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傳身教,才是最寶貴的家風

  • 原創丨版權:書報文摘(微信公眾號id:shubaowenzhai)
  •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昨天下午,我接到了樂樂媽媽的電話。

“這孩子,上這麼久網課了,就沒安安心心坐那兒聽過十分鐘的課,一會得喝水,一會兒要去廁所,一會兒又偷偷摸摸去拿點兒零食,說了他還不聽,跟我大吵了一架,你說他……”

樂樂媽媽不斷地向我倒苦水兒,希望我能跟這“小神獸”好好聊聊。

臨了,我隨口問了句:“樂樂媽媽,你們公司復工了嗎?”

“沒呢,這段時間,手機都玩兒膩了。”

那一瞬間,我突然很理解樂樂的所作所為。

心理學家希爾維亞·克萊爾說:“如果你自己都不準備去有所成就,你也不能期望你的孩子去做什麼。”

糟糕的父母,從不收斂自己的行為,只知道規範孩子的日常。

優秀的父母,懂得如何做一個引路人,成為孩子的榜樣。

言傳身教,才是最寶貴的家風

你的無心之舉,就是孩子的行為典範

上學期,班上兩個小孩子因為幾句話的事兒打起來了。

那天,我邀請辰辰給上課沒怎麼聽懂的西西講題,沒想到剛進辦公室不到兩分鐘,班上的娃就跑到辦公室門口告訴我:辰辰和西西打起來了。

我趕緊跑回教室,眼前這兩個小孩子正扭在一起廝打著,小臉兒漲得通紅,誰都不讓著誰,好不容易把他們扯開了,雙方隔著走廊還在吵吵,都很生氣。

原來辰辰在給西西講題時,發現西西有很多題都不會,隨口就說了幾句:

“這麼簡單,你都不會哇!”

“這道題明明老師剛剛才講過哇!”

“天啦!你有沒有認真聽講喲!”

辰辰沒有意識到,這一番話不斷刺激著好強的西西,才導致了這場惡戰。

最後,辰辰邊落淚邊委屈地對我說:“老師,媽媽平時都是這樣跟我講題的,我沒有故意嘲笑他。 ”

媽媽這無心之舉,孩子早已內化到自己的說話做事上了。

8歲的辰辰根本不知道這些話有多傷人,他只是模仿著媽媽的樣子幫助同學而已。

兒童心理學家說: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你怎麼做,他怎麼學

在孩子眼中,父母都是最厲害的,小小的他們還沒有那麼強的分辨能力,只是覺得,爸爸媽媽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正確的。

《說文解字》中寫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你禮貌,孩子就會禮貌;你上進,孩子就會上進;你善良,你的孩子才會善良。

對於這世間萬物,孩子會有許多疑惑和困擾,而那些答案,都藏在你的言行舉止裡。

父母就是一面鏡子,鏡子裡有孩子的性格,也有他的底線,還有一個說話做事都可以仿照的模板。

言傳身教,才是最寶貴的家風

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孩子成長的捷徑

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你見過的最會教育子女的父母是誰?

下面有一個被贊爆的答案:霍啟剛和郭晶晶。

為了讓兒子改掉挑食的毛病,學會珍惜糧食,夫妻倆帶著孩子直奔農村,捲起褲腿兒,在烈日炎炎下,下田插秧。

稀泥沾滿了雙腳,滑落的汗水,只得用毛巾簡單擦擦就又要開始勞作,小傢伙最後累得只能坐在大石塊兒上,站都站不起來。

而生活中的我們,常常拿起一本書,一字一句的教孩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希望他能在古詩中悟出珍惜糧食的意義。

但霍啟剛和郭晶晶,卻把孩子帶進水田,在汗水和勞累中銘記這一份辛苦。

用言傳身教去感染孩子,在霍家,這樣的細節隨處可見。

為了讓孩子們正確的認識金錢,即使擁有億萬家產也從不炫富,穿著樸素,生活簡單,甚至兄妹兩個人的零花錢都要自己掙。每逢週末,小傢伙們便會在院子裡鄭重其事地幫爸爸洗車。

為了讓孩子學習傳統文化,夫妻倆主動帶孩子去參加文化節,學習茶道禮儀,感受少數民族的風情,還學起了麵塑和寫對聯。

沒有說教,霍啟剛和郭晶晶用自己的行動讓孩子們自己去感受,去領悟。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為人父母,或許我們已經習慣了說教的方式,總是心急的教育孩子“這個不能碰”“那個要學習”,卻忽略了,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教誨是條漫長的路,榜樣才是最好的力量,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孩子成長路上唯一的捷徑。

言傳身教,才是最寶貴的家風

每個優秀的子女,背後都有一個好榜樣

鄭淵潔說:作為父親,在女兒上中小學的十二年間,我從來沒有對女兒說過你要努力,我只對自己說,鄭淵潔,你要努力

他的確是這樣做的。

他從不沾飲料,只喝白開水,不吃加工食品,還獨創“鄭氏蔬菜飯”,只為培養女兒健康的飲食習慣。

他嚴格規定自己的時間,清晨四點半起床寫作,一個人將《童話大王》月刊寫了三十三年,只為讓女兒意識到時間管理的重要性。

他的讀者見面會,從上午十點一直籤售到次日凌晨一點,整整十五個小時,一萬多本書,直到簽完最後一個讀者他才離開,只為教會女兒堅持是什麼。

每一個優秀的子女背後,必然有這樣一個好榜樣。

因疫情全國各地醫務人員紛紛馳援武漢,我看到了這樣一位父親,當記者問他,您為什麼要不顧生命安危毅然來到武漢?

這位父親是這樣回答的:我的兒子是一名在讀醫學生,這一次,爸爸要教給你專業課上學不到的一門知識。

虎父無犬子,子如其父。

有這樣的好榜樣,又何愁兒子將來不是一個好醫生呢?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教育箴言:最好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孩子便與我們的生活融為一體。在相伴成長的日子裡,耳濡目染,他身上不可避免的也會帶上我們的烙印。

這個烙印,可能是一箇舊疤痕,讓孩子一生隱隱作痛,也可能是一種好習慣,助力他成長的每一步。

而影響這一切的,是父母是一個怎樣的人。

我們每一個不曾留意的瞬間,都可能是孩子的成長節點。

教育的起點從不在書山題海,也不在名師名校,就在父母吃飯說話,為人處世的點滴細節裡,願為人父母的我們,能在這漫長歲月中身體力行,為孩子留下這一生獨有的財富。

與你共勉。


作者簡介:青稞,90後教育從業者,洞悉世事,熱愛文字,希望以一隻筆記錄溫度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