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朋友还是敌人?一本书,助孩子远离社交的苦与痛

每位家长每天都在问:我的孩子一切都好吗?他们的社交生活一切顺利吗?

——《朋友还是敌人——儿童社交的爱与痛》

根据2017年发布的《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孩子在校园遭到了不同类别的校园欺凌,包括语言、关系、身体以及网络欺凌等。去年大火电影圈的《少年的你》更是揭示了孩子社交中遭受的痛苦与残酷。那么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怎么才能了解班里是否存欺凌行为,判断孩子是否遭遇危险呢?今天小编要介绍一本剖析儿童社交行为的书籍《朋友还是敌人——儿童社交的爱与痛》

#好书推荐#朋友还是敌人?一本书,助孩子远离社交的苦与痛

关于本书

儿童社交生活具有两面性:它能让孩子收获友谊,也可能让孩子面临来自群体的敌意,留下不可逆转的社交伤痕。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方面造就了儿童社交关系的复杂性,老师和家长想要干预,却总是毫无头绪。

这本书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而创作的,作者综合了心理学家、咨询师、学校顾问和家长的多重角色,在处理在校学生和儿童心理问题上都有着独特而丰富的经验。通过他们的引导,我们能获得一种全新的洞察力,能更清晰地判断孩子的社交生活是否顺畅,他们是否面临危险、需要帮助。只有了解他们的行为,我们才能在面临冲突的第一时间采取行动,避免悲剧的发生。

#好书推荐#朋友还是敌人?一本书,助孩子远离社交的苦与痛

关于作者

本书由凯瑟琳·奥尼尔·格雷斯、迈克尔·汤普森 、劳伦斯·科恩共同编写:凯瑟琳既是《独立学校》杂志编辑,又从事教育工作,在孩子观察方面有着惊人的洞察力;迈克尔和科恩则在儿童心理和教育咨询方面有着专业的背景,分别著有《谈谈男孩:抚养儿子》、《养育男子汉》、《游戏里:笑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等畅销书。


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儿童社交关系的光明面:收获友谊与爱;

第二部分儿童社交关系的阴暗面:面临敌意与痛苦;

第三部分学校和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首先,我们看第一部分:儿童社交关系的光明面。

儿童社交关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学龄前的家庭关系和学龄后的友谊关系,无论是哪一阶段的关系,都对孩子的未来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阶段是学龄前的家庭关系,婴儿与家庭的社交互动。

心理学家认为,母婴之间的脐带一旦被剪断,就会转向建立情感和心理上的依附关系。孩子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照顾,会将她看做第一个朋友并报以强烈的偏爱。这就是婴儿开始区分“自我”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的表现。良好的互动能让孩子对未来有着美好的预期,并让他们充满自信和安全感。家庭中的依附关系为孩子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孩子以此为起点,开启了对未来社交的探索。

#好书推荐#朋友还是敌人?一本书,助孩子远离社交的苦与痛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他们将收获第二阶段的关系:学龄后的友谊关系。

离开了家庭,孩子们会向外寻找和建立关系。0-3岁的孩子通过爬行接触其他孩子,地理位置的远近和相处时间的长短,决定了他们是否有机会彼此熟悉并建立关系。在这个阶段,与其说是朋友,孩子们的关系更像是玩伴。

3-7岁的的孩子,随着友谊的发展,掌握了更多社交技能,比如合作解决问题、换位思考、相互分享等等。这些技能反过来又会影响孩子,让他们学会为朋友平衡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将萌芽的关系维持下去。

8-12岁的孩子则会在更大的群体中生活。孩子们的友谊里,开始交替出现竞争与合作。他们遵循群体订立的行为准则,想方设法地让自己看起来很酷,并在好友面前彼此吹嘘,彰显自我能力,以获得对方的尊重与肯定;同时,又不断给对方提供可行的建议,共同学习群体标准,并找到自己的身份定位。这都是父母无法提供的支持。

而到了13岁后的青春期,随着关系的持续深入,友谊的亲密度和忠诚度会加倍上升。他们向朋友炫耀自己的身体变化;又会进行秘密交换,互相倾诉生活学习的烦恼,友谊成为了他们平稳度过青春期的安全庇护所。

精神病学专家哈里·斯塔克·沙利文指出,友谊对青少年的重要性不亚于父母对婴儿的重要性。在人生成长的每个阶段,它都能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让孩子即使离开家庭,也能笑然面对成长的苦痛和烦恼。

#好书推荐#朋友还是敌人?一本书,助孩子远离社交的苦与痛

其次,我们来看第二部分:儿童社交的阴暗面。

任何事情都有双面性,儿童社交也一样,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儿童社交的阴暗面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来自集体生活的破坏力。

每个人都要屈从于集体生活准则,面临来自同伴的压力。孩子们都害怕被孤立,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可,他们会顺从集体的意愿而非坚持自己的良知和价值观,做出与集体一致的行为。另外,群体内存在着社交等级,这让一部分孩子统治另一部分孩子成为可能,这种关系为孤立、欺凌的行为提供了发展的土壤。

#好书推荐#朋友还是敌人?一本书,助孩子远离社交的苦与痛

第二,群体生活迫使孩子面临嘲笑、被欺凌等情形。

一般来说,能统治他人的孩子都比较强壮。而那些长相或体力的不突出的孩子则会另辟蹊径,用刻薄的说话方式赢取更高的社交等级。因此,孩子被嘲笑和辱骂成为相对普遍的现象。

而更应引起家长重视的是孤立、欺凌等行为,它们才是真正造成极端伤害的元凶。一个富有凝聚力的群体,对于“自己人”和“外人”有着清晰的区分。这种群体思维会让孩子丧失良好的判断力和同情心,对部分孩子实施欺凌。虽然这并非孩子的日常习惯,但是受到集体的鼓动,他们很可能将欺负别人的行为视为一种成就并付诸行动。

捉弄新成员的行为则可能会导致孩子致命。很多社团在迎接新成员时都会准备捉弄仪式,比如斗酒、身体羞辱等等。对群体而言,仪式最开始是为了考验新人而设,用于检验成员的忠诚度与责任感。对孩子而言,仪式的通过,则意味着被群体接纳并完成又一个成长的里程碑。但随着仪式的流行,具有虐待倾向、缺乏道德观念的欺凌现象开始显露,导致不少意外悲剧的发生。

#好书推荐#朋友还是敌人?一本书,助孩子远离社交的苦与痛

第三、朋友之间存在冲突和伤害。

每个孩子的行为,都受到了力量感和认同感的驱动。比如,排队要站在第一位、比赛要赢得冠军。亲密的朋友之间也存在这种竞争。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孩子们会在无意之中冒犯朋友。尤其在三人组成的小团队里,竞争关系会越发明显。孩子们互相争夺喜爱的玩具,吐槽对方的着装,甚至两两之间过于亲密也会造成第三方的嫉妒。如果没有办法做好平衡,友谊的小船就会随之倾没。

#好书推荐#朋友还是敌人?一本书,助孩子远离社交的苦与痛

第四,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

经过观察发现,同性孩子之间的互动更为紧密。男孩互相展现身体上的成就,女孩在维护亲密关系上花时间。而且根据行为准则,与异性成为小团体也是不被鼓励的行为。因此,异性孩子之间相互隔离、讨厌的现象非常普遍。值得庆幸的是,这种现象会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慢慢消减,异性相交的现象逐渐增加。可能是暗恋情愫的产生,可能是与异性建立恋爱关系。有时候,同性朋友的地位甚至会被异性伴侣所超越。

另外,文化差异也会加大孩子间的社交冲突。社会是多元的,但对于孩子而言,差异等同于“不正常”。拥有相同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小团体,其他背景的孩子则被排斥在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同性恋与异性恋的差异,这些家庭要面临外人无法想象的歧视和困难,饱含偏见的眼光让孩子在社交生活中寸步难行。

#好书推荐#朋友还是敌人?一本书,助孩子远离社交的苦与痛

最后,我们来看第三部分: 学校和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第一,学校应更注重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鼓励学生做个好公民,用以德育人的理念代替惩罚学生的举措;建立与学生、家长对话的平台,充分地了解校园生活潜伏的危险,未雨绸缪;缩小办学规模,更全面地管控学生的社交生活,建设良好的校园社交氛围。

#好书推荐#朋友还是敌人?一本书,助孩子远离社交的苦与痛

第二,家长应着力于营造更轻松的家庭氛围,支持孩子发展友谊。孩子早已从依附关系中习得了社交方法,建立了一定的自信。如果没有出现罕见的危险,家长应避免过度焦虑。另外,应降低对孩子的要求,不要期待他们展现出超越自身年龄和性格的行为表现,对他们偶然表现出的落伍也要有足够的耐心。最后,家长应该成为孩子坚实的后盾,呵护他们萌芽的友谊,比如让他们的朋友在聚会中宾至如归;又或者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倾听他们的烦恼,缓解他们成长的伤痛。

#好书推荐#朋友还是敌人?一本书,助孩子远离社交的苦与痛

好了,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其中的精华你GET到了吗?欢迎评论群留言互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