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崛起,士族没落,庐陵王刘义真何以成为寒门的"眼中钉"?

刘裕作为南朝第一任皇帝,戎马一生,废晋立宋,可他在位两年不到便去世。刘裕心思细腻,在死前为他的长子——年幼的少帝刘义符安排了徐羡之、傅亮、谢晦和檀道济等四人为顾命大臣,帮助刘义符控制政权,希望他能安稳地做皇帝。

寒门崛起,士族没落,庐陵王刘义真何以成为寒门的

但是这位马背上的帝王无论如何也不会想道,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他的次子和长子先后被废黜和杀害,而看似平常的藩王被诛的背后,深藏了士族和寒门间的斗争。

庐陵王刘义真之死

刘裕信赖无比的顾命大臣们在废黜少帝之前,先向刘裕的次子——庐陵王刘裕下手。

1、为何在废黜少帝之前先废黜庐陵王呢?

据《宋书》记载:“帝后失德,羡之等将谋废立,而庐陵王义真轻动多过,不任四海,乃先废义真,然后废帝。”实际上,废黜庐陵王是徐羡之等人组成的顾命集团在废黜少帝整体计划中的一环,他们不止要废帝,还要拥护刘义隆为新帝,刘义真的存在无疑是个阻碍。

徐羡之等人向少帝禀报庐陵王刘义真的种种不端行为,包括

“纵博酣酒,日夜无辍,肆口纵言,多行无礼”,还将当年南朝功臣自相残杀的不治罪名加在刘义真身上。

而害死刘义真的最终罪名是他“与少帝不协”,有武力谋权的嫌疑,正因此,年仅十八岁的刘义真被徐羡之等顾命集团借少帝之手贬为庶人,后来被杀害。

寒门崛起,士族没落,庐陵王刘义真何以成为寒门的

2、顾命集团控诉的罪状前后矛盾,徐羡之等一心迫害刘义真

刘义真被控诉的罪状有很多,生活作风问题是否属实尚未可知,更何况大臣们很难以这种问题为借口杀害庐陵王。刘义真的重罪之一是早年刘裕在时,刘裕向刘义真委以关中之任,而大将沈田子、王镇恶等自相残害时因刘义真年少,无法节度,导致关中失守。

这个罪名看似合理,实则满篇妄言。且不讲当时功臣们的相互残害是刘裕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使的阴招,当时的刘义真年仅十一二岁,这份责任无论如何也怪不到他一个孩子身上。徐羡之为刘义真安排的第二个罪名是“潜怀异图”、“与少帝不协”。

刘义真与少帝刘义符的关系确实不好,这与刘裕多次想废长立幼有关,徐羡之等人借此常在刘义符旁边中伤刘义真,然而“潜怀异图”则是对刘义真的迫害。在刘义真被贬为庶人后,刘义真曾要求离开庐陵王的藩镇回到京城。

徐羡之等人则抓住了这个作为由头说刘义真妄图谋反。这完全是莫须有的罪名,当时朝廷对此反对之声颇多,历史上的刘义真不仅相貌俊朗,更是善结文士,前吉阳令堂邑张约之称刘义真为“贤王”,甚至于所属顾命集团的檀道济也为刘义真伸冤不鸣。

徐羡之等人如此心切地希望杀害刘义真更多地是忌惮刘义真的才能,他们“深相忌惮,乃共诬陷,构成其衅”。而刘义真究竟又有何本领,让他们如此忌惮呢?

寒门崛起,士族没落,庐陵王刘义真何以成为寒门的

刘义真之死是士族和寒门间斗争的一个缩影

1、废黜少帝刘义符已成定局,顾命集团因新帝之争产生矛盾

刘裕给了刘义符一把剑,不曾想伤到了刘义符自己。徐羡之等人在刘义真死后不久便废黜少帝,在刘义符在位时,徐羡之等就以少帝“居丧无礼”、“好为轻浮游狎之事”等罪名,试图拥护新帝。

按理说刘义符这样游手好闲的皇帝正是权臣们把控朝政的好棋子,但是刘义符对军国大事漠不关心,以致于北魏大军压境屡失要地他也毫不在乎,这样的行为激怒了朝廷大臣,在他们多次劝说刘义符无果后,废黜少帝另立新君才是有智慧的大臣们保全自身的手段。然而他们在新帝人选上却有不同的意见。

2、刘宋王朝开启寒门执政新纪元,寒门同旧时士族冲突不断,顾命大臣成为靠拢皇权的士族聚集地

要说刘裕当上皇帝,在当时狠狠地将中国社会传统的门第们掉了个个,刘宋王朝开启了在军政斗争中崛起的寒门领袖执政的新纪元,东晋以来,高官门第们长期居于政治垄断地位,在各方面都享有特权,到了东晋后期士族门第内部腐朽,而以刘裕为代表的寒门军事领袖完成了废晋立宋的伟业。

因为门第低微和文化教养的缺乏,很多士族子弟对刘裕和新起的寒门勋贵很瞧不上,双方在政治上多有冲突,因而在朝廷中很自然的分成两派。

寒门崛起,士族没落,庐陵王刘义真何以成为寒门的

顾命集团中的徐羡之和檀道济就属于寒门一派。徐羡之的父亲官位仅居六品,他本人更是“起自布衣,又无学术”,檀道济家里充其量算是低级别的士族。而谢晦则属于士族一派,“旧时王谢堂前燕”说的就是谢家,傅亮家里虽有些衰落,但仍属士族。

顾命集团严格意义上都可以算作士族,但是徐羡之、檀道济和傅亮等可谓是“士族中的寒门”,与谢晦是不能比的,因此很多士族并不将他们当做自己人,他们只有向皇权靠拢才能在政治上博得一席之地。谢晦则作为积极靠拢皇权的士族代表,在刘裕因文化贫乏陷入尴尬境地时屡次为其解围,深得刘裕重用。

仔细看刘裕为刘义符安排的顾命大臣足见他用心良苦,全都是亲近皇权的有为之士,而且包含各派别的领头人物,只可惜少帝自己不够争气,落得悲惨结局。

3、刘义真作为士族代表,成为寒门眼中钉

刘义真作为刘裕的次子,却深受士族的支持,在拥护新帝时,士族们往往都推举刘义真,不仅是因为长幼有序,刘义真本人也和士族来往密切。

刘裕有七个儿子,刘义真不仅聪明,长相也是出众,刘裕对刘义真尤为重视,培养他也是最花精力的。因为刘裕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他便很重视刘义真的文化方面的培养,刘义真也不辜负刘裕的期望,少年时便展现了相当高的军事才能和治国之道,所以刘裕才会将年仅十二岁的刘义真带去守关中。

寒门崛起,士族没落,庐陵王刘义真何以成为寒门的

刘义真受到的都是高等教育,想法自然和士族们更加贴近,他自己也喜欢和士族的幕僚们在一块儿,刘义真的很多好友都是士族子弟和幕僚,其中最为出名就是谢家“才分十斗占一斗”的谢灵运。

刘义真和朋友们相处久了,深受士族观念影响,刘裕多次想废长立幼,而刘义真也表示即位后会重用士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寒门肯定容不得他。刘义真对于寒门而言不仅在政治上有威胁,私下也有许多过节。关中大将被诛杀,虽然他当时只有十二岁,可是他少年天才加之刘裕暗中设计,使得刘义真独揽大权,遭到寒门记恨。

后来徐羡之等人拥护刘义真的弟弟刘义隆,刘义真的身份让重视长幼尊卑的士族们大做文章,寒门多次迫害刘义真,最终这位少年天才还没实现自己的抱负便在青春蓬勃的年纪惨遭杀害,令人唏嘘。刘义真不论如何天才,在久居朝堂的政治家眼中还是太嫩了,不成熟的政治观念和兵权的缺失注定士族的失败

前面几次提到刘义真是个有智慧的少年天才,可年轻人的小智慧在见惯大场面的政治家眼中还是太过稚嫩。不仅是刘义真,和刘义真一起的士族们都是这样,士族喜好高谈阔论,不管是文学还是政治,刘义真就曾放言当皇帝后任命谢灵运为宰相,重用士族。

这本该是藏起来的野心,竟搞得众人皆知。刘义真与士族们和少帝的矛盾也是很早就爆发了,完全没有让刘义真发展自己势力的时间,刘义真和刘义符常年不和,顾命集团正是利用了这些,才借少帝之手除掉了刘义真。

寒门崛起,士族没落,庐陵王刘义真何以成为寒门的

士族另一个弱点就是没有兵权,手不能差遣将领,只能做做文章,空口谈政治,实在不是什么好主意。在刘义真被冤枉谋反的时候,也只有一个小小的令堂邑站出来为他说话,士族们无疑是失败的。没有军权的保护,无论是庐陵王刘义真还是少帝刘义符,都免不了被人“带兵杀入”,任人宰割。

庐陵王刘义真是政治的牺牲品

庐陵王刘义真之死,正是士族和寒门斗争的一个缩影,士族渴望借拥护新帝一改颓势,重掌大权,却因自己的幼稚和寒门掌握了强大的兵权,以失败告终。

最后士族们的下场也相当凄惨,刘义真被杀,谢灵运归隐,为人熟知的陶渊明也是士族失败的一个缩影。寒门的崛起早已势不可挡,士族的没落已是必然,这位“美仪容”的少年天才终究消失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接受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参考文献:

《宋书》

《南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