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朋友還是敵人?一本書,助孩子遠離社交的苦與痛

每位家長每天都在問:我的孩子一切都好嗎?他們的社交生活一切順利嗎?

——《朋友還是敵人——兒童社交的愛與痛》

根據2017年發佈的《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孩子在校園遭到了不同類別的校園欺凌,包括語言、關係、身體以及網絡欺凌等。去年大火電影圈的《少年的你》更是揭示了孩子社交中遭受的痛苦與殘酷。那麼作為教育者和家長,怎麼才能瞭解班裡是否存欺凌行為,判斷孩子是否遭遇危險呢?今天小編要介紹一本剖析兒童社交行為的書籍《朋友還是敵人——兒童社交的愛與痛》

#好書推薦#朋友還是敵人?一本書,助孩子遠離社交的苦與痛

關於本書

兒童社交生活具有兩面性:它能讓孩子收穫友誼,也可能讓孩子面臨來自群體的敵意,留下不可逆轉的社交傷痕。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方面造就了兒童社交關係的複雜性,老師和家長想要干預,卻總是毫無頭緒。

這本書正是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而創作的,作者綜合了心理學家、諮詢師、學校顧問和家長的多重角色,在處理在校學生和兒童心理問題上都有著獨特而豐富的經驗。通過他們的引導,我們能獲得一種全新的洞察力,能更清晰地判斷孩子的社交生活是否順暢,他們是否面臨危險、需要幫助。只有瞭解他們的行為,我們才能在面臨衝突的第一時間採取行動,避免悲劇的發生。

#好書推薦#朋友還是敵人?一本書,助孩子遠離社交的苦與痛

關於作者

本書由凱瑟琳·奧尼爾·格雷斯、邁克爾·湯普森 、勞倫斯·科恩共同編寫:凱瑟琳既是《獨立學校》雜誌編輯,又從事教育工作,在孩子觀察方面有著驚人的洞察力;邁克爾和科恩則在兒童心理和教育諮詢方面有著專業的背景,分別著有《談談男孩:撫養兒子》、《養育男子漢》、《遊戲裡:笑聲,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與勇氣》等暢銷書。


核心內容

第一部分兒童社交關係的光明面:收穫友誼與愛;

第二部分兒童社交關係的陰暗面:面臨敵意與痛苦;

第三部分學校和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

首先,我們看第一部分:兒童社交關係的光明面。

兒童社交關係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學齡前的家庭關係和學齡後的友誼關係,無論是哪一階段的關係,都對孩子的未來成長起著重要作用。

第一階段是學齡前的家庭關係,嬰兒與家庭的社交互動。

心理學家認為,母嬰之間的臍帶一旦被剪斷,就會轉向建立情感和心理上的依附關係。孩子受到母親的關懷和照顧,會將她看做第一個朋友並報以強烈的偏愛。這就是嬰兒開始區分“自我”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的表現。良好的互動能讓孩子對未來有著美好的預期,並讓他們充滿自信和安全感。家庭中的依附關係為孩子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礎,孩子以此為起點,開啟了對未來社交的探索。

#好書推薦#朋友還是敵人?一本書,助孩子遠離社交的苦與痛

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他們將收穫第二階段的關係:學齡後的友誼關係。

離開了家庭,孩子們會向外尋找和建立關係。0-3歲的孩子通過爬行接觸其他孩子,地理位置的遠近和相處時間的長短,決定了他們是否有機會彼此熟悉並建立關係。在這個階段,與其說是朋友,孩子們的關係更像是玩伴。

3-7歲的的孩子,隨著友誼的發展,掌握了更多社交技能,比如合作解決問題、換位思考、相互分享等等。這些技能反過來又會影響孩子,讓他們學會為朋友平衡自己的慾望和需求,將萌芽的關係維持下去。

8-12歲的孩子則會在更大的群體中生活。孩子們的友誼裡,開始交替出現競爭與合作。他們遵循群體訂立的行為準則,想方設法地讓自己看起來很酷,並在好友面前彼此吹噓,彰顯自我能力,以獲得對方的尊重與肯定;同時,又不斷給對方提供可行的建議,共同學習群體標準,並找到自己的身份定位。這都是父母無法提供的支持。

而到了13歲後的青春期,隨著關係的持續深入,友誼的親密度和忠誠度會加倍上升。他們向朋友炫耀自己的身體變化;又會進行秘密交換,互相傾訴生活學習的煩惱,友誼成為了他們平穩度過青春期的安全庇護所。

精神病學專家哈里·斯塔克·沙利文指出,友誼對青少年的重要性不亞於父母對嬰兒的重要性。在人生成長的每個階段,它都能給孩子帶來正面的影響,讓孩子即使離開家庭,也能笑然面對成長的苦痛和煩惱。

#好書推薦#朋友還是敵人?一本書,助孩子遠離社交的苦與痛

其次,我們來看第二部分:兒童社交的陰暗面。

任何事情都有雙面性,兒童社交也一樣,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兒童社交的陰暗面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來自集體生活的破壞力。

每個人都要屈從於集體生活準則,面臨來自同伴的壓力。孩子們都害怕被孤立,為了得到群體的認可,他們會順從集體的意願而非堅持自己的良知和價值觀,做出與集體一致的行為。另外,群體內存在著社交等級,這讓一部分孩子統治另一部分孩子成為可能,這種關係為孤立、欺凌的行為提供了發展的土壤。

#好書推薦#朋友還是敵人?一本書,助孩子遠離社交的苦與痛

第二,群體生活迫使孩子面臨嘲笑、被欺凌等情形。

一般來說,能統治他人的孩子都比較強壯。而那些長相或體力的不突出的孩子則會另闢蹊徑,用刻薄的說話方式贏取更高的社交等級。因此,孩子被嘲笑和辱罵成為相對普遍的現象。

而更應引起家長重視的是孤立、欺凌等行為,它們才是真正造成極端傷害的元兇。一個富有凝聚力的群體,對於“自己人”和“外人”有著清晰的區分。這種群體思維會讓孩子喪失良好的判斷力和同情心,對部分孩子實施欺凌。雖然這並非孩子的日常習慣,但是受到集體的鼓動,他們很可能將欺負別人的行為視為一種成就並付諸行動。

捉弄新成員的行為則可能會導致孩子致命。很多社團在迎接新成員時都會準備捉弄儀式,比如斗酒、身體羞辱等等。對群體而言,儀式最開始是為了考驗新人而設,用於檢驗成員的忠誠度與責任感。對孩子而言,儀式的通過,則意味著被群體接納並完成又一個成長的里程碑。但隨著儀式的流行,具有虐待傾向、缺乏道德觀念的欺凌現象開始顯露,導致不少意外悲劇的發生。

#好書推薦#朋友還是敵人?一本書,助孩子遠離社交的苦與痛

第三、朋友之間存在衝突和傷害。

每個孩子的行為,都受到了力量感和認同感的驅動。比如,排隊要站在第一位、比賽要贏得冠軍。親密的朋友之間也存在這種競爭。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慾望,孩子們會在無意之中冒犯朋友。尤其在三人組成的小團隊裡,競爭關係會越發明顯。孩子們互相爭奪喜愛的玩具,吐槽對方的著裝,甚至兩兩之間過於親密也會造成第三方的嫉妒。如果沒有辦法做好平衡,友誼的小船就會隨之傾沒。

#好書推薦#朋友還是敵人?一本書,助孩子遠離社交的苦與痛

第四,性別差異與文化差異帶來的衝突。

經過觀察發現,同性孩子之間的互動更為緊密。男孩互相展現身體上的成就,女孩在維護親密關係上花時間。而且根據行為準則,與異性成為小團體也是不被鼓勵的行為。因此,異性孩子之間相互隔離、討厭的現象非常普遍。值得慶幸的是,這種現象會隨著青春期的到來慢慢消減,異性相交的現象逐漸增加。可能是暗戀情愫的產生,可能是與異性建立戀愛關係。有時候,同性朋友的地位甚至會被異性伴侶所超越。

另外,文化差異也會加大孩子間的社交衝突。社會是多元的,但對於孩子而言,差異等同於“不正常”。擁有相同生活習慣和文化背景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小團體,其他背景的孩子則被排斥在外。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同性戀與異性戀的差異,這些家庭要面臨外人無法想象的歧視和困難,飽含偏見的眼光讓孩子在社交生活中寸步難行。

#好書推薦#朋友還是敵人?一本書,助孩子遠離社交的苦與痛

最後,我們來看第三部分: 學校和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


第一,學校應更注重營造和諧的校園環境:鼓勵學生做個好公民,用以德育人的理念代替懲罰學生的舉措;建立與學生、家長對話的平臺,充分地瞭解校園生活潛伏的危險,未雨綢繆;縮小辦學規模,更全面地管控學生的社交生活,建設良好的校園社交氛圍。

#好書推薦#朋友還是敵人?一本書,助孩子遠離社交的苦與痛

第二,家長應著力於營造更輕鬆的家庭氛圍,支持孩子發展友誼。孩子早已從依附關係中習得了社交方法,建立了一定的自信。如果沒有出現罕見的危險,家長應避免過度焦慮。另外,應降低對孩子的要求,不要期待他們展現出超越自身年齡和性格的行為表現,對他們偶然表現出的落伍也要有足夠的耐心。最後,家長應該成為孩子堅實的後盾,呵護他們萌芽的友誼,比如讓他們的朋友在聚會中賓至如歸;又或者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傾聽他們的煩惱,緩解他們成長的傷痛。

#好書推薦#朋友還是敵人?一本書,助孩子遠離社交的苦與痛

好了,這本書的內容我們已經瞭解的差不多了,其中的精華你GET到了嗎?歡迎評論群留言互動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