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逆境,真的不可逆吗?


人生就是在攀越一个又一个逆境。人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些沉睡的力量,人们会为之惊叹,却从未想象自己会拥有。这些力量一旦被唤醒并付诸行动,生活就会被彻底改变。

—奥里森·马登(Orison Marden)


(原创)逆境,真的不可逆吗?


30年多前,宾夕法尼亚大学马丁·塞利格曼博士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把一些看起来并无差别的狗分为A、B、C三组。在实验的第一阶段,A组的狗被背带绑住并受到轻微电击,它们可以用鼻子去按控制杆,让电击停止,很快它们就学会这样做了;B组的狗也是被同样的背带绑住并受到同样的电击,但它们无法让电击停止,这些狗只能忍受痛苦;C组的狗被背带绑住,但没有受到电击。

实验的第二阶段。他将这些狗逐个放进一个叫作穿梭箱的装置里,这个箱子中间立着一块低矮的挡板。每只狗都被放到挡板的一侧并受到轻微电击。它们只需要跨越矮挡板跳到另一侧就能停止电击。A组的狗(可以控制电击)和C组的狗(没有受到电击)很快就明白怎样跨越挡板,摆脱不适。而B组的狗(不能控制电击)则有不同的反应,它们躺下来呜咽啜泣,没有一个尝试逃脱。

(原创)逆境,真的不可逆吗?


第一次看到这个实验的时候,我惊呆了,仿佛我自己就是那个B组的一条小狗,拼命的忍受着电击,呜咽啜泣,却不知道自己可以停止电机,并且逃离。

塞利格曼博士的研究发现:无助是后天学来的,B组的狗一旦学会了无助,就失去了采取行动的意愿和能力。人类也是一样,“习得性无助”就是将“做什么都没有用”这一想法内化,削弱了一个人的掌控感,而让人类大脑和肌体无法产生应激反应,也不再相信自己可以改变现实。

马丁·塞利格曼教授进一步发现: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归因或应对生活事件的方式所决定的。若一个人认为逆境是永久的(“这永远不会改变”)、普遍的(“我会把所有的事搞砸”)和个人的(“这都是我的错”),那这个人就会拥有悲观的归因风格;若一个人认为逆境是暂时的、外在的和有限的,那这个人则拥有乐观的归因风格。归因以心理学的角度讲就是认知。

(原创)逆境,真的不可逆吗?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知框架。同样一件事情,不同认知框架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读者文摘》里面曾经有这样一篇文章,叫做《视力非凡的男孩》,它讲述了一位名叫卡尔文的小孩的故事。卡尔文幼年因病造成双目失明,可他会打篮球,读书成绩好,朋友很多,而且他坚持自学编程,希望可以开发帮助失明人士的电脑系统。作者好奇,这世上那么多和卡尔文一样遭遇的孩子活在压抑、痛苦中,甚至选择轻生,为什么卡尔文看起来比正常的孩子还要身心健康?以下这段卡尔文和妈妈的对话,或许可以帮你找到答案。

有一天,卡尔文问妈妈:“为何是我要经历双目失明?“

妈妈说:“孩子,我也不知道原因,也许是上帝对你的生命有特殊的期许,他希望你活出与众不同的人生。“

卡尔文说:“可是,妈妈,失明了,我就再也看不见你了。“

妈妈拉起他的手放在自己的脸庞上,温柔地说:“孩子,你只是眼睛看不见,但你从未失明。别人用眼睛看,而你可以用手看,用心看,我相信以你独特的观察方式,你会看到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世界。“

(原创)逆境,真的不可逆吗?


卡尔文妈妈真是一位有力量而且有智慧的妈妈,她让我想到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到的“抱持“的概念。抱持是指母亲营造一种共情式的环境,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基地,使得他们能够逐步发展出一种能力,能忍受生命那些未整合的碎片体验给自己带来的焦虑和恐惧,从而觉得自己越来越有力量。不仅如此,卡尔文的妈妈还是一位认知重构的高手,她成功的把孩子的缺陷,转化成让孩子自豪的优势,这是不容易做到的,而她做到了。在给孩子做认知重构之前,我想这位妈妈一定也用了一些时间让自己首先走出伤痛的阴霾,先在自己心里重构这一事件对于家庭、她个人以及孩子未来人生的意义。

(原创)逆境,真的不可逆吗?


我们都期望生活按照我们期望的方式发展,但人生中往往会有一些时候,我们会遇到淬不及防的打击,生命进入低谷。如果我们使用惯常的认知,那么打击就是打击,低谷就是低谷,痛苦无以复加,前方模糊一片,无路可循。就在这样的时候,我觉得一个人首先要做的是对自己的抱持。更多的自我否认、自我怀疑,自我攻击只会让你的生命能量更低,头脑更混乱,把一切搞得更糟糕。抱持自己就是要接纳自己的不够好,接纳自己做错了决定,接纳自己的失败。失败者和成功者最大的区别是失败者永远都不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成功者相信。成功者总是知道如何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以积极的方式激励自己度过难关。抱持对于深处逆境的人而言太重要了,一个人能够做到对自己的抱持,就已经停下了自我攻击和乱作动作,开始真正的反思和规划。而这个时候,如果他还可以获得家人的抱持、朋友的抱持,合作伙伴的抱持,那么逆境就不再为逆境,他一定有勇气、也有能力突出重围。

(原创)逆境,真的不可逆吗?


抱持只是让自己的心灵得以喘息,不再那么焦虑或者愤怒,而真正要走出逆境,还要开始重构自己对于逆境的认知。开展这样的重构,你需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1. 这件事情的发生,对于我的生命有什么正面的意义?比如让我反省、让我看清一个人、让我懂得敬畏、懂得珍惜 ……
  2. 这件事情的发生,可以怎样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如更经历丰富、更有担当、更有力量、更智慧、更严谨 ……
  3. 即便这样糟糕的事情发生了,我在生命中还拥有些什么呢?比如家人、比如健康、挚友、阳光、空气 ……
  4. 即便这样糟糕的事情发生了,我都还有选择性呢?比如放弃、从头来过、分手、孤独淡定、重振旗鼓、开源节流、开发新产品、换一个地方生活…….


(原创)逆境,真的不可逆吗?


人类所需要面对的逆境包含:社会逆境、职业逆境、个人逆境三个层次,放置在一个三角形中,社会逆境最高,个人逆境最低。逆境的发生往往是自上而下的,比如社会逆境如经济大萧条、自然灾害、战争等,必然带来后两个层次的逆境即很多人失业、公司破产、家庭矛盾激化、更多人失去健康、甚至生命等等。而在面对逆境时,发力点往往是自下而上的,那就是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处境下,我们都要尽力做好自己,让自己活下来,而且活得更好,如果力所能及,再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困境。

(原创)逆境,真的不可逆吗?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一天,他赤身独处囚室,忽然之间顿悟,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心灵的自由感。从客观环境上来看,他完全受制于人,但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超脱于肉体束缚之外的,他可以自行决定外界的刺激对自身的影响程度。他的这种超越也感染了其他囚犯,甚至狱卒。弗兰克尔协助狱友在苦难中找到活着的意义,寻回自尊。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弗兰克尔运用这种难得的自我意识天赋,发掘了人性中最为可贵的一面,那就是人有“选择的自由”。弗兰克尔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记录了他的生命历程,以及他创造的意义疗法。

(原创)逆境,真的不可逆吗?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位神人,他就是王阳明。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是一个荒芜的小村落。关于这个村落,《阳明先生年谱》里有这么两句描述:“蛇虺魍魉,蛊毒瘴疠“,可见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而且,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住的基本都是少数民族,语言根本不通。

(原创)逆境,真的不可逆吗?


在龙场,活下来已属不易,而阳明先生不仅没有因灰心绝望,走向“死地”,反而完成了他生命最伟大的一次升华”。他在《瘗旅文》中说:“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二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意思就是说:“自从离开家乡父母,身处龙场,我经历瘴毒等恶劣环境而能活下来,是因为他没有一天自怨自艾,恐惧忧伤”。的确如此,而且不仅如此。在龙场,阳明先生将新建的小木屋命名为“何陋轩”,随后,他又在附近建了座“君子亭”。他还在山上挖了个洞穴,改成居室,取名“玩易窝”,在这里研读《周易》。更有甚者,王阳明给自己做了一个石头棺材,每天晚上就睡在里面。有一个风雨之夜,狂风呼啸,一道惊雷闪过,阳明先生突然大彻大悟,从石棺材中坐了起来,一阵长啸,这啸声照亮山河万朵,划过历史的长夜,阳明先生说了一句话:“始知圣人之道,悟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也是四百多年来影响深远的阳明心学的起点。

(原创)逆境,真的不可逆吗?


与弗兰克尔所处的纳粹集中营和阳明先生所处的龙场比,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逆境是小之又小的,大部分的逆境没有给人带来生命的威胁,更多的是因为事业、财富、健康、情感的得失而带来暂时心灵架构的坍塌。只要我们愿意,每个人都可以至少找到一个人抱持自己,那就是我们自己。只要我们愿意,我们至少都会找到一点逆境给我们生命带来的意义。我们还会发现我们生命有很多的拥有,并不会因为逆境而失去。心理学博士,国际知名的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研究专家约翰·格雷(John Gray)说:“

所有逆境确实都是让灵魂成长的机会。“ 今天,我将这句话送给你,也送给我自己。


(原创)逆境,真的不可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