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悲慘世界》:人不能總盯著腳下,有時候需要擡頭看看天

再看《悲慘世界》:人不能總盯著腳下,有時候需要抬頭看看天

閒來,重新看了一遍《悲慘世界》的音樂劇。忽然想起,一位網友曾就本人簽名欄的一句格言直接問到,你在天上看見了什麼?這句格言真很簡單,即:人不能總盯著腳下,有時候需要抬頭看看天。實際上,是對德國著名古典哲學家黑格爾原話的簡編。我當時尷尬無語,因為,這句話是不能這麼問,這麼問也令人無法去回答的。

再看《悲慘世界》:人不能總盯著腳下,有時候需要抬頭看看天

忽然間又想起《悲慘世界》,倒是能回答一下了:當你總盯著腳下時,你可能更喜歡《人在囧途之泰囧》,當你抬頭看看天時,可能會為《悲慘世界》所感動和所領悟。看原著是初中的事兒了,老電影也是那時候看的,三十年以後,才看到這部新的音樂劇。當時,還是個傻小子,完全無法想到三十年後的任何事情。不過,重溫名著時,桃花依舊而人面已非。只是,心裡和腦子裡多了許多東西,更加明白了自由、明白了尊嚴,也更加明白了革命、明白了宗教,還有其它。

再看《悲慘世界》:人不能總盯著腳下,有時候需要抬頭看看天

新音樂劇,我覺得很不錯,像小歌劇。整片看,感覺挺好,部分細節上,編劇和導演也較為嚴謹,芳汀淪落、偷麵包、街壘戰鬥、大炮等,既是雨果本人的經歷也是過去歷史的光影。小男孩加夫羅契設計得挺亮,我喜歡他的那段曲子,尤其歌詞“大家死後都平等”,讓人想起簡愛對羅切斯特說過的:“我們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你我走過墳墓,將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勃朗特和雨果是同時代的,不過,一個在英國,一個在法國,卻因基於自傳和經歷的文學名作,指出了人道主義的應有含義。

再看《悲慘世界》:人不能總盯著腳下,有時候需要抬頭看看天

片尾曲《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尤其令人喜歡,雄渾且激昂還有些悲悵。在辦公室電腦裡播放時,大家都說很像蘇聯歌曲,可不,全世界的現代革命源頭,全可以在法國找到其影子。第一國際指導了巴黎公社起義,就是片尾曲將近半個世紀以後,又過半個世紀左右,蘇維埃建立了第三國際,一大批革命和戰爭的歌曲都有了這樣的主旋律。就如同《神聖的戰爭》,不也被國內的電視劇《潛伏》借來用作片尾曲麼,看來,還是這方面創作較乏力,類似改革開放初期許多流行音樂借用日本原曲而填寫中文歌詞。

再看《悲慘世界》:人不能總盯著腳下,有時候需要抬頭看看天

伴隨片尾曲的浪漫主義和神秘主義相結合的宗教式結尾,挺好,當然,更能說它是超現實主義,即概念上。正因為雨果加導演的這種浪漫主義的創作和演繹,才能讓人悲喜落淚,人們會認為自己應該也能夠成為冉阿讓、成為珂賽特、成為馬呂斯。冉阿讓若無法在主教的注視下步入天堂,雨果可能會很遺憾,觀眾也會。畢竟,雨果的人道主義更多地是出於對悲慘世界失望之後的宗教意識。

再看《悲慘世界》:人不能總盯著腳下,有時候需要抬頭看看天

比如,有人認為,冉阿讓的囚徒編號就隱含了聖約翰,即莎樂美和她母親嫉害的使徒約翰,他的頭顱被盛在盤子裡,為莎樂美所親吻。還有,片中歌詞裡出現了路法西。西方文化裡,路法西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耳熟能詳,就如同閻王爺對絕大多數中國人而言。路法西作為大天使,曾深得上帝信任,但是,他私慾膨脹並率誤入歧途者與上帝為戰,最終失敗且下墜天庭而轉為撒旦。

再看《悲慘世界》:人不能總盯著腳下,有時候需要抬頭看看天

可以說,雨果的這部作品脫離不了宗教意識的深切呼喚,導演和編劇也很尊重雨果創作的初衷,宗教的感化和大愛的傳播自始至終伴隨著男主角冉阿讓。小時候,只覺得冉阿讓是一個挺可憐的老頭兒,所以,看了也是白看。現在想來,電影歌詞裡定性他為聖人,一點兒不為過,作為那個時代裡具有生活原型的一個普通人,他的言行和心靈的確可以與二十世紀的特利莎嬤嬤比肩。這,尤其需要我們所有生活在當下的眾人去效仿。

再看《悲慘世界》:人不能總盯著腳下,有時候需要抬頭看看天

只是,有一些影院就連這部音樂劇哪怕多映三天也不甘,實在可笑也更可悲。可悲的是,這些影院的唯經濟效益論,可笑的是,這些影院的文化從業者的所謂職業綜合素質,不僅經濟創新能力尤其落後市場,文化秉承和道德弘揚的自覺意識也少得可憐,幾乎是物質和精神的雙貧乏,堪稱時代在進步而歷史卻倒退的典型範例。

再看《悲慘世界》:人不能總盯著腳下,有時候需要抬頭看看天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偉大思想文化先導列寧的電影武器論,更別提,有些人對當今時代文化和道德領域裡面主流價值創作與倡導的學習水平以及領會能力,甚至,還不如小男孩加夫羅契。這是一種人性上莫大的差距,一種是所謂近代黎明前黑暗世界裡的覺醒和奮爭,一種是所謂昌明時代裡群體無意識的麻木與冷漠,這種全方位的差距幾乎無法惡補。

再看《悲慘世界》:人不能總盯著腳下,有時候需要抬頭看看天

又如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所指出,歷史價值不能取代倫理價值且兩者不應割裂也不應混淆。如同小酒館夫婦,並不能真正代表歷史進程中的所謂新興生產力,充其量,是亙古不變的服務業領域裡的一個縮影和註腳。畢竟,片中所表現的夫婦兩個人的不法經營和違規行為,我們現在仍能見到些許。這裡,更多的是一種人性的假惡醜,與之形成鮮明對比,是冉阿讓所表現出來的真善美。否則,冉阿讓也偷東西也開工廠,即便不是或者說沒有大肆盜取芳汀們的剩餘價值,又該如何評價他呢?

再看《悲慘世界》:人不能總盯著腳下,有時候需要抬頭看看天

答案已經是很明顯,若要在細節上糾纏,恐怕,得去康德的動機論裡面尋求一些答案,或許,還得去伊甸園找尋自由意志的源頭。不過,可能的話,這樣的話,反而成為好事情,那就是,我們會越來越接近終極並接近真理而達到真善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