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文化】清明節三種精神,儒釋道三大智慧


【國學文化】清明節三種精神,儒釋道三大智慧

二月春回大地,願山河無恙、你我皆安。


清明是節氣,清明節是節日,二者在同一天。


作為節氣,清明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在每年的四月份前後,處在仲春和暮春之交。


《曆書》裡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時分,春光融融,草木青青,天氣清徹明朗,萬物欣欣向榮。民諺裡講“清明前後,種瓜種豆”,萬物生長,清明也是春耕的大好時節。


清明又是節日,人們稱之為“清明節”,又叫踏青節,人們祭祀祖先,踏青賞花。


在二十四節氣中,是節氣也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01

儒家: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祭祀掃墓是清明的重要習俗,人們在這一天掃墓燒紙、祭祀先祖。


科學昌明的今天,祭祀依然有它的意義。


《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民風自然樸實敦厚。”


我們祭祀祖先,是因為他們是我們的來源,我們緬懷先輩,是因為他們是我們的榜樣。


我們哀悼祭祀,敬畏歷史,尊重生命。


它讓我們不忘先人的恩澤,在祭祀追思中,自勉自強,傳承家風,不墮家聲。


荀子說:“君子以為文,小人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兇。”


君子把鬼神之說當成一種文化,小人把鬼神當成一種靈異的迷信。當成文化是好事,當成迷信就壞事。


“舉頭三尺有神明”倘無敬畏,則無惡不作,鬼神世界的存在,讓我們擁有一份敬畏,讓我們約束自己,有所為有所不為。


【國學文化】清明節三種精神,儒釋道三大智慧


02

道家:順應自然,吐故納新


清明節來源於中國兩個消失已久的節日。


寒食節和上巳節。


寒食在清明節的前一兩日,相傳在寒食這一天,人們禁菸火、食冷食、祭祀祖先。


上巳節在農曆三月初(如今發展到固定在三月三),與清明的日期也十分接近,這天人們踏青、遊玩、佩蘭草。


在唐朝的時候,寒食節、上巳節正式歸入到清明,三節合一,成為現在人們熟知的清明節。


所以,很多地方,清明依然保留了寒食的習俗,食冷食。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新的開始。此時光照日長,陽氣日漸充盈。


道家認為,在陽氣極盛之時,吃寒食或者辟穀,可以把體內的濁氣逼出來,使得身清心明,身心清淨。


想要迎新,必然吐故。


今天我們不必接受古人的觀念,但是這也啟示我們想要生命常新,就要吐故納新,努力向前。


接受新的觀念,新的知識,不停地自我學習,自我更新。如此,人生才能自在清明。


【國學文化】清明節三種精神,儒釋道三大智慧


03

佛家:念念清明,時時當下


清明是一個哀悼追思的時節,同時也是一個踏青遊覽的時節。


哀悼先人,讓我們感嘆生命有限,人生無常,同時也讓我們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


曾國藩曾經說:過去不留,當下不雜,未來不迎。


過去的不留戀,未來的不期待,去掉雜念,活在當下。


人在世上,總有很多俗心雜念、煩惱遺憾,如何得到解脫?


佛家講:念念清明,時時當下。


不是要一個念頭都沒有,而是要每個念頭都了了分明而不為所動,念頭來,能覺察;念頭去,能不留。


這就是“念念清明”,也就是真正的“靜心”,然後才能“時時當下”,歸於本心。


【國學文化】清明節三種精神,儒釋道三大智慧


清明時節,天朗氣清,風和日麗,萬物欣欣向榮,人自身也開始愉悅振奮起來。


拋卻雜念,踏青賞花,活在當下,享受當下,過好當下的每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