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论:关羽、张飞、刘封、魏延的死都是诸葛亮的一手策划?


阴谋论:关羽、张飞、刘封、魏延的死都是诸葛亮的一手策划?

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关羽、张飞都是刘备创业班成员,从涿县起兵,到入主荆州,虽说没有特大功劳,但也有不离不弃的苦劳。所以,按年限来说,关羽跟张飞绝对是元老级别的成员。并且,刘关张亲如兄弟,就凭这1+1大于2的关系,是无人能及的。

可是这层关系却在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

那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传:先主曰:"善!"於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自刘备三访茅庐请出诸葛亮后,诸葛亮为其量身定做了三分天下的隆中对,刘备便以此为国策,进图天下。诸葛亮确实是功不可没的,从加入刘营起,就担任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比如出使江东,促成孙刘联盟,给了刘备势力绝处逢生的机会。

后来刘备进入西川反攻刘璋时,卡在雒城,便召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入川支援,仅留下关羽镇守荆州。这件事在刘备传、诸葛亮传、张飞传、赵云传中皆有记载,却唯独赵云传中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赵云传: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

注意,刘备召的是诸葛亮,然后诸葛亮率领了张飞、赵云一起朔江西入,留下了骄傲的关羽孤守荆州。从这里开始,就会令人产生诸葛亮此举另有企图的猜测。但从人物关系上来看,张飞视关羽为兄长,马首是瞻;赵云又只是兼管内务的留营司马,在职位上根本压不住关羽。但如果能留下其中一个,是否能对关羽北伐襄樊时所面临的困境起到作用,就有想象空间的了。

阴谋论:关羽、张飞、刘封、魏延的死都是诸葛亮的一手策划?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猜测点。

刘备传:二十四年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遣刘封、孟达、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秋,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表於汉帝曰:"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於是还治成都。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时关羽攻曹公将曹仁,禽于禁於樊。俄而孙权袭杀羽,取荆州。

从时间节点上来看,刘备取得汉中,继而派出孟达、刘封相继拿下上庸三城,并于同年秋季进位汉中王,而此时的关羽正在北围襄樊,还打了一处水淹七军的好戏。

阴谋论:关羽、张飞、刘封、魏延的死都是诸葛亮的一手策划?

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汉中、上庸三郡、襄樊的情况

如图所示,汉中、上庸三郡已经连成一线,只要关羽拿下襄樊,三地便成掎角之势,再度北伐,或攻或守,就比较得心应手了。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刘备既然都知道要拿下上庸三郡,为何在称王之后,哪怕是派支队伍从侧面支持关羽都没有就返回了成都。

要知道,此时镇守成都的可是诸葛亮。刘备是因为不放心把成都交给诸葛亮,还是被诸葛亮给‘叫’回了成都?这无从考究。但蜀记倒是记载了一件事情:晋初镇守关中的官员经常讨论诸葛亮,基本上都是嘲讽他讬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倒是金城郭冲给出不同看法,他认为诸葛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只是功业未济。如果诸葛亮当初不出茅庐,便没有如今论者的话题。不过裴松之觉得郭冲说得太过了,就列举了一件事情:就是入蜀初期,由于诸葛亮刑法严峻,刻剥百姓,因此导致士族百姓皆有怨气。

说白点,诸葛亮对于管理偏死板了,以致于他认为自大的关羽是眼下最有可能会是危及刘备集团的不利因素。好比当初刘备进入成都前,因为马超的归降,关羽还写信给诸葛亮,亲自询问马超的才干如何。在他看来,关羽的骄傲是会影响刘备,或者是他管理集团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尔后关羽在兵败徐晃,荆州被偷的情况下,并没有第一时间入川,反倒南下麦城试图夺回荆州,可见关羽已经‘自认为王’,自认荆州是自己的。

同样的情况也落到了刘封身上。

阴谋论:关羽、张飞、刘封、魏延的死都是诸葛亮的一手策划?

关羽于临沮不屈就义之后,因为早先有向镇守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救过,所以集团内部自然会把此次事故的责任分一半落在他们俩头上。孟达是墙头草,知道难辞其咎,早早就暗通曹魏。而刘封的身份不同,他可是刘备的养子,按年龄,比刘禅更为年长。有这层关系在,即便是刘封身负双层罪名,他仍然是主动往成都去认罪,而不是畏罪潜逃。

况且刘封是遭到了孟达、申氏兄弟的双重背叛,不敌城破,才被迫退回成都的。所以刘备责备刘封的理由仅是:欺负孟达,不救关羽。但诸葛亮却在此时劝刘备,刘封刚猛,应该趁此卸磨杀驴,以免以后难以驾御。这里的以后,是指刘备死了以后。

刘封传: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

诸葛亮的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刘封虽然是养子,也是长子,还有本事。而刘禅是亲生的长子,温室里的花朵,难以压制是很有可能的。但仅仅是因为如此吗?不,刘封的存在对于诸葛亮来说,同样也是威胁。一个是皇帝的长兄,一个是朝廷股肱,分别作为宗亲大臣和士大夫存在,这种矛盾对立面的关系,由古至今,或者是魏蜀吴三国都是存在的,且是互相牵制的力量。对于诸葛亮而言,刘备一旦去世,这种关系将会给弱小的蜀汉更加难堪,他需要的是一个统一集权的政治局面。

倘若刘封起初救援了关羽,守住了上庸,刘备一旦去世,封他做个地方王肯定是少不了的。所以,倒不如趁此杀之,以除祸患。

魏延跟刘封的情况其实有点类似。

阴谋论:关羽、张飞、刘封、魏延的死都是诸葛亮的一手策划?

魏延跟随刘备后,通过实际的功绩,从伍兵一直做到了牙门将军,更是在夺取汉中后,由刘备钦点,成为汉中都督。可以说,刘备是很看重并且承认魏延的才能。但自刘备去世,诸葛亮作为辅国大臣上台后,却有意地在削减魏延的影响力(诸葛亮驻守汉中前,魏延作为汉中都督已有八年之久)。

比如第一次北伐时驻守街亭这么重要的任务没有交给实战多年的魏延,而是交给纸上谈兵的马谡。何况刘备生前已经提醒过诸葛亮了,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

比如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遭到诸葛亮的反对(虽说后来曹真用血与泪验证了此路有多凶险)。

加上魏延的性格跟关羽极其相似(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是个坚持己见且不服他人的主儿。诸葛亮知道,一旦他不在了,是没有人能压得住魏延的。这跟他对于关羽、刘封的担心是一样的,关羽是连刘备都可能压不住,而刘封是诸葛亮压不住。

所以诸葛亮在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秘密召开了一次调度会议,会议的其中一项内容就是: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此内容,等同于是放弃魏延。

在诸葛亮死后,没人能压得住的人还有杨仪。跟魏延不同的是,杨仪是受到诸葛亮重用的,他也自认为自己是诸葛亮的意志继承人。但由于性格狭小,跟魏延势如水火。可笑的是,两人在诸葛亮去世后,都以为自己是接下来的掌权者,没想到都被诸葛亮放弃了。而睚眦必报的杨仪更是趁机报复魏延,上表朝廷,追杀魏延,致使魏延最后死于马岱刀下。

最后说说张飞,张飞跟以上三人的情况不同,他是在刘备称帝后举兵伐吴时被部下范疆、张达所杀。对于此事,各处记录都非常简要,就连张飞传也仅是一笔带过。

阴谋论:关羽、张飞、刘封、魏延的死都是诸葛亮的一手策划?

张飞传: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

反倒是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将其刻画成张飞要求范疆、张达要再三日内赶制白盔白甲,二人知道任务过重必定完成不了,且张飞性格素来轻待士兵,于是先发制人,趁着张飞醉酒熟睡时,割了他的脑袋。

但这是小说,由于史料缺乏,作者是凭借想象将其合理化。历史上的张飞可是被世人称为万人之敌的存在,倘若不是真发生了什么事情,怎能被部下如此轻易割头,还是临近发兵的时刻。要是单纯把问题根源安在张飞的性格上,这样的暗杀或早或晚都会发生,恰在这个时间点,未免太巧合。

云别传: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先主失利於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法正传: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根据记载,刘备东征是很多人劝阻过的,其中包括诸葛亮、赵云。可是刘备一意孤行,只要是曾经劝阻过的人,一概不用。而张飞作为刘备、关羽的忠实粉丝小弟,自然是不会反对,还得跟上。加上他还有一个蜀汉开国元老功臣的头衔,因此作者便有了如此猜想。

诸葛亮与刘备的理念(蜀汉首要敌人)产生分歧,又无法明面上跟刘备强硬叫停,作为此次东征的唯一大将,诸葛亮为阻止刘备,不惜暗通范疆、张达杀害张飞,希望就此叫停战事。没想到却是火上浇油,令刘备更加坚定讨伐孙权的决心。

结语

此次文中提及的关羽、张飞、刘封、魏延彼此之间都有联系,那就是刘备。作为统治者而言,往往其最信任的人,无非就是亲人,兄弟以及亲信。关羽、张飞是兄弟;刘封是亲人;魏延是亲信。这四人既有旧臣,也有重臣,亦有双重兼任。所以作为股肱大臣的诸葛亮来说,刘备一旦撒手人寰,这一个一个,自然就成为统治集权下的不安定因素。加上关羽为何至始至终都没有得到支援;张飞为何临近发兵却死于两个无名小卒手上;诸葛亮为何劝谏刘备赐死刘封以及放弃魏延,都是蹊跷事件,因此作者才以此为基础大胆猜想。

阴谋论只是作者一些偏见,请诸葛亮的粉丝们不要怪罪。


资料出处:《三国志》、《云别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