的丞相制度,加强了专制皇权。明成祖时期建立了内阁制度,内阁职权逐渐加重,后期逐渐成为兼管六部的重要机构。

张居正也正是凭借内阁首辅的位置逐渐在明王朝开始的改革,虽然张居正死后遭到万历皇帝清算,被褫夺了封号并抄家,但是张居正对明朝的延续仍然起到巨大的作用。

张居正曾经有两句偈语(jì yǔ):“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

”,那么张居正是否人如其言?他是怎么治国理政的?我们慢慢来看。

张居正改革:帝王师的新政

张居正像

明朝十六帝

明朝从明太祖皇帝朱元璋立国,到因农民军起义而亡国的崇祯,共有十六位皇帝。在明朝与瓦剌土木堡战役中被俘的明英宗有两次登基,所以明英宗有两个年号

张居正生于明世宗嘉靖年间,隆庆年间做到内阁次辅,明神宗万历皇帝登基后,作为帝王师的张居正升任内阁首辅,因此张居正生活在嘉靖、隆庆和万历年间。

由于当时万历皇帝登基时仅十岁,张居正作为小皇帝的老师,许多政策都是以张居正为首的内阁推行的。

1572年至1582年,为张居正改革主政的十年。

此时已经到了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北方边境依然遭受来自蒙古部落的侵扰和威胁,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明帝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张居正在明神宗即位后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为明帝国延续了七十年的国祚,虽然张居正改革最终失败,但仍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居正改革:帝王师的新政

明朝皇帝列表

虚弱的军备---庚戍之变

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教唆下,亲自率兵征讨蒙古部落瓦剌,不过,面对凶悍的瓦剌部落,明英宗在军事上显然过高估量了自己的能力,随后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打的大败,明英宗也被俘虏,明军精锐损失殆尽,史称“土木堡之变”。

瓦剌首领也先挟持明英宗进犯京师(今北京),京师留守臣民人心惶惶,有大臣甚至提出迁都建议,兵部侍郎于谦力排众议反对迁都,并最终促成拥立郕(chéng)王朱祁钰为皇帝来稳定大局,即为景帝,尊明英宗为太上皇,并诏令各地将士勤王救援,于谦积极组织各地武装备战,并最终在北京城外击溃瓦剌,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明朝转危为安。

一百多年后,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八月,明朝京师戒严,原因是蒙古部落鞑靼首领俺答汗率兵侵犯,这是一百多年前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后,京师头一次如临大敌,但是这次应对蒙古进犯的决策人已经从于谦变为内阁首辅严嵩,这位擅长写青词的首辅可没有像于谦那样的军事才能

张居正改革:帝王师的新政

从严嵩重用的北方防卫重臣仇鸾就能看出,大同总兵仇鸾是依靠贿赂严嵩而得的职位,畏敌如虎,对来犯的俺答汗十分恐惧。俺答汗本打算是要先攻打大同,惊恐的仇鸾重金贿赂俺答汗,请其移攻他处,看到仇鸾如此胆怯,没了后顾之忧的俺答汗直捣京师,从古北口进入京畿附近,当时京师守城的只有四五万人,而且多不是精锐,严嵩对于此次进犯没有很好的对策,一方面只是严令兵部尚书丁汝夔(kuí)坚守不出,另一方面命各地军队勤王求援,严嵩认为鞑靼只是劫掠一番,因此只要坚守京师,时日一长,俺答汗就会自行离去。鞑靼饱掠八日,在得到明朝通贡许诺后退兵

虽然此事最终没有对京师造成严重后果,但是嘉靖皇帝倍感无颜,将丁汝夔以御寇无策守备不严为名斩首,这样兵部尚书就做了严嵩的替死鬼。其实这哥们儿挺背的,在嘉靖帝登基之时,就因为大礼议事件被廷杖,有一次严嵩之子严世蕃仗势鞭打役卒,很有正义感的丁汝夔路见不平出面制止,结果因此得罪了严嵩而遭到贬谪。

好不容易在地方上由于政绩卓著,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调任中央任兵部尚书,却又因误信严嵩而被斩,而放鞑靼入关的大同总兵仇鸾却未曾被追究责任。此次事件发生于庚戍年间,史称“庚戍之变”,虽然京师最终安然度过危机,但显示出明朝军事的虚弱,边防的松弛。

张居正改革:帝王师的新政

《石灰吟》 明·于谦

权力的游戏---内阁争斗与宦官专权

嘉靖时期,明朝内阁已经拥有相当大的权利,内阁首辅也成为大臣们争夺的重要职位,在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之前,嘉靖与隆庆时期的夏言、严嵩、徐阶和高拱分别出任内阁首辅,其中夏言和严嵩两人的任职加起来长达二十多年,占据了嘉靖在位的四十五年半数时间。

内阁首辅的争斗已经成为你死我活的争夺战,而嘉靖皇帝始终拥有着最终决定权,无论谁任首辅,内阁始终都是皇权统治的工具,必须在皇权授权下进行活动,必须取得皇帝的信任。对于嘉靖而言,内阁的争斗只是一种权力的游戏,而自己才是游戏的裁判员。

不过,皇权也不是可以任意妄为的,“祖宗法制”和“儒家伦理”使得皇帝有时候也没有办法完全做主,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有时也会据此制约着皇权。

在嘉靖一朝和万历一朝,皇帝都存在挑战立长不立幼儒家道德的想法,万历皇帝甚至因国本之争与朝臣对立达几十年,但最终都以文官集团和儒家思想的取胜而结束,万历终于明白,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能随心所欲的立太子,需要接受祖制的安排。

有争夺必然有成败,甚至有的是以流血为代价的,内阁首辅夏言最后被斩于西市,权臣严嵩以八十高龄承受其子严世蕃被斩的后果,并在流放地凄惨而亡

徐阶也在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后遭到时任内阁首辅高拱的打击,不过由于徐阶选择了张居正作为其接班人,使得徐阶尚能苟且活下去。

斗争的惨烈使得官员不得不在内斗中大耗精力,斗争经常达到白热化状态,阁臣之间纷争不休,并形成朋党、互相攻讦倾轧,政治斗争经常十分激烈。

张居正改革:帝王师的新政

严嵩书法《永延帝祚(zuò)》

明朝在中央政权内部长期存在着另一种势力,就是宦官,阉宦长期存在于明朝皇帝权利的核心地带,并形成宦官专权,比如明英宗时期的王振、明宪宗成化年间第一任西厂厂公汪直、明武宗正德年间的宦官刘瑾、明熹宗天启年间的魏忠贤,这些都是权倾朝野的大宦官。

朱元璋时期明令禁止宦官专权,但是随着时间发展,许多皇帝并不像他们的开国皇帝那么勤政,使得一些太监有机可乘而权势日增,内阁只是皇帝授权的有限权利,但是对宦官却没什么限制,因此与皇帝有密切联系的宦官也成为各个文官巴结结交的对象,比如,魏忠贤自称九千岁,成为明朝最有权势的阉宦。

张居正能够走上前台,也是结交了司礼监太监冯保,取得万历皇帝之母李太后的信任,才稳固了内阁首辅的位置,只是冯保相对而言能够自律些,权利只限于内宫之中,即使对外也相对有所克制,这才给张居正一个自由施展的空间。

整个明朝,内阁争斗,朋党势力和宦官专权一直存在,权利斗争不断,如果不打倒对方就会被对方所打倒,一个权力高层的倒台,往往会牵连一大批官员惨遭贬谪或是杀戮,高层统治尚且如此,地方官场更是以权力和利益为中心,明朝统治日益腐败。

张居正改革:帝王师的新政

明朝中央集权

穷困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危机

张居正所在时代,明朝已经延续200多年,任何一种制度,只要存在已久,都会或多或少出现问题

明朝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比如,东南倭寇横行,嘉靖末年才被戚继光和俞大猷等爱国将领荡平;南方两广地区、四川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叛乱不断;北部虽然蒙古鞑靼俺答汗在隆庆和议中受到明政府的册封,但其他部落或势力仍然蠢蠢欲动,而明朝军事偏弱局面积弊已久,军备废弛需要大力整顿,修筑长城防线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这些都是需要花钱的。

明朝为了让朱姓子弟拱卫王室,实行藩王制,而政府为各地朱姓藩王提供丰厚的供养,但这给国家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边疆建设、赈济、官俸支出逐年增加,随着经济凋敝,大地主大官僚阶级土地兼并严重,使得政府收入相比于前朝不增反降,用度不少而花销很大,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

万历皇帝为了讨好其母李太后,想显示下孝心,整修一下太后居住的皇宫,但是考虑到可能花费过甚,在张居正建议下,最终没有成行,不过也从侧面显示出帝国财政捉襟见肘。

明代官吏薪俸并不高,所以很多官吏搜肠刮肚以各种方式搜刮民脂民膏,而随着土地兼并严重和搜刮苛刻,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明朝同时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张居正改革:帝王师的新政

戚继光抗倭

万历首辅

总而言之,边防松弛、吏治腐败、财政赤字和统治危机成为张居正变法的重要诱因。隆庆元年,张居正上书明穆宗隆庆皇帝《陈六事疏》,提出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六项方针政策,但是隆庆皇帝没有采纳,不过这些也正是以后张居正掌权时实施改革的框架。

当时主事的内阁首辅正是隆庆皇帝的老师高拱,而张居正是万历皇帝的老师,可见在明代,帝王师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职业,也是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的重要方式,不过不同在于,选择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隆庆皇帝在位六年而逝世,年幼的明神宗万历皇帝即位,张居正联合司礼监太监冯保,在万历皇帝即位不久就将内阁首辅高拱赶下台并取而代之,在搞定了冯保和万历生母李太后为首的内宫集团、驱逐了高拱的余党、巩固了自己的势力后,坐稳了万历皇帝内阁首辅的张居正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改革和建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