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禮記第三十講禮器:父子之道,君臣之義,倫也。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該書編定是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記》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國學經典禮記第三十講禮器:父子之道,君臣之義,倫也。

【原文】

禮器是故大備。大備,盛德也。禮釋回,增美質;措則正,施則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yún)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故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無怨,故物無不懷仁,鬼神饗德。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正,無文不行。禮也者,合於天時,設於地財,順於鬼神,合於人心,理萬物者也。是故天時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故天不生,地不養,君子不以為禮,鬼神弗饗也。居山以魚鱉為禮,居澤以鹿豕為禮,君子謂之不知禮。故必舉其定國之數,以為禮之大經,禮之大倫。以地廣狹,禮之薄厚,與年之上下。是故年雖大殺,眾不匡懼。則上之制禮也節矣。禮,時為大,順次之,體次之,宜次之,稱次之。堯授舜,舜授禹;湯放桀,武王伐紂,時也。《詩》雲:「匪其猶,聿追來孝。」天地之祭,宗廟之事,父子之道,君臣之義,倫也。社稷山川之事,鬼神之祭,體也。喪祭之用,賓客之交,義也。羔豚而祭,百官皆足;大牢而祭,不必有餘,此之謂稱也。諸侯以龜為寶,以圭為瑞。家不寶龜,不藏圭,不臺門,言有稱也。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諸侯七介七牢,大夫五介五牢。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

(shà);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此以多為貴也。有以少為貴者:天子無介;祭天特牲;天子適諸侯,諸侯膳以犢;諸侯相朝,灌用鬱鬯,無籩豆之薦;大夫聘禮以脯醢;天子一食,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無數;大路繁纓一就,次路繁纓七就;圭璋特,琥璜爵;鬼神之祭單席。諸侯視朝,大夫特,士旅之。此以少為貴也。有以大為貴者:宮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槨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為貴也。有以小為貴者:宗廟之祭,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尊者舉觶,卑者舉角;五獻之尊,門外缶,門內壺,君尊瓦甒。此以小為貴也。有以高為貴者: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諸侯臺門。此以高為貴也。有以下為貴者:至敬不壇,掃地而祭。天子諸侯之尊廢禁,大夫、士棜禁。此以下為貴也。禮有以文為貴者:天子龍袞,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纁裳;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此以文為貴也。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大羹不和,大路素而越席,犧尊疏布冪,樿杓。此以素為貴也。孔子曰:「禮,不可不省也。」禮不同,不豐、不殺,此之謂也。蓋言稱也。禮之以多為貴者,以其外心者也;德發揚,詡萬物,大理物博,如此,則得不以多為貴乎?故君子樂其發也。禮之以少為貴者,以其內心者也。德產之致也精微,觀天子之物無可以稱其德者,如此則得不以少為貴乎?是故君子慎其獨也。古之聖人,內之為尊,外之為樂,少之為貴,多之為美。是故先生之制禮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稱也。是故,君子大牢而祭,謂之禮;匹士大牢而祭,謂之攘。管仲鏤簋朱紘,山節藻梲,君子以為濫矣。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揜豆;浣衣濯冠以朝,君子以為隘矣。是故君子之行禮也,不可不慎也;眾之紀也,紀散而眾亂。孔子曰:「我戰則克,祭則受福。」蓋得其道矣。君子曰:祭祀不祈,不麾蚤,不樂葆大,不善嘉事,牲不及肥大,薦不美多品。

【注】筠:竹子的表層青皮。革:同“棘”,急迫。翣:遮蔽棺槨的裝飾物,形如扇,置於棺之兩旁。

國學經典禮記第三十講禮器:父子之道,君臣之義,倫也。

【譯】以禮為器,就可導致“大順”的局面。而這種局面乃是盛德的表現。禮能夠消除邪惡,增進本質之美,用到人身上則無所不正,用到做事上則無所不成。禮對於人來說,就好比竹箭的外表青皮,又好比松柏的內部實心。普天之下,只有竹箭和松柏有此大節,所以才一年四季從頭到尾總是鬱鬱蔥蔥,枝葉永不凋落。君子有禮,也恰是如此,他不僅能與外部的人和諧相處,而且能與內部的人相親相愛。所以人們無不歸心於他的仁慈,連鬼神也樂於消受他的祭品。先王制定的禮,既有內在的實質,又有外在的形式。忠信是禮的內在實質,得理合宜是禮的外在形式。沒有內在的實質,禮就不能成立;沒有外在的形式,禮就無法施行。禮應該是上合天時,下合地利,順於鬼神,合於人心,順於萬物的一種東西。四時各有不同的生物,土地各有不同的出產,五官各有不同的功能,萬物各有不同的用途。所以,不到節令的動植物,不是當地的土特產,君子是木拿來作為祭品的,即令拿來,鬼神也是拒絕享用的。住在山裡,卻以水裡產的魚鱉作為禮品;住在水邊,卻以山裡產的鹿永作為禮品。這樣的作法,君子認為是不懂禮。所以,一定要按照本國物產的多少,來確定其行禮用財的基本原則。禮品的多少,要看國土的大小;禮品的厚薄,要看年成的好壞。所以即令遇到災荒之年,民眾也不恐懼,究其原因,就是由於君上在制豐時是很有分寸的。先王在制禮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要合乎時代環境,其次是合乎倫理,再其次是區別對象而不同對待,再其次是合乎人情,最後是要與身份相稱。舉例來說,堯傳位給舜,舜傳位給禹,那是禪讓的時代;而商湯放逐夏柴,周武王討伐殷封王,那是革命的時代。這就是時代環境問題。《詩經》上說:“周文王興建豐邑,並非急於實現自己的願望,而是追念祖先的功業,顯示自己的孝心。”意思是說,迫於形勢,不得不這樣做。對天神地祗的祭祀,對列祖列宗的祭祀,其中體現有父父子子之道和君君臣臣之義。這就是個順的問題。’社櫻之祭,山川之祭,鬼神之祭,祭的對象不同,禮數也隨之不同。這就是個體的問題。某家有了喪祭之事,理應有一筆相當的開銷,而作為親朋好友也應該對喪家有所蹲贈,這便是個宜的間題。大夫、士的祭祀,雖然只用一隻羊羔或一頭小豬作供品,但到末了,每個助祭的人都可得到一份祭肉;而天子、諸侯的祭祀,儘管是以牛、羊、泵三牲作為供品,但到末了,也還是每人一份祭肉,不會有什麼剩餘。這就叫做與身份相稱。諸侯可以擁有龜,並以為珍寶;可以擁有圭,並以為祥瑞。而大夫之家就不得這樣,不得把大門建成宮閥形式。這也是講的合乎身份問題。禮節有時是以多為貴。例如,天子的宗廟是七所,諸侯則是五所,大夫則是三所,士則是一所。又如,天子的飯食可以有二十六道菜,公爵則只有十六道,諸侯則只有十二道,上大夫八道,下大夫六道。又如,諸侯親自出訪,可以帶七個隨從,主國饋贈的奢汽多達七牢;而諸侯的卿出訪,只可以帶五個隨從,主國饋贈的警汽只有五牢。又如,天子的坐墊是五層,而諸侯只是三層,大夫只是兩層。又如,天子去世,七個月以後才下葬,葬時,茵和抗木各用五重,霎用八個;而諸侯則五個月以後即下葬,葬時,茵和抗木各用三重,嬰用六個;大夫則三月而葬,茵和抗木各用兩重,嬰用四個。這都是以多為貴的例子。禮在有的時候是以少為貴。例如,天子出巡,沒有副手。天子祭天,僅用一頭牛。天子駕臨諸侯,諸侯也僅用一頭牛犢款待。又如,諸侯互相朝聘,只用鬱笆獻賓,不設大盤小碗的菜餚;而大夫來聘,主國在招待時,不僅要有酒,而且要備菜餚。又如,天子進食,吃一口就說飽了,須勸惰才繼續進食;而諸侯進食,吃兩口說飽了;大夫和士進食,吃三口說飽了;至於體力勞動者進食就沒有這般斯文,啥時候吃飽,啥時候算數。又如,天子祭天所用的大格,只用一圈繁纓作為馬飾,而幹一般事的次格,就用五圈繁纓作為馬飾。又如,圭璋是最貴重的玉,可以單獨作為禮品進獻;而唬橫是次於圭璋的玉,不可以單獨作為禮品進獻,而必須在以酒酬賓時附帶進獻。鬼神比人尊貴,但祭祀時卻只使用一層席子。又如諸侯臨朝,大夫人數少,國君就逐個地與之行禮作揖,而士的人數眾多,國君就對他們集體作一個揖就算了事。這都是以少為貴的例子。禮在有的時候是以大為貴。例如宮室的規模,器皿的尺寸,棺撐的厚薄,墳頭的大小,這些都是大者為貴。但是,禮在某些時候又是以小為貴。例如宗廟之祭,尊者獻屍用較小的爵,賤者獻屍用較大的散;屍入之後,屍尊,舉起奠解;主人卑,舉起角杯而飲。諸侯中的子爵男爵在宴飲賓客時,擊是最大的酒器卻放在門外,壺是較大的酒器就放在門內,瓦儷最小,是國君和客人酬醉所用,就放在堂上。這都是以小為貴的例子。禮在有的時候是以高為貴。

國學經典禮記第三十講禮器:父子之道,君臣之義,倫也。

例如,天子的堂高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又如,只有天子、諸侯的大門是高大的宮網,大夫、士則絕對不可。這都是以高為貴的例子。禮在有的時候又是以低為貴。例如,天子祭天,祭禮並不在高壇上舉行,而是在壇下掃地而祭。又如,天子、諸侯的酒杯不用托盤,大夫的酒杯則用托盤,士的酒杯要用高腳托盤。這是以低為貴的例子。禮在有的時候是以文飾為貴。例如,天子穿的龍袍有九種圖案,諸侯的祭服只能有七種、五種或三種圖案,大夫只能有一種黑青相間的張形圖案,至於士穿的衣服,沒有任何圖案,只是上身玄衣,下身淺絳色之裳而已。又如,天子頭戴的冕,有用朱、綠二色編織的絲繩用來穿玉,垂旎十二條,而諸侯之冕僅垂旎九條,上大夫七條,下大夫五條,士三條。這是以文飾為貴的例子。禮在有的時候又是以樸素為貴。例如,祭天時天子所穿的大裘不叫露出來,在父親的面前不須裝模作樣,天子所用的大圭不加任何雕琢,作為上等祭品的肉汁不加任何調料,祭天用的大格樸素無華,上面只鋪一層蒲席,牛形的酒尊是用粗布覆蓋,勺子也只用本色的木頭來做。這是以樸素為貴的例子。孔子說:“禮,不可以不加以審察。禮有種種不同,該減少的不能增加,該增加的也不能減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禮要注意相稱。禮之所以有以多、大、高、?文為貴者,原因就在於它是存心向外界炫耀的。王者的道德發揚,普及萬物,統領的事情又千頭萬緒,無所不包,像這樣,能不以多、大、高、文為貴嗎?所以君子就樂於向外界炫耀。禮之所以有以少、小、下、素為貴者,原因就在於它是存心表示內在之德的。內在之德所具有的密緻精微程度,遍觀天下所有之物,沒有一件可以與之匹配的,這樣的話,能不以少、小、下、素為貴嗎?所以君子就格外注意內心的修養。古代的聖人,既注重內心的修養,也樂於對外的炫耀,有時候以少、小、下、素為貴,有時候又以多、大、高、文為貴。所以先王在制禮時,該少的不能讓多,該多的不能讓少,追求的目標就在於一個相稱。由此看來,大夫以上的貴族用太牢作為祭品,與身份相稱,這就叫合禮;士用太牢作為祭品,與身份不相稱,這就叫盜竊。管仲身為大夫,卻使用鏤花鑲玉的篡,繫著硃紅的帽帶,住室斗拱上雕刻著山形圖案,樑上的短柱刻著水草,君子認為這是過分,膺用了天子諸侯之禮。齊國的晏子也是大夫,他祭祀祖先時用的豬蹄膀太小,連一平碗也不到,穿戴著洗過的舊衣帽就去朝君,君子認為這是小氣,不合乎大夫的身份。由此看來,君子行禮,不可不慎。因為禮是規範人們生活的綱紀,如果綱紀散亂,那麼人們的生活也就亂套了。孔子說:‘作為一個知禮的人,打仗則必勝,祭祀則必定得到保佑。’就是因為他深刻領會了卒要相稱的道理。”君子說:“祭祀的本意在於思親,不在於祈福;祭祀都有一定的時間,不能說提前舉行就好;祭祀用的禮器玉帛都有一定的規’格,不能一味追求高大;舉行冠禮、婚禮,察告祖先是應該的,但也不須為此而另行祭祀;祭祀所用的犧牲不可全都追求肥大,供品也不可全都追求數量。”

國學經典禮記第三十講禮器:父子之道,君臣之義,倫也。

孔子曰:「臧文仲安知禮!夏父弗綦逆祀,而弗止也。燔柴於奧,夫奧者,老婦之祭也,盛於盆,尊於瓶。禮也者,猶體也。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設之不當,猶不備也。」

【注】燔柴:是祭日月星辰的禮 節。:指灶神。

【譯】

孔子說:“減文仲怎麼能說是懂禮的人呢?夏父弗纂顛倒了宗廟祭祀的順序,他作為四朝元老也不加阻止。而且在灶神面前舉行播柴之祭也是驢唇不對馬嘴。須知灶神是一位發明了炊器的老婦,在祭灶神時,只要把供品放在盆裡、酒放入瓶內就行了。”所謂禮,就好比是人的身體。身體如有缺陷,君子就把他叫做殘疾人。禮如果用得不當,就好比人體有殘疾一樣。

國學經典禮記第三十講禮器:父子之道,君臣之義,倫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