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盲目自大——天朝上國是如何走向下坡路的?

200年前的1799年前後,美國跟大清帝國一樣都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而且,除了造船業,可能美國在其他方面的製造業不但落伍於英國,甚至也落伍於中國。

然而,中美兩國此後卻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1790年12月,美國第一個水力紡紗廠建立。

兩年之後,1792年9月26日,英國政府正式任命馬戛爾尼為大使,以賀乾隆帝八十大壽為名出使中國。

馬戛爾尼使團共有隨員80餘人,包括天文數學家、藝術家、醫生,和95名衛兵。使團由兵船護送,所攜“貢品”約值1萬5千餘英鎊,總計600箱,其中包括前膛槍等武器、望遠鏡、地球儀等天文學儀器、鐘錶和一艘英國最先進的110門炮艦模型。

不過,這些英國人引以為傲的成就,在乾隆帝看來,都不過是奇技淫巧,“所稱奇異之物,只覺視等平常耳”。

乾隆皇帝還給英王喬治三世寫了一封信,“天朝撫有四海,惟勵精圖治,辦理政務,奇珍異寶,並不貴重,爾國王此次齊進各物,念其誠心遠獻,特諭該管衙門收納。其實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

這封信無論是在中國的歷史教學中,還是在英國的歷史教學中,都被解讀為是乾隆傲慢自大、無知狂妄,以中國為世界中心,拒絕英國政府的通商要求,導致中國繼續沉迷在閉關鎖國的夢境中不可自拔的證據。

這是一種主流的解讀,不過,還有學者提供了另一種解讀。

英國牛津大學博士沈艾蒂(Henrietta Harrison)說,乾隆對英使的首次訪華,感受到的是英國對清朝的威脅。乾隆認為軍事防禦迫在眉睫,而非盲目自大,對於外交禮儀斤斤計較。

乾隆故意找理由,用這樣一封信回絕英使的各種對其有利的要求,希望對方趕緊走。同時,乾隆也擔心他這封回信會觸怒英國,導致對方開戰,於是緊急部署沿邊防禦。

確實,乾隆在英國使團離京後就連發諭旨,反覆叮囑沿海地區的官員:“今悉英吉利居西洋各國之首”,“較為強悍”,因此大家一定要“不可不留心籌計,預為之防”。

按照這種解讀,乾隆已經在英國送來的國禮中,認識到了英國現在船堅炮利,不是一般的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喜歡唱山歌的蠻夷,所以他才要求沿海地區的官員加強海防,以備不測。

但是這種解讀,只是說明了乾隆帝並非盲目自大。乾隆帝雖然意識到了英國現在科技文化昌明,卻只是下旨讓地方政府加強防備,他從未想過要向英國學習哪怕一星半點。

井底之蛙,盲目自大——天朝上國是如何走向下坡路的?

當時的美國,想得到一張英國工業機器的圖紙都得不到,而當時的大清帝國,面對英國使團主動送來的一箱又一箱的“貢品”無動於衷。

這些“貢品”中有英國裝備最大口徑火炮 110 門的金質、銀質“君主號”戰艦模型,銅製“西瓜炮”數門、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天文、地理、氣象、測量、里程計算、演示器11 件,天體運行演示儀、大型地球儀、自鳴鐘、望遠鏡,黃色轎車兩部,蒸氣機、棉紡機、梳理機、織布機······

它們都是英國工業革命以來科技發明的精華。

除了“貢品”,英國使團中還有精通軍事、化學、天文、力學、製圖、航海等各種學科的專家。而那時,英國一個工匠要去美國都被英國政府嚴厲禁止。

馬戛爾尼還曾邀請清朝一位大臣參觀英軍操練和武器裝備,但卻遭到斷然的拒絕。

馬戛爾尼在此後拿中俄兩國做比較分析:

“一世紀前,俄羅斯剛脫離野蠻階段,一世紀後,它儘可能在歐洲諸國的工藝和軍備中佔有一席之地。兩千年前中國的文明程度已接近或相當於今天的中國。兩國都是專制政府,人民都是奴隸。俄人的天生創造力在一定程度上多半被嚴寒制約,發展不如中國那樣易於覺察。”

“那麼,我們要問,為什麼兩國在進步上差別如此巨大?我認為,首先,有兩個原因。俄國邀請和鼓勵外國人向百姓講授工藝、科學和生產知識。中國則驕狂自大,加上排外,所以拒絕和禁止外國人往來。”

“俄語容易學,百姓學外語也不困難,漢語則十分難學,學習方法有缺點,需要一個人花半生的時間方能運用,而且他們除自己的語言外不知其他語言。一個有青春活力,力量和知識日益增長,另一個年邁多病,目前的情況下不可能有任何變化。”

井底之蛙,盲目自大——天朝上國是如何走向下坡路的?

當然,英國政府派使團來中國,不是因為他們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而是因為他們想與中國擴大貿易往來。但是不管英國政府的動機究竟為何,對於中國而言,這都是一次認識世界、改變封閉狀態的絕好機遇。

可惜,我們沒有抓住這個機遇。不但沒有抓住這個機遇,我們真正的家底還被人家英國人看穿了——“中國不是富裕的國度,而是一片貧瘠的土地,不是靠農業發展,而是社會停滯於農業。”

馬戛爾尼的結論是,大清帝國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

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人,正在想方設法的偷師英國的工業技術。雖然美國人的這種做法很不道德,但是它卻讓美國在此後成為工業化國家的一員。

套用一句有名的雞湯,今天的你,會感謝曾經拼命的自己。

1812年,第二次美英戰爭爆發,英國軍隊還能殺進美國首都華盛頓,把白宮等政府大樓付之一炬——如果那時候美國有圓明園,估計也難逃被一把火燒掉的命運。

但是一百多年後,英國卻要央求美國政府出兵去歐洲,幫助協約國對抗德軍。曾經的大英帝國風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曾經不堪一擊的美國。

井底之蛙,盲目自大——天朝上國是如何走向下坡路的?

看穿了大清帝國外強中乾的虛弱本質後,英國發動侵略戰爭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馬戛爾尼走後才三年,1796年,大清帝國爆發了白蓮教大起義。這場起義從側面印證了馬戛爾尼對中國社會情況分析的正確性。如果人民衣食無憂,又怎麼會揭竿而起?

白蓮教起義軍在歷時九年多的戰鬥中,佔據或攻破州縣達二百零四個,清政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耗費軍費二億兩,相當於四年的財政收入,最後才勉強把起義鎮壓了下去。

這場起義,再加上後來氾濫中原的鴉片煙,讓中國這艘本就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變得更加破爛不堪。此後,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元氣大傷的大清帝國已經根本無力抵抗,只能被動的捱打。

本來,斯萊特偷偷前往美國創業,與馬戛爾尼率領英國使團訪華,是兩件毫無關係的事情。然而,當我們回首往昔,把這兩件幾乎同一時間發生的事聯繫起來一塊看,可以從中窺見歷史的走向早已註定。

雖然以今人的上帝視角,來要求乾隆皇帝和他的政府官員具備跟上時代發展的眼光,多少顯得有些不公平。但是我們依然會欷吁不已,因為在近代,我們受到了太多的屈辱和傷害。

我們總會想,為什麼他們就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呢?

真正的大國,自信而不自傲,自強而不逞強,自尊而不自負,自豪而不自滿。(轉載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