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能有幾“清明”,清明養生雜談

清明是什麼意思?
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



《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雖然清明作為節日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人生能有幾“清明”,清明養生雜談



清明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
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中醫認為人應四時, 春季萬物生長,機體也是如此,立春之後體內肝氣隨著春日漸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因此清明時節宜養肝滋腎,健脾祛溼,食勿過熱,穿要適宜,防過敏、春困、上火等。懶散形骸、臥早起早、沐浴陽光才對養生有益。

人生能有幾“清明”,清明養生雜談


助陽升發,先從養肝開始
為了適應春天陽氣生髮的規律,可以適當晚睡一點、早起一些,舒緩形體,以使神志隨著春氣而舒暢怡然,這是養生的自然法則,違背了就會傷肝。
在飲食上,清明時節可多吃柔肝的食物,尤其對於熬夜、眼乾、睡眠質量不好、耳鳴的朋友,常用緩和、滋潤的食物來調理肝血和肝陰。平常可多吃薺菜、山藥、菠菜、韭菜、銀耳、大棗等。另外在飲食上增加大蒜、洋蔥、芹菜等味兒衝的食物,可以幫助春天主養的肝氣升發,加強疏洩功能,從而利於人在春的大環境下升發陽氣。在做菜過程,洋蔥、蒜、芹菜等會通過加熱減少氣味,氣味就是健康的物質,注意烹飪時間不可過長,別把氣味兒煮沒了。

人生能有幾“清明”,清明養生雜談


雖然“春與肝相應”,但清明時節切不可對盲目肝臟進補。清明養生飲食要既“清”且“淡”。分開來說就是味道宜"淡",分量要"少",菜品要"鮮"。清明天清地明,可以適當選吃時令菜。
清明是人之陽氣生髮的時段,中醫認為,體內肝氣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人體的情志變化對五臟有著密切影響,故清明時節養生要保持陰陽平衡,心清、肺清,脾胃功能升降有序,肝功能的條達疏暢和心情的愉悅。如果肝氣過旺,影響脾胃,還可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

人生能有幾“清明”,清明養生雜談


清明時節亦是慢性疾病易復發時節,如有關節炎、哮喘等慢性病的朋友在飲食上要忌食“發物”,如海魚、海蝦、海蟹、鹹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