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智慧解析第二章

美善之稱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離,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經》智慧解析第二章

古語有云:“勸君窮取生身處,返本還源是藥王”,又曰:“窮取生身受命初,莫怪天機都洩盡”。

由是觀之,足見壽命之初,渾然天理,無有瑕疵。

文中說,美惡、善與不善,均不是道,亦不是解釋道。而是道的末枝。

第二章,亦是闡述道究竟為何?三教之中皆有精妙解釋。

儒家於《中庸·天命章》中稱“隱微”,“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其中有不睹不問的之要;

佛家稱“那個”、其中存無善無惡之真;

道家曰“玄關”其中有無思無慮之密。

大道根源,便是根本在此。無形無質,無可想象,無可比擬。文中所提,有善便有惡,有美即有醜。且醜惡美善並無高低上下之分,皆是乾坤一氣所化。此皆為後天之陰陽,非先天大道。

所以太上道祖所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太上道祖說此句,並非教人尋善尋惡,不可被亂花眯眼,而是教人尋虛無一氣。虛雲長老曾有一偈:“一朝刺破虛空,露出娘生真面”如是。

下面這段,不看也罷

本章即為,太上道祖開示,下手功夫:打坐之時,千萬將萬緣放下,胸中了無一事,低垂眼簾,觀想虛無丹田,凝神調息,將神、氣並結一團。化有為無。

久而久之,無極而有生,便於混沌之中,生出一動一覺。此動何為?即是:一動即覺,一覺即收,而至神無外慕,氣尚有餘。氣依神行,無覺有覺,無知有知。一呼一吸,一往一來,斷絕生生死死之根。

“有無相生”:動而靜,靜而動,出玄入牝,便理陰陽。

“難易相成”:剛而柔,柔而剛,鼎爐琴劍,一烹一溫。

“長短相形”:出入呼吸,任督往來。

“高下相傾”:火在上,水在下,降火升水,顛倒坎離。

“音聲相和”:一神一氣,相融相和。

“前後相隨”:子升於後,午降於前,。

此皆,由後天返先天大道。

聖人若何?《書》雲:“汝為不矜不伐,天下莫與爭能爭功”,又有言云:“富貴如浮雲,功名如敝履”。

道成德自立,德立名自來。名者,非聖人所求,道之末節,不識名者,因名害道,道不久,名亦不長。

本章若從辯證角度來看,亦可說的通,不過太上道祖之說,多是直指大道。《道德經》前三十七章為道經,闡道之經。若從辯證法角度分析,則淪為細枝末節,為縱橫家之辯術。與白馬非馬何異!

所謂“大道三千”,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可膠柱鼓瑟,囿於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