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採訪過的旱災

作者|郭春柏


2014年6月5日,我和同事驅車從昆明出發,趕去元謀縣採訪那裡的旱災。


據說,那一年,是元謀縣“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而6月3日那天,則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天”。該縣一名機關幹部拿一隻水銀溫度計放在陽臺上讓太陽暴曬,一下子,溫度就達到48℃。由於怕把溫度計曬爆了,他趕緊將其拿回家裡。


那天,該名幹部突然接到一個朋友的電話,他拿出“小米”手機準備接電話時,剛滑開,手機就死機了。他把手機拿到修理店去修,修手機的店小二告訴他,手機是被“熱壞了”,只消拿到空調旁邊吹一下就行。後來他照辦了,手機還真的“起死回生”。只聽說過人需要“吹空調”,還沒聽說過手機也要“吹空調”呢!


手機被高溫熱壞,這在元謀縣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我這一生經歷過兩次非常難耐的熱。一次是那年鹽津地震時在鹽津縣採訪遭遇的那種熱,可謂刻骨銘心;第二次,也就是元謀的熱留給我的深刻印象。


元謀縣是雲南省夏日氣溫較高的幾個縣之一,在雲南省是熱得出名的。


到了元謀縣城,車剛停穩,打開車門,一股熱浪迎面撲來,讓人感到空氣似乎是粘稠狀的,一股熱浪從地底下往上衝,讓人感到呼吸困難。


再冷的天我都不怕,但就是怕熱。


下了車,趕緊找一間有空調的辦公室,站在風門邊讓冷風惡狠狠的吹一頓。不過,這樣忽熱忽冷,倒是容易感冒。


在機關上班的幹部們,為了預防中暑,許多人都買了藿香正氣水放在抽屜裡。一些騎摩托車上下班的同志,到了單位,感覺臉都像要被熱空氣“燙糊”了似的。


聽說元謀縣姜驛鄉旱情很嚴重,我們立即動身去姜驛鄉。


出了元謀縣城,我們發現,從縣城旁邊流過的龍川江,已經徹底斷流,讓人沒法看出它曾經是一條江河,更是無法想象它的浩浩蕩蕩生機勃勃,河床上,只有裸露的石頭泛著白花花的刺眼光芒。


去姜驛鄉,需要渡過金沙江。由於沒有橋,人和車都要用擺渡船擺渡過去。擺渡船並不是任何時候都開船,需要等到車輛達到一定的數量時才開始擺渡。

那些年我們採訪過的旱災


那些年我們採訪過的旱災


那些年我們採訪過的旱災


那些年我們採訪過的旱災


因此,我們到了金沙江邊的時候,還得停下來等一下。


金沙江邊的氣溫比元謀縣城更高一些,江邊的山上,看上去比較荒涼,偶爾有一些類似仙人掌之類的耐高溫的熱區植物,讓人看出一點點生機。江面上的空氣似乎在不停地冒著火焰,忽閃忽閃的,彷彿劃根火柴就能點燃。

那些年我們採訪過的旱災


那些年我們採訪過的旱災


那些年我們採訪過的旱災


好不容易等夠了可以擺渡的車輛,我們終於得以趕去對岸的姜驛鄉。


在姜驛鄉,我們看到,一望無際的黑壓壓的土地上,很難看到一株有生命的植物。種下去的玉米,因為沒有雨水,勉強長出苗來,已經乾枯死掉;再次補種下去的,時間一久,種子爛在泥土裡,連苗都沒有長出來。


撒在稻田裡的稻秧,早就可以移栽了,但由於沒有水,稻田沒法插秧。一些人家,男女老幼齊上陣,到很遠的地方去背水,勉強把稻田犁耙平整,把稻秧插了下去。可是才沒多久,稻田裡的水就幹得一滴不剩,稻田裡開著橫七豎八的裂縫。

那些年我們採訪過的旱災


那些年我們採訪過的旱災


那些年我們採訪過的旱災


那些年我們採訪過的旱災


那些年我們採訪過的旱災


老天不下雨,僅靠人背馬馱運來的水,用於種水稻,那還真是不行的。說是杯水車薪,算是比價貼切的。

那些年我們採訪過的旱災


那些年我們採訪過的旱災


那些年我們採訪過的旱災


那些年我們採訪過的旱災


我們趕到一個小村莊的時候,許多村民守在一口井旁在等水。等水的人是那麼多,而水井呢,半天擠不出幾滴“眼淚”來,真是沒法滿足大家的用水需求!


這個時候,你才真正體會到水是那麼珍貴!


都說水是生命的源泉,這話一點不假。風調雨順的時候,大地一派生機盎然;而天公不作美,長期不下雨,蒼茫大地,也便一派死寂,了無生機。面對此情此景,心情也就無端的差到極點,滿滿的都是絕望!


第二天剛好是芒種節氣。我們在返回昆明的途中,順道去祿勸縣看了一下雲龍水庫。


雲龍水庫的水,是昆明市區的主要飲用水源之一。


旱情一直持續不斷,早就有媒體報道,說雲龍水庫的水只夠滿足昆明城區十天的用水量。聽起來都有點恐怖。如果真的如此的話,昆明市的老百姓到哪裡去取水呢?


由於前一晚剛下過一場小雨,天有些陰沉,雲層較厚。我們站在祿勸縣雲龍鄉政府所在地的楊梅山俯瞰整個雲龍水庫庫區。我們看到,雲龍水庫已經不再是“水庫”了——整個庫區只剩下幾條狹窄的“河道”,靜靜地橫躺在露出黃沙的湖床上,一些人家還把牲口趕到湖床上放牧。曾經煙波浩渺的水庫,如今居然成了村民們的牧場!原來那些像千島湖裡的小島似的小山丘,水位線以上的植被和水位線以下的黃土一眼看去涇渭分明,沉寂於水底多年的老雲龍鄉政府所在地雲龍街,重新露出“尊榮”,給那些善於懷舊的人們一次緬懷的機會。

那些年我們採訪過的旱災


那些年我們採訪過的旱災


那些年我們採訪過的旱災


那些年我們採訪過的旱災


離開楊梅山,我們來到雲龍水庫壩頂,只見大壩水位下降很深,整個水庫只剩大壩附近一片很狹窄的水域,快接近死庫容了。


雲龍鄉政府一領導說,雲龍水庫於2004年下閘蓄水後,經過3年時間才蓄滿水。現在這個樣子,就算以後雨量充沛,還不知要多長時間才能蓄滿水呢。


看了這些,讓人感覺到,人在大自然面前是何等的渺小。倘若天不下雨,人,或許真的會像乾涸見底的江河湖泊裡的那些水生動植物那樣,說死也就死了。


好在,我們採訪回來之後不久,雲南省的好多地方都下雨了,旱情得到了進一步緩解。真是謝天謝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