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如果不反,還能繼續做平西王嗎?

珠峰玉鶴


吳三桂不反清朝還是可以做平西王,只不過可能會做的憋屈點。當一個逍遙的富家翁是肯定可以實現的,畢竟清朝的半個天下差不多都是他打下來的。

吳三桂劇照

做為一個漢人能夠在清朝擁有王爵這已經是天大的恩賜了,如果是在清朝的中後期這都是不能想象的事情。就像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本來咸豐皇帝說過誰能消滅太平天國就會封王,這是一個多大的誘惑。但是結果曾國藩只是封一等毅勇侯,這與封王可是差的太遠,要知道鎮壓太平天國這可是天大的功勞並且還有皇帝的承若都沒有實現封王。

那麼清朝為什麼要給吳三桂等人封王呢?其實這是滿清慣用的老伎倆——拉攏分化。你加入了我的陣營我就給你無上的好處為我所用,得到了好處就要給我賣命,這樣就不用他自己動手對手就被消滅。咱們先看看吳三桂這平西王是怎麼來的。

打開山海關放滿清進關

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殺殉國,作為山海關總兵的吳三桂處在了兩難的境地:北面是滿清,南面是李自成起義軍,開始他是投降了李自成,可是起義軍的劉宗敏霸佔了他的愛妾陳圓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降了滿清。吳三桂打開山海關,借滿清的兵力消滅李自成。如果吳三桂不放滿清進入山海關那麼清朝根本不可能這麼快就入主中原,這是吳三桂對滿清的頭功一件。

消滅明末起義軍

李自成雖然在北京失敗但是根基尚存,滿清讓吳三桂做為消滅起義軍的馬前卒大肆捕殺。從北京打到山西,從山西打到陝西,又從陝西打到四川消滅張獻。一直都衝在清軍的最前線。

平定南明反抗勢力

明朝雖然滅亡,但是各地的明朝遺老遺少們又建立了很多政權與滿清抗衡。吳三桂消滅了起義軍後滿清又派其攻打南明永曆政權。永曆帝失敗逃到緬甸,後吳三桂進軍緬甸抓捕永曆皇帝。緬甸國王害怕吳三桂的兵威,將永曆帝獻出。吳三桂在昆明將永曆帝用弓勒死,隨後把所有皇室成員全部處死。從此南明的抵抗力量徹底被消滅,吳三桂又為滿清立了一大功。

從吳三桂前期對滿清的貢獻來看,這絕對能在當時排到第二(多爾袞那是第一,畢竟清朝那是人家的)。這麼大的功勞裂土封王一點也不過分,其實他不用造反這一生榮華富貴肯定享用不清。為什麼清朝會讓他一直享受富貴呢?

一,滿清進入中原純屬是撿到大便宜,需要大量的漢人精英治理國家。滿清雖然說數次打進中原但都是以搶劫為目的並沒有打算推翻明朝的統治,他也根本沒有那個實力。正是像吳三桂這樣的漢人幫助他們擁有了入主中原統一華夏的實力。為拉攏他們對明朝投降過來的漢人都是大肆封賞。光封親王的就有四人,別的爵位財富賞賜那就更多了。慢慢籠絡到一大批漢族的精英,是清朝的統治更加穩固。

二,吳三桂最為最大的功臣必須要做一個榜樣。“飛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歷來被人奉為經典,吳三桂可以說是當時清廷最好的“走狗”。滿清前期統治的根基就是這些從明朝過來的社會社會精英們,吳三桂就是所有人的一面鏡子,他要是被滿清處理了,那清朝的前期統治肯定會受到很大的打擊,統治也會變的不為穩固。其實滿清裁撤三番時候給的條件還是挺優厚,一輩子榮華富貴少不了。

三,康熙要的只是吳三桂的權利。清朝為什麼要裁撤吳三桂最主要還是他們的權利太大擁兵自重。

吳三桂所屬兵力五十三佐領,綠營兵一萬二千,丁口數萬。這就是好幾萬軍隊,這些都是跟著他東征西討的精兵悍將,他們都不受朝廷的調派只聽命於吳三桂。吳三桂有節制雲、貴督撫的權利,除了巡撫以外所有的官員他都有直接的任命權,不用中央直接任命。雲、貴的所有財稅他都截留用作軍費,並且每年還要向中央要取大量的錢財做軍費。

其實只要交出這些權利,康熙也不會對他怎麼樣,只是對於一個在權利旋窩中停留多年的人來說放棄權利比要了命還要難受。因此呢吳三桂不造反而是配合康熙,那麼他還是平西王享受一生,只不過沒有那麼威風了。


天堂暴雨


吳三桂和清朝之間的鬥爭,其實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最初吳三桂放清軍入關,是以求援為名,這就好比唐肅宗請回紇入關鎮壓安史之亂有異曲同工之妙。

可是多爾袞不這麼想,他答應入關相助,卻一直按兵不動,等到吳三桂和李自成在山海關殺的兩敗俱傷的時候,多爾袞這才衝了過來,一舉擊敗李自成。

九年,平西王吳三桂與固山額真李國翰分兵覆成都、嘉定、敘州、重慶。已而兩路兵俱敗,三桂退駐綿州。浴在保寧監臨鄉試,可望將數萬人薄城,浴飛檄邀三桂,激以大義,謂“不死於賊,必死於法”。逾月,三桂乃赴援,可望等引去。---《清史稿》

從此吳三桂手裡的關寧鐵騎殘破不堪,再也無力和多爾袞叫板,只能俯首稱臣,歸順大清王朝。這個時候多爾袞為了讓吳三桂臣服,將他打發到了關外戍邊,也就是雪藏。等他想通了這才將他從關外弄回來。

從此以後吳三桂發了瘋似的要為清朝賣命,他先跟隨阿濟格猛攻李自成,這還說得過去,畢竟李自成是滅亡明朝的罪魁禍首。此後又帶兵南下進入四川、貴州等地,擊敗張獻忠、南明的軍隊,基本已經徹底投降滿清。

那麼這個時候的清廷對吳三桂,是不是百分之百信任呢?尤其是李國翰死後,清廷對吳三桂放手不管。吳三桂來到雲南以後,便有了像明朝沐英家族坐鎮雲南的想法。

可是偌大的雲南,清廷是不會輕易留給外人的,這個時候吳三桂必須要用行動來表態。於是乎吳三桂跑到緬甸,將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抓回來勒死在了滇池邊。從而吳三桂再也沒有回頭路,清廷也就答應了他鎮守雲南的想法。

01清廷無時無刻都想要剝奪吳三桂的兵權。

正所謂卸磨殺驢,家裡已經不需要磨磨了,留著這頭驢在家吃草料不是浪費嗎?所以必須要殺掉,以此減少家庭開支。

同樣的道理,康熙初年,天下大定,清廷已經徹底掌握了天下大權。這個時候吳三桂還有什麼作用嗎?當然沒有了。

如果再讓這樣的人鎮守雲南這麼大一個身份,簡直就是一種資源浪費。為此清廷對吳三桂採取了一系列剝奪權力的措施。

  1. 第一,清廷將吳三桂的長子吳應熊留在了北京,雖然是高官厚祿,甚至娶了建寧公主做老婆,可是這無疑是清廷軟禁吳應熊以壓制吳三桂的做法。
  2. 第二,清廷收走了吳三桂的平西大將軍印信,理由很簡單,當時已經是康熙二年,天下太平,而且雲貴地區的戰亂也已經平息了。
  3. 第三,康熙六年,吳三桂試探性地辭去雲貴兩省的總管職務,結果清廷不僅表示答應,而且還將遙控兩省督撫的權力收歸中央。甚至剝奪了吳三桂的司法特權。

由此可見,清廷一直希望剝奪吳三桂的所有權力,但是又礙於他為清朝立下大功,以及他手裡掌握著兵權。

即使遲遲沒有動手,削藩的意思也已經昭然若揭。吳三桂對此也不是按兵不動,他自從坐上平西王這個位置的時候開始,就沒有一天不在行動。


02吳三桂勢力越來越大,整個西南都歸他指揮。

吳三桂比那兩個藩王權力要大得多,畢竟是第一個放清兵入關的漢人將領,待遇自然是不同的。而且這麼多年的出生入死,吳三桂身邊聚集了一大幫忠心耿耿的手下。

初,平西王吳三桂專鎮,漸跋扈。宮與名夏及大學士馮銓、成克鞏薦御史郝浴,命巡按四川。至是,浴露章劾三桂,三桂疏辨,上為罷浴,宮與銓、克鞏皆坐誤舉,鐫二級留任。---《清史稿》

當吳三桂進入雲南以後,他的權力,基本上跟雲南的土皇帝是沒有任何區別的。當時南明還沒有徹底被清除,所以清廷對他也是聽之任之。

  1. 首先,吳三桂在雲南的所有賦稅,清廷是不允許干涉的,就算查也是入不敷出。因此清廷每年還要撥付大量真金白銀給吳三桂養兵。
  2. 其次,吳三桂可以在自己的管轄範圍之內,任意選用官員,完全不受朝廷限制。此外吳三桂對管轄範圍之外的官員任命,也有建議權。雲貴二省的官員任免書上都要寫著聽王節制這四個字,由此可見吳三桂在清朝的地位。
  3. 再者,吳三桂在雲貴兩地,有絕對的統兵權。這是清廷最忌憚的地方,因為他用大量真金白銀招降了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為自己效力,完成成為了一家獨大的雲貴割據力量。

清廷對此非常頭疼,為此不斷採取措施打壓吳三桂,想要逐漸剝奪吳三桂的兵權。只要解除兵權,一切都好商量。可惜吳三桂多聰明?他總是以南蠻叛亂為名,加緊操練士兵,清廷一點辦法都沒有。

03清廷不讓吳三桂為王,吳三桂自然會反。

不僅沒辦法給清廷產生相應的收入,反而每年清廷都要貼給吳三桂大量金銀,這種事情一兩年還能忍受,長此以往,根本就是一筆賠本的買賣。

為此清廷是不可能讓吳三桂再這麼任性下去的,所以他們的打算是削藩。不光吳三桂削藩,另外兩個藩王也要一起被削藩。

清順治十七年,平西王吳三桂定雲南,明永明王走緬甸,以沐府舊地封三桂,永鎮雲南。康熙十四年,撤藩,三桂遂叛。三桂死,其孫世璠襲。二十一年,克之,世璠自殺,雲南大定。---《清史稿》

只有吳三桂不在雲貴地區稱王,那麼清廷自然可以高枕無憂了。可是吳三桂會答應嗎?當然不會。

他辛辛苦苦出賣大明王朝,幫助清廷打下了偌大的江山。現在落得飛鳥盡良弓藏的地步,吳三桂自然不能束手就擒。而且當時他如日中天,根本就不需要就這麼喪失一切。

由此可見,不是吳三桂想要造反,而是清廷逼著吳三桂造反。清廷實在是不希望吳三桂的權勢再這麼維持下去,這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清廷的利益。

如果給吳三桂一直坐鎮雲南的話,其實吳三桂是不會造反的。造反的風險太大,當初南明、張獻忠勢力還在的時候吳三桂都沒有想過聯合他們一起造反,現在勢單力薄,又怎麼可能輕舉妄動呢?

總結:明朝的氣魄,清朝未必就有。

明朝朱元璋時期,曾經將雲南封賞給自己的義子沐英,從此明朝兩百多年的歷史,沐王府一直坐鎮雲南,直到南明滅亡為止。

可是清朝和明朝的差別還是很大的,他們捨不得將雲南地區一直放在吳三桂手裡。因為吳三桂畢竟是外人,畢竟跟他們不是一條心。

其實如果清廷逐漸規範吳三桂的權限,逐步收縮吳三桂的勢力,等到吳三桂一死,那麼雲貴地區的權力自然而然地就會大為收縮。到時候吳三桂的後人還是得聽從清廷的調遣。

可惜清廷根本等不及,他們希望能夠少花點錢,尤其是康熙皇帝,年少氣盛。他跟吳三桂沒什麼牽扯,所以自然是張口就要削藩,最終逼反了吳三桂。


江湖小曉生


先亮答案:換個人當皇帝吳三桂還有可能繼續做他的平西王,但可惜上位的是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所以吳三桂反不反,這個平西王都做不長久。

吳三桂造反,很大程度上是被康熙逼的

吳三桂因為一生曾多次背主,先是背叛大明(此事有爭議),明亡後投降了李闖起義軍,但不久後又反叛李自成投降了大清,成了清軍平定天下的急先鋒。因此,吳三桂又被大家戲謔是“三姓家奴”。

然而,細細去追究吳三桂的前兩次叛主,似乎都是在那個亂世之下的不得已而為之。首先,吳三桂叛明,是因為此時代表大明正統的崇禎皇帝已經自殺了,儘管有南明存在,但真正的大明已經名存實亡了。不得已之下,吳三桂投降了在北京自立為皇帝的李自成,然而沒過幾天,京城便傳來吳三桂一家老小被李自成的亂兵殺了的消息,有了滅門之仇,吳三桂又怎麼可能依附李自成,於是,再次背叛李自成投降了大清。

此後,吳三桂帶領部下一躍成了大清平定中原的急先鋒,掃平了大明的大片江山,最後親手殺死南明最後一任皇帝。因功勳太大,被大清封為平西王,世代鎮守雲南。

前文之所以交代這麼多,就是為了讓大家看出來,其實,吳三桂這個人實在是沒什麼野心的,如果真有野心,明朝滅亡、李闖起義軍立足未穩、清軍尚未入關之際,以吳三桂當時之實力,學張獻忠、李自成自立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然而他始終沒有自立,而是一直在不停的為自己找靠山。

所以,如果康熙能像大清前幾任皇帝一樣善待吳三桂,以吳三桂之性格,造反的可能性並不大,更何況,此時吳三桂年紀已經不小了,三個兒子也並不才能出眾,而大清此時已經在中原已經站穩了腳跟,吳三桂還有什麼理由造反呢?

康熙是一代雄主,絕不會允許大清有國中之國的存在

對於,吳三桂是被康熙逼反的這件事情,估計很多網友都不會有什麼異議。

因為,縱觀中華兩千年封建王朝,雄主削藩,似乎是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而康熙皇帝又是一個有著雄才偉略的皇帝,他是絕對不會允許自己這個大清帝國中有其他王國存在的。

所以,吳三桂這個“平西王”要被削藩是註定的。

在吳三桂與康熙的戰爭中,吳三桂沒有野心這一點又再次顯露無疑,本來已經勝利在望,打得康熙毫無還手之力了,不思一鼓作氣拿下康熙,竟然請求康熙和自己劃江而治,這件事情給了康熙以喘息之機,其後戰場形勢發生了一邊倒的變化,吳三桂最後以失敗告終。

綜上可知,無論吳三桂反不反,他都不能再繼續當自己的“平西王”。


史海鉤沉


這個問題好多人從吳三桂身上找原因,恰恰相反,我認為應該從滿清身上找原因,通過仔細分析,原來你會發現,事情並沒有他們回答的那麼簡單,由我為您一一道來。

滿清能從關外殺入關內並最終統一中原,最主要的原因並不是其兵力的強盛,而是滿清善於借力打力,我們可以從滿清的發家史中可見一斑。努爾哈赤曾在未入關前一直嚮明朝進貢,韜光養晦,壯大自己,滅林丹汗,吞併蒙古,繼而實力大增,拉攏科爾沁區蒙古諸多部落,開始明目張膽不斷侵擾掠奪明邊境,在吳三桂的支持下,入關中,然後又借力吳三桂平農民起義羅以及南明各殘留勢力,正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鳥弓藏,”待到天下太平,康熙準備削藩,吳三桂並不是傻子,早已看出滿清的路數,所以一直在養精蓄銳,開始削藩之時,即是吳三桂反叛之日。



吳三桂雖為明朝大漢奸,但是相對於清朝來說,卻是大大的功臣,所以,反與不反,並不是吳三桂所能決定,清朝有趕鴨子上架的發展事態,無論你吳三桂同意不同意,天下既已太平,大清根基已穩,我大清必定削藩,削你吳三桂。所以不存在吳三桂不反,繼續做平西王的狀態,吳三桂反與不反,他都休想繼續穩坐他的邊陲大王,大清這種套路後來也用在蒙古部落,入關前拉攏,入關穩定後開始絞殺。


以至於後來康熙想用這招把臺灣收回來,臺灣的不鄭經卻沒有上套。不得不佩服,滿清打天下所用招數,都是極盡權謀手段,從來不是蠻力硬碰硬,即使在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時,正面碰敵也是將吳三桂推到李自成陣前,多爾袞背後抄底。


蘭陵不算黑


我國曆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漢奸,那就是吳三桂,他的所作所為大家都知道,崇禎皇帝對他委以重任,把關寧鐵騎託付給他,讓他鎮守山海關阻擋滿清王朝入關。即使在李自成圍攻北京城、明朝滅亡時崇禎皇帝都沒有下令讓他率兵來救援,是因為李自成是漢族內部矛盾,而滿清則是外族入侵,決不能讓滿清入關。然而吳三桂在李自成佔領北京後沒多久,就因為私人利益當了漢奸,投靠滿清打開山海關引清兵入關。

吳三桂

在吳三桂的幫助下,短短一年多時間滿清軍隊勢如破竹攻佔了大半個中原地區,鎮壓了各地抵抗軍隊,在北京建立了大清王朝。而作為滿清入關的功臣,吳三桂也被論功行賞封為平西王,作為異姓王幫滿清王朝鎮守雲貴地區,好不威風。不過讓他手握重兵佔據雲貴地區,滿清朝廷並不放心,在滿清朝廷統治穩固以後,滿清朝廷便下令削藩,讓吳三桂交出兵權回家養老,吳三桂自然不服,起兵造反,結果漢奸名聲太臭被百姓唾棄,被滿清王朝鎮壓,自己也病死了,這就是“三藩之亂”。

明朝清兵入關後局勢

那麼如果吳三桂不起兵造反會怎麼樣呢?會不會永享榮華富貴呢?結合他的所作所為和歷史經驗來看,答案是不可能。如果吳三桂不起兵造反,會有三個結局,而這三個結局並不比起兵造反好多少,而且第三個結局比起兵造反更慘,所以吳三桂非常聰明,選擇起兵造反搏一搏。

這第一個結局是吳三桂接受削藩,保留一定軍隊當衛隊,當個閒職異姓王安靜養老。這樣看起來挺好,不過要知道吳三桂和他的軍隊可是漢人,這些人在滿清入關過程中雙手沾滿漢人鮮血,他吳三桂可以仗著軍功去朝廷當官養老,可他手底下十幾萬軍隊可沒這麼好待遇,除了衛隊,滿清朝廷必然解散這些軍隊,當兵的沒糧吃,那他們要麼譁變、要麼為匪,結果還是叛亂,還是會牽扯到吳三桂。這樣一來吳三桂真真假假洗不清,還是隻有死路一條。

吳三桂

第二個結局是吳三桂不接受削藩,但也不起兵造反,就這麼耗著談判。可滿清朝廷削藩意志堅決,不會同意,本來就警惕懷疑,這樣一來更加懷疑吳三桂有貳心,這樣耗著等朝廷失去耐心斷其錢糧、收其官職,雙方早晚兵戎相見,此時的朝廷肯定早已做好準備,大軍虎視眈眈,吳三桂必然兵敗身亡。

康熙削三藩


康熙平定三藩

第三個結局是吳三桂接受削藩,軍隊和地盤全都交給朝廷,王爺職務都不要,當個富家翁。這樣做滿清朝廷可能會放心,可是吳三桂自己不放心啊,他自己的名聲有多差他自己清楚,要是沒有一定軍事力量在手裡,民間反清勢力不殺了他全家才怪。至於朝廷給他派侍衛,吳三桂明白朝廷更想讓他死,更信不得。

吳三桂

吳三桂思來想去,第一個選擇太危險,第二個選擇沒意義,第三個選擇下場最慘,與其這樣,倒不如豁出去了,拼上性命搏一搏,說不定還有條出路。不過,漢奸的下場是註定的,從他背叛民族投靠滿清就決定了身死族滅是他最終的結局。


賈大智


吳三桂不反的話,平西王是能做到死的。但是手下的勢力會被削掉,在京城當個有名無實的光桿王爺


用戶1119164073112


那麼如果吳三桂不起兵造反會怎麼樣呢?會不會永享榮華富貴呢?結合他的所作所為和歷史經驗來看,答案是不可能。如果吳三桂不起兵造反,會有三個結局,而這三個結局並不比起兵造反好多少,而且第三個結局比起兵造反更慘,所以吳三桂非常聰明,選擇起兵造反搏一搏。

這第一個結局是吳三桂接受削藩,保留一定軍隊當衛隊,當個閒職異姓王安靜養老。這樣看起來挺好,不過要知道吳三桂和他的軍隊可是漢人,這些人在滿清入關過程中雙手沾滿漢人鮮血,他吳三桂可以仗著軍功去朝廷當官養老,可他手底下十幾萬軍隊可沒這麼好待遇,除了衛隊,滿清朝廷必然解散這些軍隊,當兵的沒糧吃,那他們要麼譁變、要麼為匪,結果還是叛亂,還是會牽扯到吳三桂。這樣一來吳三桂真真假假洗不清,還是隻有死路一條。

第二個結局是吳三桂不接受削藩,但也不起兵造反,就這麼耗著談判。可滿清朝廷削藩意志堅決,不會同意,本來就警惕懷疑,這樣一來更加懷疑吳三桂有貳心,這樣耗著等朝廷失去耐心斷其錢糧、收其官職,雙方早晚兵戎相見,此時的朝廷肯定早已做好準備,大軍虎視眈眈,吳三桂必然兵敗身亡。

第三個結局是吳三桂接受削藩,軍隊和地盤全都交給朝廷,王爺職務都不要,當個富家翁。這樣做滿清朝廷可能會放心,可是吳三桂自己不放心啊,他自己的名聲有多差他自己清楚,要是沒有一定軍事力量在手裡,民間反清勢力不殺了他全家才怪。至於朝廷給他派侍衛,吳三桂明白朝廷更想讓他死,更信不得。


天亮就出發W


肯定不能。

吳三桂就是因為無法繼續當平西王,才造的反。如果有其他途徑,能留住他平西王的爵位,他不會在自己兒子還在北京當人質的情況下,就造反。

三藩的建立和其勢力的養成,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將平定及鎮守南方的結果。清廷入關之後,因為八旗兵力不足,為了對付農民起義軍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將充當前驅,從事招撫及武力鎮壓。

這批明朝降將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為王。

經過二十年的鬥爭,堅決抗清的農民軍失敗了,南明的腐朽政權也垮臺了。這時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衛京師及駐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就暫讓給吳三桂等去鎮守。

吳三桂駐雲南,尚可喜駐廣東,耿精忠(耿仲明之孫)駐福建,這樣便形成了三藩。三藩之外,還有一個孔有德。但是孔有德在同農民軍李定國作戰時失敗自殺於桂林,其子也被李定國所殺,所以無人襲封,僅有一女孔四貞嫁給孫延齡,清廷即以孫延齡為將軍代領其眾,駐守桂林。

三藩各擁重兵,久據數省。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領,綠營兵各六七千,丁口各兩萬;平西王所屬兵力五十三佐領,綠營兵一萬二千,丁口數萬。吳三桂功高兵強,四方精兵猛將多歸其部下。清廷又擢升其部將王輔臣為陝西提督,李本深為貴州提督,吳之茂為四川總兵,馬寶、王屏藩、王緒等十人為雲南總兵。三藩勢力幾及全國之半。

作為實際上中國西南的統治者,吳三桂親身經歷了與滿洲人的作戰,深知滿洲人作戰能力。所以要是能保住自己平西王的勢力,他是不會那麼早就反叛的。


老婆是半邊天


我把吳三桂如果不反的結果分了幾條路線,既然是如果,那我就分析一下。

來說說。

明萬曆四十年,吳三桂生於遼西將門世家,他的父親是錦州總兵吳襄,生母不詳。吳襄調進北京後,娶了武將祖大壽的妹妹為續絃,吳三桂就成了祖大壽的外甥。吳三桂在父親和舅舅的教誨和影響下,既學文又習武,不到20歲就考中武舉,跟隨吳襄和祖大壽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崇禎十六年,已經先一步降清的祖大壽在盛京收到吳三桂的書信,並將來信轉交皇太極。皇太極回信道:“爾遣使遺爾舅祖總兵書,朕已洞悉。將軍之心,猶豫未決。朕恐將軍失次機會,殊可惜耳”。此時的吳三桂還在動搖中,但是他雖然沒有降清,卻已經給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後路。

崇禎十七年,面臨覆亡命運的明朝便把賭注押在了關外擁有重兵的吳三桂身上,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吳三桂火速領兵入衛北京。吳三桂走到半路,突然得到了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消息。明朝就這樣滅亡了,吳三桂也失去了倚靠。

在李自成的誘降下,吳三桂一路飛奔趕回北京。才發現自己父親被李自成捆在地上抽打,還逼他父親把吳家的錢財交出來。再加上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所欺。吳三桂火冒三丈地回到了山海關。

世人常說吳三桂造反是因為陳圓圓。但是小編認為吳三桂之所以造反是在是一個正常人的選擇。

一邊是李自成把吳三桂全家上下三十多口人砍頭,並且把頭顱懸掛著城牆之上,讓吳家老小連一個個不留全屍。一邊是多爾袞親自寫信讓吳三桂投降,封賞爵位,待遇優厚。任何一個普通人都能作出的選擇,何況是老辣陰險的吳三桂呢。

吳三桂投降清朝以後,幫助清軍橫掃陝西、四川等地。後一路追殺永曆帝到緬甸。被清廷在冊封為藩王駐守雲南。在康熙削番之後,吳三桂起兵造反。失敗之後,在憤恨之中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許多人對於吳三桂的造反都認為是其野心所導致的,但是在我看來這是必然的結果。

那麼如果吳三桂不起兵造反會怎麼樣呢?會不會永享榮華富貴呢?結合他的所作所為和歷史經驗來看,答案是不可能。如果吳三桂不起兵造反,會有三個結局,而這三個結局並不比起兵造反好多少,而且第三個結局比起兵造反更慘,所以吳三桂非常聰明,選擇起兵造反搏一搏。

這第一個結局是吳三桂接受削藩,保留一定軍隊當衛隊,當個閒職異姓王安靜養老。這樣看起來挺好,不過要知道吳三桂和他的軍隊可是漢人,這些人在滿清入關過程中雙手沾滿漢人鮮血,他吳三桂可以仗著軍功去朝廷當官養老,可他手底下十幾萬軍隊可沒這麼好待遇,除了衛隊,滿清朝廷必然解散這些軍隊,當兵的沒糧吃,那他們要麼譁變、要麼為匪,結果還是叛亂,還是會牽扯到吳三桂。這樣一來吳三桂真真假假洗不清,還是隻有死路一條。

第二個結局是吳三桂不接受削藩,但也不起兵造反,就這麼耗著談判。可滿清朝廷削藩意志堅決,不會同意,本來就警惕懷疑,這樣一來更加懷疑吳三桂有貳心,這樣耗著等朝廷失去耐心斷其錢糧、收其官職,雙方早晚兵戎相見,此時的朝廷肯定早已做好準備,大軍虎視眈眈,吳三桂必然兵敗身亡。

第三個結局是吳三桂接受削藩,軍隊和地盤全都交給朝廷,王爺職務都不要,當個富家翁。這樣做滿清朝廷可能會放心,可是吳三桂自己不放心啊,他自己的名聲有多差他自己清楚,要是沒有一定軍事力量在手裡,民間反清勢力不殺了他全家才怪。至於朝廷給他派侍衛,吳三桂明白朝廷更想讓他死,更信不得。

吳三桂思來想去,第一個選擇太危險,第二個選擇沒意義,第三個選擇下場最慘,與其這樣,倒不如豁出去了,拼上性命搏一搏,說不定還有條出路。不過,漢奸的下場是註定的,從他背叛民族投靠滿清就決定了身死族滅是他最終的結局。





華嚴


如果能繼續做平西王,他可能到死也不會反,有些事情也是逼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